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及障碍度诊断
——基于全球创新指数

2021-04-09 03:34姚怡帆叶中华
科技和产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因子创新能力指标

姚怡帆,叶中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0)

国家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长期连续推出创新性技术并促进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长远发展潜力[1]。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超常规巨大推动作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时代特征之一[2]。尤其是在知识型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不但是发达国家,更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和保持一定经济增长率的关键要素,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

2006年,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1.35%提高到2.5%,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4]。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5]。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2017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创新”一词作为高频词出现了7次,折射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拳指向,创新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当前,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加速演进,纵深拓展,国家力量的对比正在从各个尺度上重塑世界格局。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反思,寻求变革,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家社会取得一席之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发展迅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中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创新产业领域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对国家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价,找出制约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将成为国家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1 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目前,对于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一些国际机构已经率先进行了探索,其结论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世界经济论坛(WEF)从1979年起定期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该报告对全世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竞争力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等12个二级指标、100 多项基础指标[6]。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从1989年开始发布《世界竞争力年报》,该报告基于260项竞争力测量指标,对全球63个国家的竞争力进行评价[7]。欧盟从1991年开始发布《欧盟创新记分牌(EIS)》,主要对欧盟成员国的创新能力和绩效进行评价,其中也包含部分非欧盟国家和邻国。2007年,为了对不同国家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进程进行分析,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率先启动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的工作,采用可获得的评价指标对各个国家的创新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2013年起,GII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和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共同发布,2019年7月26日发布了《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9》,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发布12版报告。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从2011年起,每年都针对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研究和评价。比如,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的主题是“世界能源,创新为要”;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主题为“创造健康生活-医疗创新未来”。伴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视逐渐提高,中国学者也根据国情,开始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构建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课题组从物质资本、科技人力资源、政策环境3个维度,通过21个具体指标,开展国家创新能力评价[8]。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知识创造、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维度,设置30个二级指标,构建国家创新指数评级指标体系(CII)[9]。

上述报告中,《全球竞争力报告》与《世界竞争力年鉴》侧重对经济体综合竞争能力的评价,与创新相关的指标相对较少,其中《全球竞争力报告》仅有“技术就绪度”和“创新”两个指标侧重经济体的创新能力;《世界竞争力年鉴》仅有“基础设施” 下设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科学基础设施”两个指标关注对创新能力的评价[6]。《欧盟创新记分牌》的评价对象主要是欧洲国家,仅仅用简化的指标对其他国家进行描述和评价[6]。《全球创新指数》中的各类评价指标基本都与创新有关,重点对经济体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描述[6],通过对创新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创新驱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技术应用、知识产权以及人力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来衡量一个经济体或国家的创新能力,便于决策者了解经济体或国家创新能力在全球的位置、不足和全球创新的格局。基于各个报告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全球创新指数(GII)》重点关注经济体的创新能力,这与本文的研究任务十分契合,鉴于此,现以《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为依据对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索。

2 利用GII分析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了实务界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如何实现科技的昌明进步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抓手,如何通过创新思维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落脚点。如果仅仅将“国家创新能力”的讨论拘泥于本土环境,难免有“叶公好龙”之嫌,也无法实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因此,许多学者利用一些国际机构所认可的评价报告,对国家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现有学者利用全球创新指数(GII)对创新能力进行的研究主要从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和优劣势指标两个方面展开,试图在变化快速深刻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冷静观察,主动反思,找到新的出路。

不少学者对《全球创新指数(GII)》与其他报告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从不同维度对各个评价方法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桂黄宝[10]对2012年GII报告进行了梳理,重点比较和分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创新能力,探索了GII和其他创新指数的联系和区别。宋卫国等[11]主要以国家创新指数为研究对象,从定位特点、指标体系、评价范围、评价方法与结果5个方面,将国家创新指数与国际上4个类似的评价报告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差异的原因。王智慧等[12]选取GII与5个中外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找出了目前多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刘辉锋等[6]选取GII与3个国际上对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的权威报告,对其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排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综合排名,中国在这4个评价报告中的表现基本相似,而在细分指标方面,中国的创新表现差异较大。胡海鹏等[13]选取GII及6个国内外典型创新指数,从创新能力评价框架的构建特点与创新指标选取的规律两个视角出发,进行了比较研究。许海云等[14]基于10年GII数据,对比了中国与六大科技强国以及三大金砖国家的排名变化趋势,重点关注了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历程。李春花等[15]从宏观角度出发,梳理现有创新指数及包含GII在内的主要评价指标和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用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制作以“创新指数”为主题的关键词图谱并进行分析。

