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冷凉山区羊肚菌品种筛选与高效栽培技术*

2021-04-09 07:55肖群英马赟花冯卫强胥献宇聂宗平
中国食用菌 2021年2期
关键词:羊肚出菇拱棚

肖群英,马赟花,游 萍,冯卫强,胥献宇,聂宗平**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态工程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院,贵州 毕节 551700)

羊肚菌(Morchella spp.)又称羊雀菌、羊肚蘑等,是羊肚菌属真菌的统称,分类学上隶属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 盘菌纲 (Discomycetes) 盘菌目(Pezizales) 羊肚菌科(Morchellacea) 羊肚菌属(Morchella),因其外形呈蜂窝状,类似羊肚而得此名[1]。羊肚菌是世界性的珍稀名贵食(药)用菌,营养丰富,被誉为四大野生名菌之一,甚至获得了“菌王”的称号,与松露(Tuber spp.)、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鸡油菌 (Cantharellus cibarius)齐名。羊肚菌野生资源有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羊肚菌资源破坏现象十分严重,开展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受高昂市场价格的诱惑,贵州羊肚菌栽培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但产量不稳定[2],严重制约了当地羊肚菌产业的发展。当前成熟的羊肚菌栽培技术整体分8大环节,即栽培品种选择、栽培季节选择、菌种活力选择、场地准备、播种与管理、转化袋放置及采收[3],其中,菌种选择是羊肚菌栽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4-5]。对此,针对当前广泛栽培的2种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和(Morchella sextelata) 七妹羊肚菌(M.eximia) 进行比较试验,筛选适合黔西北冷凉山区最佳栽培品种。

羊肚菌大田栽培是近年来才得以实现的一种无基料栽培技术,有别于常规食用菌栽培,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走势确定差异化的生产方案[6-7]。目前羊肚菌的栽培设施大体上可分为简易平棚和钢架大棚2种[4],其中简易平棚适用于水稻—羊肚菌轮作。李华等[8]总结了水稻—羊肚菌高效耕作模式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播种后采用平棚遮阴和小拱棚配套使用的防雨保温措施。吴瑞等[2]介绍了毕节地区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但均为常规技术。

探寻因地制宜的栽培管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毕节市地处黔西北冷凉山区,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海拔1 300 m以上地带,夏季平均温度16℃~24℃,冬季3℃~1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空气湿润,土壤、水质、空气质量好[9-11],山区适宜羊肚菌生长。为实现冷凉山区羊肚菌高效栽培、科学管理和精准施策,进行了2种设施模式(简易平棚、简易平棚套小拱棚)栽培羊肚菌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栽培种及营养袋

栽培种选择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由四川金地田岭涧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营养袋,由乐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规格为12 cm×24 cm×0.004 cm聚丙烯塑料袋。营养袋每袋重约300 g~400 g,配方为小麦60%、谷壳39%、石灰1%,料含水量60%,其中小麦需要提前3 d用1%石灰水浸泡预湿。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镇兴旺村 (27°06′44.68″N,105°11′55.71″E,海拔 1 600 m),试验用地为多年栽培水稻的田块。简易平棚(CK) 临时采用竹结构骨架搭建,上面覆上一层6针遮阳网,形成遮阳空间。简易平棚套小拱棚(C1)是在简易平棚下,在畦面上搭建圆顶小拱棚,棚宽1 m,长10 m(选用长2 m,宽3.5 cm的竹片,竹片间隔1.5 m搭建),小拱棚覆膜采用普通农用白色地膜,形成一个即遮阳又防雨的保湿保温空间。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个重复10 m2。

1.3 栽培管理

1.3.1 播种管理

用翻耕机对田块进行深耕,将田块翻耕完毕后,按每平方米面积0.075 kg~0.150 kg生石灰,均匀撒在地面上。人工开沟做畦,畦面宽1m,沟宽0.3 m~0.4m,沟深0.2 m。土壤含水量足,播种前未浇水。播种日期为2019年12月10日,按1瓶/m2用种量条播,播种后,在菌种上均匀覆盖厚2 cm~3 cm的细土。

1.3.2 播种后发菌期管理

温度和湿度对羊肚菌的生长非常重要,在此期间保证5℃以上的土壤温度(极端情况下不能低于0℃)和适宜土壤湿度(土粒发白需补水,保持厢面湿润)。在播种7 d~20 d,放置营养袋(本试验放置营养袋时间2019年12月28日,以4袋/m2密度,在厢面按“品”字形摆放)。

1.3.3 出菇期管理

出菇前20 d左右撤去营养袋(2020年2月10日撤营养袋),避免杂菌污染,待温度上升到6℃~10℃,浇一次催菇水刺激原基形成(2020年2月12日浇催菇水)。

1.4 观察记录

羊肚菌播种后,定时观察并分别记录每个试验区菌霜生长情况。待原基出现后观察原基密度,待子囊果棱纹展开、凹坑可见时测算每平米子实体株数,并进行采收,用小刀齐土割下菌柄基部。

测产方法为每个试验组随机取3点,每个点面积1 m2,统计每个点羊肚菌子实体株数,并测算出每个处理每平米的平均株数。后在每个点随机取10株羊肚菌称重,得出每个处理单株羊肚菌均重,计算各处理的羊肚菌产量(1 m2面积实际生产面积按0.6 m2计算)[12]。子囊果菌盖、菌柄的长度及直径的测定参照文献[1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设施模式中羊肚菌生长情况

