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沙乡年鉴》中“大地伦理”学说的中庸智慧

2021-04-09 19:49顾菁韩望
艺术科技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中庸

顾菁 韩望

摘要: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自然随笔与哲学论文集《沙乡年鉴》中描绘出了一幅自给自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与中国古代归隐山林、自耕自种的小农经济社会颇为相似。他在自然与人类社会文明中找到了一条出路,寻求了一种平衡。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大地伦理”学说中的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儒家中庸思想体现出的返璞归真、和谐共生、中正变通等不谋而合。基于此,文章分析《沙乡年鉴》中“大地伦理”学说的中庸智慧。

关键词:《沙乡年鉴》;“大地伦理”;中庸

中图分类号:I7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244-03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及科学家、哲学家,提出了“大地伦理”这一学说,其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同时奥尔多·利奥波德也是一个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家,一个在文学创作上拥有极高成就的伟人。他一生出版了三本书籍以及数百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围绕科学和技术展开的[1]。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于1949年创作出版的重要作品,它开创了“大地伦理”学说的先河。书中的随笔部分展示出自然界的美好画面,书中最后一部分——“大地伦理”学说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与我国古代的中庸智慧不谋而合。这种智慧是“不偏不倚”与“随时变通”之间的平衡点,正体现了奥尔多·利奥波德把大地和人类视为命运共同体,寻求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也正符合中国古代圣人阐述的德性——返璞归真、和谐共生和中正变通。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相合,这不仅仅是源于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还源于人类思想的内在共通[2]。

文章通过分析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大地伦理”学说的中庸智慧,为解决当下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一条绿色交流通道。

1    返璞归真

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就已经明确提出“中庸”的思想。“中”的含义是不偏不倚、刚刚好,恰到好处且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庸”的含义是平凡、朴实无华,而又不可人为改变的既成事实,含有广泛适用的意思[3]。中庸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真状态,追求简朴、修身的境界。奥尔多·利奥波德正是在大自然中寻找解决人类与大自然关系问题的答案,这与孔子提倡的修身养性不谋而合。

19世纪的美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萌芽阶段,为了发展生产力,人们日夜劳作,逐渐成为工厂里运转的“机器”,受资本的奴役。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这种远离自然而机械单调的生活方式是对人性的消解与侵蚀。然而,人们却不曾反抗。因为这样的工作方式逐渐被资本合理化,人们也就逐渐失去了对真理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方式的思考和追求,从而变成一个麻木的、空洞的“机器人”[4]。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工业化社会使人类与自然完全隔离开来,但人是来源于自然的,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亲近自然,人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孔子时代的“执两用中”正是强调不走极端,人们应该遵循一个适当的准则行事,避免走向极端。而完全回归自然以及完全工业化都是一种极端状态。

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都向往朴素、天然的生活方式。在沙郡,他专心于“生态完整性的探索”,同家人们一起种植了上千棵树木并恢复了土地的健康;同时他还不断思考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认为“野生的东西”正在从人类的生活中渐渐消失[5]。

在《沙乡年鉴》中,奥尔多·利奥波德开门见山地指出,现代人面临的问题是工业化高标准的生活方式是以牺牲自然界为代价的。而人们不禁开始反思: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自然界是每一个人的家园,对于一些人来说,有机会走进自然界比在家中看电视转播更有意义,有机会欣赏和表达也是一种言论自由,是一种必须捍卫的权利[6]。生活的真谛并不能从高标准、快节奏的生活中得来,而是藏在简朴又平静的生活中,人类的身心需要一些“野生的东西”供养。“这种野生的食物,我确认,直到机械化为我们带来了美味可口的早餐,而科学又为我们揭开了它的起源和怎样生长的故事以前,是几乎没有什么关乎人类的价值的。”[7]在这里,奥尔多·利奥波德区分了野外的食物和在商店里经过处理的食物,认为机械化工业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更便利的生活,却消解了人类的本质意义。

作为奥尔多·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说的开山之作,《沙乡年鉴》同时也是一本修身养性之书。在沙郡,奥尔多·利奥波德以回归旷野提升修养,如奥尔森所言:“旷野之于美利坚人来说,是一个精神的需要、一个对现代日常生活高度压迫的修正法,以及一个重获和平与宁静的方法。他走出荒野,是为了心灵的健康。”[8]

在《沙乡年鉴》中,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大地的热爱,这里的大地包括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所有生命,这些生命共同构成一个活的生态系统。靠近这个活的自然界,体验它的独特之美,与其和平共处,便产生了伟大的哲学思想。这样一种融入自然界的生活状态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和谐共生

《论语》中,孔子将中庸视作重要的美德,他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至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9]。奥尔多·利奥波德也通过道德的方式将大地纳入了伦理体系,他所构建的“大地伦理”学说强调人的德性还在于与自然界达成和谐的状态。

“大地伦理”学说的构建完成,关键在于其作品《沙乡年鉴》的最后一章。奥尔多·利奥波德通过奥德赛与其女奴们的故事引出道德的起源与意义这一问题,并从全新的角度解读和思考。道德标准从古至今,始终都是一种调整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伦理准则,而如今是不是应该用道德标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應该是何种状态?

