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车苑溪 王冰冰 王兴豪
摘要:滨海地区因独特的气候特点、立地条件和人文历史形成了地域化景观,其植物造景是滨海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胶东滨海地区为例,从植物造景的作用入手,结合滨海植物造景原则,通过对滨海地区植物造景基本元素和造景形式进行分析,总结胶东滨海地区植物造景艺术手法,探讨適宜胶东滨海地区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关键词:胶东滨海地区;植物景观;造景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012-03
1 胶东滨海地区植物造景概述
1.1 植物造景的含义
植物造景是指在空间中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搭配组合,构建生态美观的景观环境。其在设计时通常利用林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进行组合造景,以充分展示植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等自然美。
滨海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兼顾滨海地域条件与植物造景的艺术表达,在尊重生态造景原则的基础上满足人类与自然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 植物造景的作用
1.2.1 展示地域特色
滨海地区植物造景的植被类型受海洋气候和滨海地域条件影响,在种类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这种局限性也决定了滨海地区的植物种类选取须多采用地方适生的乡土树种,以突出地域特色。
1.2.2 塑造景观空间
景观空间的呈现依附于人们的观赏角度与视线附着点,充分利用植物群落形态、色彩、大小等特征,可以有效增强滨海景观空间的有序性,架构出植物景观层次上的空间变化,形成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
1.2.3 优化生态环境
植物造景具有改善生态、优化自然环境的能力,对自然环境的修复调节具有促进作用。在设计过程中,掌握空间定位与植物特质,不仅可以改善地质条件与土壤结构,净化空气,还可以改善环境小气候,打造生态滨海环境。
1.3 滨海地区植物造景原则
1.3.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的核心就是尊重生态、尊重自然。在设计之初,要认真分析当地气候条件与土壤结构,尊重胶东滨海地区植物的生长规律,结合因地制宜的种植原则完成植物种类的筛选,以实现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最大化[1]。
1.3.2 艺术性原则
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就是指利用其形态色彩展示植物本身的意境美,升华滨海景观空间的意境。在设计中,要保证植物的统一感与协调感,以营造和谐的植物空间,给人带来舒适与平静的感觉。
1.3.3 地域性原则
充分利用胶东地区植物资源,通过模拟自然植物群落形成胶东地区的地域性植物景观。同时,充分挖掘胶东历史文化,营造富有胶东文化内涵和历史教育意义的滨海植物景观,以展示胶东地域魅力,传承胶东地域文脉。
1.3.4 功能性原则
滨海空间是观赏游览的必经之地,在营造景观时,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切实满足游人的基本游览需求,为游人提供可用、可观的滨海植物景观。同时,植物造景要发挥改善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为打造经济美观、生态自然的滨海植物景观环境奠定基础。
1.4 滨海地区植物造景形式
1.4.1 造景基本元素
在滨海地区的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本身作为造景的基本元素,可以被归类为点、线、面三种形态与滨海空间进行不同的搭配,以形成最佳的植物景观组合方式。
植物以点的形态存在可以成为特定位置的标识,产生辐射力与向心吸引力,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并且通过吸引人们的视线对滨海游览路线加以引导,优化景观效果。点状植物一般对应具有强观赏性的孤植树,或者与周边植被产生强烈质感对比的植物组合或单体。这类植物大多有较独特的形态特征,多处于滨海空间中人流量大、海岸线曲折的位置,与海水底色相呼应,以形成独特的海岸线风景。
线状植物空间由点状植物叠加变形而来,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引导性,多用于带状景观区和滨海道路绿化。其蜿蜒曲折的线条丰富了林冠线的轮廓变化,再搭配上蓝天海岸,能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视觉体验。滨海道路两侧常使用色彩丰富的植物群落,旨在增加空间的主次关系;滨海游步道多选种低矮的灌木,旨在确保行人的视线不被遮挡,从而增强游览空间的开阔性。
面状植物空间尺度较大,具有较强的活动性与开放性,但大多缺乏围和感和流动性,多用于休憩空间,为人们提供大面积的活动场所,还可作为过渡空间连接点状植物与线状植物,增强空间的整体性。
1.4.2 植物种植形式
自然式种植是以人工手段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种植形式。在设计时,设计师会有意识地对植物的大小、色彩、疏密等景观效果进行思考,以自然界植物组合规律为基本原则,植物群落布置自然且大多顺应水岸走势,多运用丛植、群植等形式,依靠植物群落间的完美搭配,突出植物的个体美与群体美,其最终的空间效果与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组合基本一致[2]。
