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宁,黄跃昊
(兰州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 73007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乡村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乡村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更多的城市居民外出旅游涌向乡村,去体验乡村中别样的景致与独特的民俗习惯,乡村旅游也逐步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乡村各项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由单一的养殖、种植业逐步向以一产为主、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模式转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仅仅是耕作、放牧,而是更多地向乡村旅游餐饮等三产服务业转变[1]。
现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由速的发展向质的发展转变提升,同时各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式也在进行着不同层次的变革。根据2014—2018年全国GDP产业占比显示(表1),三产服务业占比较大,正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中国居民生活在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物质条件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需求。
表1 2014—2018年全国GDP产业占比
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开展实施,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短城乡之间发展间距,补齐城乡发展短板。乡村产业也借此机遇得到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模式由单一的农牧业为主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转变,并掀起新时代乡村旅游的浪潮。
纵观中国关于乡村“三农”问题的治理现状,关于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人居环境问题的治理改善主要分为以下4步:①对中国农村开展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改善农村内外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展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主要针对乡村内道路、给排水、农村旱厕、公共户活动场所、院落墙体门头等进行建设改造,逐步完善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③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生态建设为主,着重发展乡村产业,变革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度提升乡村居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有序、宜居宜业的中国美丽乡村[2]。④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整体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村治理现代化。
以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为例,通过调研发现,乡村发展不再是以解决乡村贫困人口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等问题为主,逐渐转向丰富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结构,促进乡村外出劳动力和人才回流等,进一步解决乡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乡村发展社会问题。探索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积极意义。
1)可改善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乡村居民人居环境质量,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均的差距,促使城市与乡村建设发展相辅相成。
2)可有效吸引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就业,吸引本地区内高等院校毕业生回乡建设,稳定乡村内部人口结构,减轻城市人口压力过重现象,改善当前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社会现状。
3)有利于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俗文化及民风的可持续传承,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确保高原少数民族乡村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被湮灭。
4)有利于充分发挥经济辐射作用,以点带片,带动周围村民共同致富,促使乡村整体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
边麻沟村属于中国三级地势阶梯中的青藏高原第一阶梯,村落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东部,整体距离大通县城15 km,距离互助土族自治县31 km,距离西宁市55 km。边麻沟村因边麻花而得名,边麻花又名金露梅或银露梅,在边麻沟的浅脑山地区,夏天的到来边麻沟漫山遍野便开满了黄色和白色野生灌木植物边麻花。现边麻沟村内道路硬化已全部完成,实现户户通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场所、老年人日照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旱厕改建、给排水管道设施也已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现边麻沟村村民主要以小麦、油菜籽等农作物种植为主同时开展农家乐、宾馆等经济活动。村庄内现有农家乐63家,宾馆10余家,边麻沟花海旅游景点一处。边麻沟村村委会对边麻沟花海整体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现有数据显示,2019年边麻沟村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其中青海省省内游客占比60%~70%,省外其他地方游客占比40%~30%,村内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 805元,村集体收入10余万元。
边麻沟属大通县境内,大通县动态交通上现有西宁至大通铁路货运支线一条,兰新铁路客运干线一条。县域内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交通网络骨架,县城距西宁市35 km,227国道,西宁-大通高速公路,248县道贯穿全县。静态交通上边麻沟村内停车泊位点较为充足,花海集中停车场一处,每个农家院门口有2~4个车位。农家院门口的停车点建造特色鲜明,选用废弃的磨盘进行装饰,对农村土壤植被的影响极小。
边麻沟花海平均占地4 000亩(1亩=666.67 m2),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其中森林面积3 200亩,花卉种植培育面积600余亩,其余为建设面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村内森林覆盖面积较大,是天然的氧吧。以及村内正在逐步完善的千亩花海乡村旅游基地,植被种类较多,丰富了边麻沟村内的植被景观。近年来青海省总体游客量及西宁市总体游客量以及三产增加值如表2~表5所示。
表2 2014—2018年度青海接待游客数量统计
表3 2014—2018年青海三产增加值统计
表4 2014—2018年西宁市接待游客数量统计
表5 2014—2018年西宁市三产增加值统计
表2~表5数据来源于《青海省2014—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表2~表5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青海省三产中旅游业发展态势逐步向好,游客数量与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稳步递增,边麻沟又处于青海环线游的线路支点上,因借此机遇开发边麻沟高原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边麻沟高原美丽乡村游,促使乡村生活、生产、生态和谐发展。
近年来边麻沟村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面对当前全国乡村旅游热潮,边麻沟村应找出其他乡村旅游的共同点,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发掘自身乡村旅游的特色,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等“三高”企业进入村庄发展。以村庄内农牧业为基础的前提下,逐步完善“运营公司+农户+合作社”形式建设运营的边麻沟村花海旅游项目,开拓集智慧高原美丽乡村游、非遗民俗体验游、乡村科研产业发展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高精尖的“高原美丽乡村游”品牌[3]。
1)融合当地民族特色文化,集中打造高原美丽乡村民俗体验游风情街。边麻沟村现有户籍人口612人,其中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少数民族412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村总人口数量的67.3%,是典型的西北高原地区多民族聚集的村落。以本村落内的少数民族为主,实施“政府+村民”的农家游发展模式,大力度多渠道号召外出务工的青年才俊回乡创业,发掘本地域内特色农副产品,以及本民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相关的特色产品,组织开展民族多元传统文化习俗活动,使往来游客能够融入其中,做到亲力亲为亲身体验高原地区原住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还可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融合林地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高原美丽乡村生态游。边麻沟地处浅脑山地区,气候环境多变对农业种植影响较大,边麻沟村因加大村内荒地林业种植面积,扩大边麻花的种植面积,引进波斯菊、风铃草、五彩石竹等高原花卉品种,实现边麻沟花海百花齐放。积极引导村民开展玫瑰种植,学习引进玫瑰精油产品手工研发,完善产业链条发展。
3)引入当地农林类高校科研机构入驻,打造集“职住一体”的乡村农林类科研综合体。2016年7月边麻沟村被青海省林业厅及大通县林业局共同评为青海省林下经济“森林景观利用示范基地”,以此为基础引进像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等省内农林类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高原高产优质农作物、高原林木花卉新品种、高原林业病害防治技术及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等农业科技研究。以此来促进边麻沟村乃至朔北乡的高原农林产业发展。
4)借助上级农业三项补贴、乡村旅游发展提质等相关政策的支持,开展实施“智慧+产业”,积极打造智慧生态、智慧旅游、智慧餐饮等多元智慧产业模式,进而推动高原智慧乡村的建设。主要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当下热门的手机社交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推广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生活服务类软件(如美团、去哪旅行、高德地图等),实现边麻沟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高原乡村旅游宣传与出行及乡村餐饮的智慧发展[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探究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多业态发展,有利于推进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保障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决西部地区乡村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在乡村建设中,因坚持生态保护与传统民俗文化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早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