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 (广东 湛江 524002)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脑瘫患者四肢功能恢复中选用主被动康复训练器的价值。方法:纳入60例脑瘫患者研究(2018年9月~2020年6月),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n=30,选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主被动康复训练器),统计两组康复效果、日常生活能力。结果:(1)康复效果:观察组上肢、下肢高于对照组,统计值P<0.05。(2)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统计值P<0.05。结论:主被动康复训练器在脑瘫患者护理中效果确切,可改善其上下肢功能,亦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脑瘫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以运动障碍表现为主,以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为临床症状,及早诊断及治疗是改善预后效果。据统计,近年脑瘫发生率为1.8‰~4.9‰,为降低其对患者机体各功能发育、生活质量等的影响,需及早展开康复训练干预[1]。常规被动康复训练精细化程度较差,导致患者上肢、下肢功能恢复速度较慢,而借助主被动康复训练器可从多方面入手。建立评估、适配、改制、回收等服务机制,为脑瘫患者康复创造条件,加之,主被动康复训练可提高训练复杂、精细程度,为明确其具体康复价值,本文选择2018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脑瘫患者60例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纳入2018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脑瘫患者按1:1比例分为2组。观察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均值(1.88±0.94)岁,病程均值(3.11±0.52)个月,分型:14例痉挛型、2例手足徐动型、2例肌张力低下型、5例肌张力障碍型、7例无法分型。对照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均值(1.89±0.88)岁,病程均值(3.12±0.48)个月,分型:13例痉挛型、1例手足徐动型、2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肌张力障碍型、10例无法分型,数据统计P>0.05。
1.1.1 纳入标准。①病程2周~3月者;②家属自愿进入本次研究;③临床资料齐全者;④多发性硬化者;⑤脊椎损伤者;⑥痉挛者[2]。
1.1.2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丢失者;②服用影响神经肌肉活性药物者;③依从性较差者;④家属不配合者;⑤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⑥血液循环障碍者。
常规康复训练:(1)屈曲:指导患者仰卧位,面部朝上选择中间位,两下肢伸直呈伸展的位置,并对足底位置进行刺激;(2)伸张:指导其选择仰卧位,面部朝上呈中间位,患儿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下屈曲,在屈曲下肢的足底部进行刺激;(3)交叉性伸展: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面部朝上,头部呈中间位,一侧下肢屈曲,另一侧下肢伸展,通过刺激使得患者伸展的下肢屈曲[3]。(4)生活能力训练:选择手架、手托、特别座椅、协助沟通电脑等、餐具改制等方法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并训练其进食、穿衣、如厕等技巧,循序渐进提高其康复训练能力。(5)翻身训练: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治疗师用手紧紧握住患者下颚,另一手在患者胸骨部位下压,同时双手用力推向胸前对侧,通过躯干旋转带动骨盆带动翻身动作。(6)坐位训练:指导患者端坐于床边,双足平放在地上,待患者坐稳后治疗师可将其向前后左右推动,使其在动态中学会保持平衡,注意推动力度由小到大。
主被动康复训练器:选择广东美的安川服务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的上下肢主被动训练系统[MYR-RMF/HCM-A1(儿童款)],该系统由下肢踏板、上肢训练器、下肢训练扶手、触摸显示屏、急停开关等组成;在训练开始前由医生、治疗师进行设备维护及检查,并在训练前对患者肢体、肌张力、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其次设定训练时间(30min)、转向时间(5min)、速度(30rpm)、阻力(5档)、痉挛(低)等参数;最后进入训练界面后选择“主被动训练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参数,确保训练合理性。若训练过程中发现疼痛、恶心等情况需即刻停止训练并进行处理[4]。
①参考FMA量表评价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得分越高肢体功能恢复越好[5]。
②参考ADL量表评价其日常生活能力,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好。
经对比,干预前两组上肢、下肢功能对比无差异,干预后1月、3月上肢、下肢功能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肢体功能(±s,分)
表1. 肢体功能(±s,分)
组别 上肢下肢干预前 干预后1月 干预后3月 干预前 干预后1月 干预后3月观察组(n=30) 27.32±6.11 39.42±7.52 42.32±5.02 12.32±2.42 24.42±1.05 32.04±1.52对照组(n=30) 28.93±5.02 29.35±5.02 30.24±7.35 12.45±2.05 18.02±3.14 27.34±1.69 t 1.1151 6.1002 7.4336 0.2245 10.5875 11.3255 P 0.2694 0.0000 0.0000 0.8232 0.0000 0.0000
经对比,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无差异,干预后1月、3月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日常生活能力(±s,分)
表2. 日常生活能力(±s,分)
组别 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 干预后1月 干预后3月观察组(n=30) 62.32±3.25 80.14±11.46 86.32±11.92对照组(n=30) 62.42±3.11 66.02±13.02 75.31±14.35 t 0.1217 4.4588 3.2326 P 0.9035 0.0000 0.0020
脑瘫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早期康复训练及正确的指导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家庭及医院均为患者恢复的重要场所,鉴于此需在医院常规训练基础上,选择经济、简单、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因此主被动康复训练器被应用于临床,其通过改善关节灵活性、肌肉强度及行走能力,改善患者肢体功能。
经对比,观察组干预后1月、3月上肢、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由此证实主被动康复训练器在脑瘫患者机体恢复中优势显著,分析:(1)主被动康复训练器在脑瘫早期应用可进行被动训练,既可维持关节活动度,亦可避免肌肉出现萎缩情况,达到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在恢复期进行主动及被动训练可增强肌力,亦可改善心肺功能,而痉挛期通过低速运动可有效缓解痉挛状态,究其原因是当训练者出现痉挛后机器会快速探测处理,然后由快到慢停止训练,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机体痉挛缓解,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改善。在训练过程中进行上下肢的电机助力运动可调整肢体肌力分配,使双腿力量变得均衡,恢复患者剩余肌肉力量,从而增强其康复训练信心。(2)主被动康复训练器在设定模式下训练过程中,可使患者双上肢处于同一水平线并进行垂直循环运动,亦可将运动模式从水平调整到垂直,实现两种垂直训练模式的切换,并同时完成主动、被动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可实时监测反馈保护系统,对患者肌力状态(痉挛)进行识别,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模式,通过持续、稳定、精细刺激肌肉运动,使肌肉拉伸压缩,达到改善静脉血液循环的目的,且该方案可根据患者痉挛等级可以设置高、中、低三级进行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针对性、主动性较强,其次训练方案较为简单,不会增加患者其家属心理及精神压力。
综上所述,主被动康复训练器在改善脑瘫患者四肢功能中有积极作用,亦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