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一竹
从古至今,对女性群体的成见和偏见,使得她们在从事科学事业时面临的困境远远高于男性群体。但在一代代女性科学家的不断的努力下,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的时刻,我们呼吁摒弃固有的成见和偏见,正视女性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下面本刊将带您走近她们的世界。
1983 年独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麦克林托克是玉米细胞遗传学发展的领导者。在20 世纪四五十年代,麦克林托克发现了遗传转化,并发展出了用来解释遗传信息从一代玉米植物到下一代的抑制和表达的理论,由于出现了大量的怀疑论,从1953 年起她就停止了研究数据的发表。直到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她的研究才得到社会充分的理解,认可她在20 年前就已经在玉米研究中证明了的遗传改变和基因调控机制。因此,由于在基因转化领域的贡献而获得1983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琳达·布朗·巴克
1991 年,琳达·巴克和理查德·阿克塞尔一起发现了人类鼻子嗅感神经元中气味传感器的DNA 编码中的数百个基因。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通过自己开拓性的工作找到了解开这一谜底的钥匙,清楚地阐明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他们也因此获得2004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200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983 年,她和吕克·蒙塔格纳在淋巴腺肿大的病人身上发现了一种逆转录病毒(指其基因组由RNA 构成,其基因可被整合到宿主细胞DNA 中的病毒),这种病毒攻击淋巴细胞。这种逆转录病毒后来被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因此在2008 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伊丽莎白·海伦·布莱克本、卡罗琳·维德尼·卡罗尔·格雷德、杰克·绍斯塔克
在研究中,布莱克本与杰克·绍斯塔克发现,端粒中一段独特的DNA 序列保护染色体免于退化;而她与卡罗尔·格雷德鉴别出了参与端粒DNA 复制的一种逆转录酶——端粒酶。他们发现,端粒变短则细胞衰老,而端粒酶的活性能够维持端粒的长度。这些研究成果对癌症及其他疾病的研究具有极重要影响。因此布莱克本、格雷德与绍斯塔克一同荣获200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于2005 年发现了大脑定位系统的另一关键构成——“网格细胞”。这种细胞可以形成坐标系,精确定位和寻找路径。他们随后的研究还指出,这些“网格细胞”是怎样确定位置进行导航的。2014 年10 月6 日,诺贝尔奖官网宣布,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奥基夫、挪威科技大学教授梅·布里特·莫泽及丈夫爱德华·莫泽因发现“大脑中的GPS”——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获得201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梅·布里特·莫泽
2015 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实验后,发现了可以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因此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问世,成功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
2020 年,法国科学家埃曼纽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Doudna)开发了基因技术中最“锐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极其精准地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诺贝尔奖官网称,这项技术对生命科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可以帮助研究者开发新的癌症疗法,并使治愈遗传疾病的梦想成为现实,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卡彭蒂耶、杜德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