2个供试羊肚菌种在2种设施模式内菌霜长势见图1。原基密度、每平米子实体株数、单菇重、折合鲜菇每平方米产量(第一茬菇)见表1。

图1 两种设施模式内羊肚菌菌霜生长情况Fig.1 Growth status of Morchella spp.conidium of two facility modes

由图1和表1可知,六妹羊肚菌菌霜长势均明显旺盛于七妹羊肚菌,六妹羊肚菌的菌霜厚度在CK中稍逊色于C1,这可能与羊肚菌品种、空气湿度有较大的关系。六妹羊肚菌的原基密度、单菇重和折合鲜菇每平方米产量均高于七妹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在2种棚内的原基密度和单菇重差异不大,但每平米子实体株数C1高于CK,所以其折合鲜菇每平方米产量C1高于CK;七妹羊肚菌每平方米产量C1也高于CK。

2.2 两种设施模式中羊肚菌生长周期及成菇整齐度

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在2种设施模式中的出菇情况见图2、图3。生长周期及成菇整齐度统计见表2。

图2 两种设施模式中羊肚菌出菇情况(照片拍摄于2020年3月10日)Fig.2 Fruiting status of Morchella spp.of two facility modes(photoes were taken on March 10,2020)

图3 两种设施模式中羊肚菌出菇情况(照片拍摄于2020年3月15日)Fig.3 Fruiting status of Morchella spp.of two facility modes(Photoes were taken on March 15,2020)

表2 两种设施模式中羊肚菌生长周期及整齐度Tab.2 The growth cycle and uniformity of Morchella spp.of two facility modes

由图2、图3可以看出,C1栽培羊肚菌长势好,出菇整齐。表2可知,2个种在C1中原基分化日期和采菇日期均早于CK,同时在C1中的生长周期均短于CK。在相同的栽培环境下,六妹羊肚菌的原基出现日期和采菇期比七妹羊肚菌早,六妹羊肚菌在C1中的采菇日期比CK中提前11 d,而七妹羊肚菌在C1中的采菇日期比CK中提前8 d。C1栽培羊肚菌出菇整齐,整个采收期比较短,相对节省人工成本。

2.3 两种设施模式中羊肚菌子囊果经济性状比较

2种设施模式中羊肚菌子实体菌盖生长情况见图4,其性状比较见表3。

图4 六妹羊肚菌(a) 和七妹羊肚菌(b) 菌盖颜色比较Fig.4 Comparison of cap color of Morchella sextelata(a)and Morchella eximia(b)

表3 两种设施模式中羊肚菌性状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Morchella spp.characters of two facility modes

由图4、表3可知,2种设施模式中同一种羊肚菌子实体菌盖颜色、菌盖长、菌柄长度、菌盖宽度、菌柄宽度差异不大。六妹羊肚菌菌盖颜色呈现红褐色至深褐色,而七妹羊肚菌菌盖颜色为灰褐色。农艺性状方面,七妹羊肚菌本身个头较小,六妹羊肚菌菌柄长度、菌盖长度、菌柄直径明显超过七妹羊肚菌。

3 讨论与结论

为探寻羊肚菌因地制宜的栽培管理技术,大量学者做了广泛研究。陈影等[3]报道了四川省创立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的羊肚菌高效栽培8个技术环节。冉永红[14]重点介绍六妹羊肚菌在甘肃区域内大棚和地膜条件下的出菇表现。李克彬等[15]根据宜昌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羊肚菌的出菇规律,探索和总结了羊肚菌避雨设施化覆膜栽培技术。张亚等[16]和李春芳[17]总结了目前在大田栽培技术体系下开发出的羊肚菌覆膜栽培技术优势:防涝保湿、避光、抑制杂草、加快积温、缩短出菇周期、加速出菇、控制“菌霜”过度生长、定向出菇、节约成本等。高新楼等[18]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宜郑州地区的羊肚菌简易大棚栽培技术。

崔文浩等[19]开展了设施小拱棚栽培羊肚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小拱棚覆遮阳网、畦面覆黑膜栽培的羊肚菌产量、单菇质量、子实体品质等要优于其他处理。马琳静等[20]报道羊肚菌“南农1号”大棚高效栽培技术要点,羊肚菌出现原基前撤膜,撤膜后搭建小拱棚,为羊肚菌生长提供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可延长采菇时间,提高成菇品质和产量。王永元等[21]研究发现,搭建小拱棚可创造适宜于羊肚菌发生、生长的土壤条件和温湿度环境,从而有效保证原基的萌发和幼菇的生长,增加产量。

总结前人研究,发现小拱棚覆膜栽培羊肚菌应用广泛。试验采用简易平棚套小拱棚栽培羊肚菌缩短生长周期、产量高、出菇整齐,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8-21]。试验播种羊肚菌时间较晚,只采集了第一茬菇,如果提前20 d播种,在简易平棚套小拱棚栽培羊肚菌缩短羊肚菌生长周期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出第二茬菇,具有更巨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开展播期试验和设施模式试验,以期最大可能提高产量,为冷凉地区栽培羊肚菌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研究总结得出,菌种是羊肚菌栽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4-5]。通过2个供试羊肚菌种比较试验,结果发现六妹羊肚菌农艺性状表现个头大,单个子实体重,产量高,而七妹羊肚菌原基密度低、个头小、单个子实体轻、产量低,六妹羊肚菌表现突出,可作为优良首选品种在毕节地区推广栽培。

猜你喜欢
羊肚出菇拱棚
早春拱棚胡萝卜管理要点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陕西宜川高湾村:拱棚蔬菜 托起农民致富梦
五膜覆盖在拱棚甜瓜越冬生态栽培技术上的应用的探究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