学者们以《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为依据对国家或经济体的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进行了研究。徐婕等[16]介绍了GII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重点对中国历年排名的变化情况和优劣势指标以及中国排名的国家比较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商业成熟度”“教育”“一般性基础设施”“贸易、竞争和市场规模”等指标上表现优异;“制度环境”“文化软实力输出”“生态环境”“市场制度”4个指标成为中国相对劣势指标。漆苏等[7]基于GII 2013—2017年报告,运用定性分析,分析了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历程,以排名为标准分析中国创新能力的优势领域和劣势领域,研究发现,“制度环境”“创意产出”“市场成熟度”是中国的创新障碍指标。其次,有的学者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比如,递进时段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优劣势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富强等[17]基于2016年GII报告,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尝试发掘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知识吸收”指标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周应堂等[18]通过递进时段灰色关联度分析技术,分析了不同指标对中国全球创新指数的影响程度,发现“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商业成熟度”是影响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的关键因素。

可见,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对包含GII在内的诸多评价报告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了各个评价报告的共同特点及差异之处,然而对中国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并没有实质上的突出贡献。同时,对于中国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部分学者的结论也存在分歧,这主要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影响因素也随之发生变化。其次,近年来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对GII内容的介绍,利用以后的图表进行描述性统计,缺乏探索性的研究。不仅如此,对于中国创新能力制约因素的研究,众多学者以中国在GII报告中各个指标现有的排名作为依据,缺乏通过定量分析对GII数据的深度挖掘。全球创新指数(GII)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衡量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国际报告,从中所获得的结论自然并不仅仅是满足历史的好奇而已,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社会中,找出到底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哪些因素又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基于2019年7月24日最新发布的2019年GII报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个四级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因子分析矩阵和因子权重,并用障碍度诊断尝试发掘影响中国创新能力的障碍指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中国创新能力的措施。

3 从全球创新指数看中国的创新能力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于2007年首次发布。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08—2010年被拆分为2个时期,但是,在时间序列上是连续有效的[14]。全球创新指数自发布以来,从指标体系总体上来看,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形式,每年会根据特定的主题和基本情况进行局部调整。全球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层次划分较明显,如表1所示,GII创新指数主要是通过创新效率比来衡量的,创新效率比是两个一级指标——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投入指数的比值;其次,创新投入指数共包含5个二级指标,主要有制度、人力资源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创新产出指数则包含知识和基础产出以及创意产出2个二级指标,共计7个二级指标。除2007年和2008年的全球创新指数包含8个二级指标之外,2010年至今,二级指标的个数均保持在7个不变。在此基础上,为了全方位地对各国家和经济体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全球创新指数还设置了三级指标以及四级指标,从2011年开始,全球创新指数的三级指标保持在21个不变,而四级指标则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在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仍然由创新投入指数和创新产出指数两个一级指标组成,两个模块下共用7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以及80个四级指标构成,评价对象涉及全球129个国家和经济体。全球创新指数在评价和计算上采取指数计算方法,创新指数范围是0~100分。全球创新指数包括底层四级指标在内的各级指标的测算方法是:对每一个指标均在标准化处理后进行单独排名,通过等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得到上一级指标得分,如果某个基础指标的原始数据缺失,那么该指标在计算该国指数得分时就被剔除,不计入权重。

表1 全球创新指数指标体系

历年的全球创新指数都突出了各评价对象在全球创新指数总分、创新效率比、创新投入指数和创新产出指数4个方面的表现。其中,全球创新指数总得分是投入和产出两个一级指标数值的平均数,并由此结果来对所有国家和经济体进行排名;创新效率比则是创新产出指数与创新投入指数的比值,反映了国家和经济体的创新效率。创新投入指数通过创新投入模块的5个二级指标来体现经济中使创新活动成为可能的要素;创新产出指数,创新产出是经济内部的创新活动结果[16]。

随着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推进,中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创新体系中,功绩卓著,成绩斐然。从全球创新指数总体排名来看,在2007—2019年,中国的世界排名有所波动但是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图1)。在最新公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世界排名达到了14名,是近年来的最好成绩。2010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总排名为43名,是自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以来的最低名次。不过,2010年到2011年仅一年时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提升幅度最大,从43名提高到29名,前进了14位。自此,除了2012年到2013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的世界排名有所波动之外,一直保持良好势头,逐步增长。其中,中国在2016年的表现较为突出,成为第一个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5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7]。与2017年相比,中国在2018年上升5位,排名第17位。中国既是唯一与高收入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又是唯一一个跨越经济鸿沟的中等收入经济体[7]。

图1 2007—2019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世界排名

在2019年GII报告中,与其他几个金砖国家相比,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世界排名遥遥领先(图2)。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均排在世界45位之后,仅有中国成为创新能力排名前20的国家之一。不过,放眼世界,在世界十大科技强国中,中国只能排在中上层的位置(图3),与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依然任重而道远。