“大地伦理”学说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社会伦理学准则。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此之外,还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伦理学的价值尺度,其评价准则为“当一种事情有利于维护自然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刻,它便是合理的;当它趋向相反时,便是出错的”[10]。此处说的“和谐”指的是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种类的多样化及其相互协调的社会关系。“稳定”是指维护自然界的复杂构造,使之可以同时具有并发挥自我调节与更新的功能,而这个稳定性便是在某一运动中的稳定性,以大地每一种元素都在运动且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总是平衡为前提的一种稳定性。而“美丽”则是指某种超出了个人利益的更高级的审美感,乃至形而上的道义伦理意识。

《中庸》提到“中也者,世界之大本也;中与也者,世界之大达者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生焉”[11]。这里的“中”含有中与、和谐之意,说明若处于“中与”的状态,那世界万物便各自在其位置上自然运行,生生不息。而“中和”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更体现在自然界中。“大地伦理”学说构建了一个稳固的土地金字塔,每一层都不可或缺,土地不仅包括肉眼可见的土壤,还包括水、气候、动物和植物,这些元素作为土地金字塔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命运共同体。它们之间不仅是竞争关系,同时还保持着合作关系,这种合作需要依靠伦理调整和维系,这种合作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庸”和谐的关系。

奥尔多·利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地共同体,或生态共同体实际上泛指整个星球生态,因此需要把共同体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星球一切非人类的生态和无机的环境。也就是说,奥尔多·利奥波德试图构建一个将地球生态系统放在人们道德视域之内的完整的伦理理论,并将是否有地球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作为评判人的所有活动在伦理学上是否合理的终极准则。

3    中正变通

孔子曾说“过犹不及”,事物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应该“执二用中”。朱熹也曾说:“中者,天地之正道;庸者,世界之定理。”[12]因此,提到中庸,就不可不提及它的“中正”内涵。社会生活中,人们做事要讲究原则,面对自然界也应当遵守相应的伦理原则。奥尔多·利奥波德反对为保护山里的野鹿而大肆猎杀野狼,实际就是执中守正的中庸思想。

变通也是中庸另一个重要的内涵。中庸讲究“用于中”,“中和”与“中正”都被认为是普遍适用的真理,可使矛盾双方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以求事物向积极方面发展[13]。但这里的“中”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随着事物外部條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孔子曾说“君子而中庸,也君子于时中”,意为当事物发生变化、事态难以控制时,能够应时而变、因势利导,能够进行适当的调节。而变通也反映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上。人与大自然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通[14]。

奥尔多·利奥波德创造性地提出拓展传统伦理学研究领域的想法,依据新的道德准则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即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保护生命,还要保护环境,这样就可以利用伦理学的调节功能协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奥尔多·利奥波德还明确提出了土地共同体概念,并将伦理内容进一步延伸至人和土地共同体间的关系,其目的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人和土地的社会关系,即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西方文化中提到的“中点”是指一个基于数值分割的“黄金中道”,而奥尔多·利奥波德在评估不同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作出了明智的判断和选择,其理念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和”。这是一种平静的、不断发展的、求同存异的态势,非常贴近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15]。经历时间的检验,奥尔多·利奥波德及其文学作品的创新、伟大之处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份“伟大”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4    结语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说主张的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他用简单且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人类在大自然中渺小的地位,并由此延伸,探讨了一些实际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人类只有保持生态共同体总体的和谐、稳定和美好,才能真正促进自身发展,人类和大自然才能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在20世纪上半叶,全球的发展十分不平衡,英美等国牢牢掌握着科技和经济的两把钥匙,而身处如此时代的奥尔多·利奥波德能料想到“大地伦理”学说对当今人类的重要意义,这是十分难得且宝贵的。

站在今天看,奥尔多·利奥波德及其作品《沙乡年鉴》最重要的意义是,当人们不择手段地寻求物质财富时,有一个声音在人们的耳畔呼喊和提醒,放慢生活节奏,去过一种充满诗性且轻松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崇天.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文学教育,2018(12):102-103.

[2]左丽丽.孔子儒学思想中蕴含的生态伦理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启发[J].汉字文化,2020(6):168-169.

[3]臧琪杰.浅析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及其现实意义[J]. 汉字文化,2020(8):193-194.

[4]何如意.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评析[J].汉字文化,2019(12):155-156.

[5]曹梦娇.从《寂静的春天》与《沙乡年鉴》看卡逊与利奥波德生态思想[J].汉字文化,2018(22):80,88.

[6]韦璇.《沙乡年鉴》中土地伦理观的内涵及反思[J].英语广场,2021(19):14-16.

[7]倪铭英.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土地伦理思想探析[J]. 安徽文学,2018(12):93-94.

[8]曹梦娇.从生态文艺看利奥波德:以《沙乡年鉴》为例[J].大众文艺,2019(16):33-34.

[9]胡华强,王国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67-172.

[10]董中兰,曹顺仙.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三维化”评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100-114.

[11]薛桂波,王燕琪.面向技术风险的伦理责任机制化探析:基于“负责任创新”的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20-25.

[12]谢蔚晖.归隐下的自然观比较分析:浅析卢梭和陶渊明的自然观[J].大众文艺,2019(14):36-37.

[13]农春仕.公民生态道德的内涵、养成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41-49.

[14]何如意.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22-30.

[15]周以杰,曹顺仙.右玉精神蕴含的绿色发展观及其现实启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0-27.

猜你喜欢
中庸
人的伟大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思想与高职学生人格养成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中庸
“中庸”是中国人的性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