图2 2019年金砖五国全球创新指数世界排名

图3 2019年世界十大科技强国全球创新指数世界排名

在GII的两个一级指标中,中国历年的创新产出次级指数排名始终高于创新投入次级指数(图4)。创新产出次级指数一直保持在世界前25位,同全球创新指数总排名一样,创新产出次级指数的最高排名也出现在2019年,比2018年上升5位,位于世界第5名。在创新投入方面,中国的世界排名自2012年来逐年上升,从55名提升到26名。

图4 2011—2019年中国创新次级指数的世界排名

在GII的7个二级指标中(图5),从整体来看,“制度”“创意产出”“人力资本和研究”3个二级指标排名保持上升趋势;其中,“制度”一直在7个二级指标中排名最低,“知识和技术产出”一直稳居世界前10位,排名变化不大。“市场成熟度”的世界排名自2013年开始下降,到2015年呈现上升趋势。“商业成熟度”则从2011年到2015年排名变化不大,在30名上下波动,同样,从2015年开始逐年上升。“基础设施”的全球排名则在2016年开始保持上升的趋势。

图5 中国在2011—2019年GII二级指标的世界排名

4 因子分析及障碍度诊断

由于GII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指标较多,本研究采取因子分析法,从而提取出关键指标和指标贡献度。所使用的样本数据以《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标的数值为主,从中摘取了全部129个经济体的21项三级指标得分,构成一个129×21的数据矩阵,并导入到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中。对于缺失值,采取该项指标平均数作为补充,以尽量排除缺失值和异常值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4.1 因子分析评价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由于GII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指标较多,本次研究采取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从而提取出关键指标和指标贡献度(权重)。

首先,通过SPSS26对21个指标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表2)。KMO抽样充分性测度也是用于测量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弱的重要指标,是通过比较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得到的。KMO的数值介于0与1之间,KMO越接近1,表明变量的共性越强。结果发现本文得到的KMO值为0.932,十分接近1,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相关阵中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即检验各个变量是否各自独立,只有当变量并非是独立的关系,因子分析法才能够适用。通过Bartlett球度检验的结果可以发现,显著性为0.000,说明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这说明原始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4.2 主成分方差解释与旋转成分矩阵

在获得较好公因子方差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因子成分矩阵(表3),即初始载荷矩阵,发现第一主成分解释较高,超过50%,获得主成分3个。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的累积特征根方差达到68.675%,表明所产生的主成分可以较好地解释总方差,并反映数据集的大部分情况。原则上,累计特征根方差需达到70%及以上,但是,抽取特征根的值需大于1,显然,第4个成分为0.964,小于1,因此,本文中仍然选择前3个成分作为主成分,这样就将原有的21个二级指标简化为3个主成分,便于对129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创新指数得分进行计算和预测。不仅如此,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全球创新指数各指标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该系数说明了各指标在3个主成分中所产生的作用大小,很好地反映了各因子在3个主成分中的关系,这是接下来获得主成分向量矩阵、衡量各因子权重的主要依据之一。

表3 总方差解释

因子旋转使得变量在某个公因子上有较大的负荷值,而在其余公因子上有较小的负荷值,这样就缓解了初始因子栽荷矩阵结构中原始变量表现不突出的影响,能够更直观地确定各个公因子的实际意义,很好地反映了各个指标的因子载荷。一般来说,当指标因子载荷的绝对值大于0.6,则认为该指标可以被对应的主成分很好的说明。从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4)可知,X15、X18、X14、X6、X16、X21主要由第一主成分解释;X5、X7、X4、X1、X12、X13主要由第二主成分解释;X3、X2、X10、X11主要由第三主成分解释。

表4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4.3 因子权重

在对样本进行评价中,各个指标的赋值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权重的分配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价结果。目前,权重部分的计算主要由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两大类。其中,主观赋值法包括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值法则包括熵权法、因子分析法、突变级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主观赋值法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德尔菲法,但会受到个人价值观和偏好的影响。因此,仍然选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权重。旋转栽荷平方和的方差百分比代表了该因子的“信息包含”,即方差贡献率,也就是权重。由于权重之和为1,因此,需要对3个主成分因子的初始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表5)。

表5 因子权重

4.4 障碍因子测算

全球创新指数的评价目的在于识别差距和改善方向,对影响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与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对策。基于因子分析提取出来的3个主成分,在此引入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3个变量。因子贡献度是单项指标对中国全球创新指数的贡献度,用归一化权重ωi;指标偏离度Ii是单项指标实际值与绩效目标值之间的差距;障碍度Oi是单项指标对全球创新指数的障碍程度,障碍度越大,对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表现影响就越大(表6)。具体步骤如下:

表6 障碍度诊断

1)对因子原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获得指标标准化值。由于GII报告中涉及的指标都是正向指标,即向上或向前发展、增长的指标,这些指标值越大评价就越好。因此,对指标进行标准化时,采用公式为

(1)

式中:xi表示中国3个主成分因子原值;ximax和ximin表示2019年GII报告中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确定指标偏离度。对因子原值标准化后,指标偏离度则指单项指标因素评估值与最优目标之差,即指标标准化值与100%之差。

3)计算评价对象与障碍度,公式为

(2)

5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全球创新指数2019》报告中的数据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和障碍度诊断,可以发现中国在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各因子的障碍度,如表6所示。F3的障碍度最高,达到36.3%,其次是F2,为35.2%,最后是F1,障碍度为28.5%。为了体现关键性,这里重点分析障碍度最高的前两个因子。其中,F3包含了4个指标,分别是投资、信贷、监管环境以及商业环境,可以将其概括为“市场成熟度”和“制度环境”指标;F2则包含了6个指标,分别为高等教育、教育、政治环境、信息通信技术、贸易、竞争和市场规模以及知识型工人,可以被概括为“人力资本与研究”和“基础设施”指标。因此,制度环境、市场成熟度、人力资本与研究以及基础设施是制约中国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指标,也是中国提升创新水平和能力,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着力点。

首先,基于障碍度诊断发现,制度环境仍然是制约中国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监管环境、商业环境和政治环境。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科技水平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先进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更是国家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保障。可见,创新活力,尤其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活力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会促进创新资源的配置,促进创新文化的形成。中国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创新能力与水平的重点应从注重创新投入数量向创新投入效率转变:注重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一方面,市场内部的各类企业应快速成长,“能者多劳”,培养市场主体维护自身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在对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的同时,也应尽可能简政放权,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让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不仅如此,各类创新主体还应达成共识,共同营造公平竞争、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竞争环境。

此外,市场成熟度表现不佳已经影响到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信贷、投资、贸易竞争与市场规模是衡量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反映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企业是市场的真正主体,也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力量,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市场成熟度主要体现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因为无论是对于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是对于新技术的获取和适应能力,中小企业都变现出了潜在的活力和高度的灵活性。对于当前各国创新革命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成为了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但是,就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研发资金不足,研发能力有限,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成立了国家重大创新基地、产业孵化平台等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中小企业创新产出的速度和效率。由于技术扶持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短板和不足,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能局限在资金扶持,还应加大技术层面的扶持力度。其次,建立官产学研、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在科研仪器设备以及科研人员的优势,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加强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间的信息对接,建立专业的技术评估项目评审咨询队伍和评估规范设立科技经纪人制度,提高企业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率。

再者,通过障碍度诊断发现,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成为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瓶颈。毋庸置疑,人是创新活动的唯一主体,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原动力,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迫切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此,一是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延长国民受教育年限,扩展受教育的普及程度,政府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二是应顺应国际趋势,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有力抓手,加强人才交流和国际科技合作,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和人才交流项目,同时,增加接受国外留学生,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特别是发达国家留学生的数量;三是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对内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加强基础社会建设,优化科研环境,使创新在本土开花结果,同时,对外提高人才引进待遇,增强对全球范围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

最后,中国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为中国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在障碍度诊断的实证研究中表现出较高的障碍度。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国家创新能力而言,科技基础设施是技术升级和创新的重要基础。科技基础设施侧重于创新的物质资源,特别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物质载体。由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原值普遍较高,其分布情况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校中,对于一些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而言是望尘莫及,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阻碍了创新创业团队的技术研发进程。原因在于,中国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体制强调科研成果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科研人员为了职称晋升和科研奖励,倾向于保护所有资源的动机,以此获得随时使用仪器设备的方便性以及取得科研成果的竞争优势,从而“不愿”开放共享。因此,为了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是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效益,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引导者和监督者,在制度层面,应制定与共享使用管理相适应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在文化层面,应鼓励各类主体培育共享合作的理念和意识,积极引导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

6 结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带领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实迫使我们重新反思,找到一种变革的可能。在无数的试错过程中,存优去劣,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以及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虽然《全球创新指数(GII)》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作为众多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之一,仍然是检验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综合竞争力对比的重要媒介。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创新能力具有巨大的潜力,且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政府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和重要战略机遇期,高瞻远瞩,登高望远,科学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积极推进中国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面对的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不断完善制度环境,注重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科技基础设施,营造开放共享的文化氛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猜你喜欢
因子创新能力指标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