规则式种植是指将植物打造成轮廓分明且线条简洁的规则式景观,以顺应水体或地形。该种植方式重点突出植物整体美感,以几何图案为造型带来视觉冲击,多采用片植、对植、带状种植等方式,搭配喷泉、水池等水体形式,营造场地围合感。
混合式种植结合了前面两者的优势,其将不同种植样式进行穿插组合,从而打造多层次空间。在种植过程中可结合桥梁、栈道等景观元素,实现二者的自然衔接,实现滨海景观与植物配置的有机融合。
2 胶东滨海地区植物造景手法
2.1 合理选择植物种类
植物种类的选择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要求有所不同,不仅需要考虑造景成本,也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受特殊地域条件的影响,胶东滨海地区盐碱地面积较大且植物长期受海潮侵袭,适生植物种类较少[3]。为提高植物成活率,保证其正常生长,应选择适合胶东地区立地条件的乡土植物,采用自然式植物搭配模式,确保植物群落可以发挥其生态效益。同时,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植物习性,通过不同的植物搭配呈现出滨海景观空间的不同形态,营造出具有艺术感的滨海景观效果。
因此,在综合考虑植物观赏价值与滨海适应能力后,可选择国槐、白蜡、黑松等抗海风能力强以及银杏、五角枫、麻栋等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2.2 丰富植物季相变化
植物季相变化是指随着季节的更替,植物会展现出不同的色彩与景观效果,并随着整个生命过程不断发生改变。在滨海地区进行植物景观营造时,可多采用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组合配置的方式,以维持海滨植物景观的长期稳定,以及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的方法,以优化滨海植物季相景观效果。同时,地被植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多用于草坪植物与边植植物造景;观叶植物大多注重多样性组合,以体现较强的季节性;观花植物占观赏植物的大部分,生长周期较短,观赏性较高。
2.3 构建植物空间层次
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可以营造出大小与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滨海景观空间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郁闭空间,在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适宜人们活动的不同的自然景致。例如,海岸与绿地的衔接须完成开敞空间到郁闭空间的过渡,实现一开一合,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在滨海游步道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地形和植物的营造,起到障景的景观效果,并运用线性植物的引导性将人们的视线吸引至海岸,形成开合、明暗对比。
滨海空间因其特殊的地域条件,可以使用自然式种植突出植物群落的整体美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痕迹,利用错落的植物层次控制景观空间的结合度,完善海岸与内陆的过渡,形成完整的濱海群落结构。
2.4 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
胶东滨海地区的植物造景与配置中须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在营造滨海景观效果的同时将植物绿化等多种功能考虑在内,充分发挥植物的功能和价值。在设计时,要对场地环境、空间布置以及地方文化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利用艺术手段将植物与建筑、地形、水体等要素有机结合,再依据植物本身的习性特征,对植物群落的颜色、形态等视觉效果进行完全展示,从而实现对滨海艺术环境的合理构建[4]。同时,可将植物群落与雕塑、灯塔、亭廊等滨海景观要素有机结合,这样既能保证滨海景观空间的整体艺术美感,又不乏节点之美。
3 代表性区域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3.1 园林广场
滨海园林广场地形平缓且视野开阔,在配置植物时须考虑植物立面形式与胶东特色小品的结合效果,以及平面几何图案与海岸曲线的呼应度,从而使植物的轮廓线与海浪流动形式相契合,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
设计中,可以选择以草坪植物为基底,局部点缀乔木、灌木与雕塑主景,还可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图形,以增强平面构图的丰富性,进而突出海岸曲线,增强场地纵深感,增强滨海广场的开阔感。例如,选择胶东卫矛、胡枝子等低矮的灌木群衬托海神妈祖像、海洋生物雕塑等景观主体;选择黑松、柽柳等滨海适应性强且防护效果良好的树种作为滨海广场植物造景主体;选择白蜡、黄栌等干型美观、观赏性强的树种,或使用紫藤、爬山虎、凌霄、大花蔷薇等藤本植物与滨海亭廊木架、海卵石景观搭配,营造滨海休憩空间。
3.2 街头游园
滨海街头游园数量较多,且沿海岸线有机分布,是展示胶东地区绿化基调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街头游园为满足景观的独特性与趣味性,常以胶东特色小品、置石等景观主景为视觉焦点,从而形成不同的主题。植物造景往往起烘托主题的作用,以更好地突出主题主景,造景树种宜选择胶东代表性乡土植物,因为其色彩与文化象征能使街头游园的主题意境更加明确。植物造景与游园中的景观小品的组合形式多为嵌入式,即以雕塑、置石景观为视觉中心,以植物构成空间,并且通过景观小品与植物之间的色彩对比,吸引人们视线,烘托游园氛围[5]。
在地被植物中,可选择景天、婆婆纳、月见草等耐寒能力强的宿根花卉,灌木类可选择胡枝子、北海道黄杨、胶东卫矛、海州常山等滨海适应能力强的植物,乔木类可依据四季景观的营造分别选择黑松、刺槐、柽柳、龙柏、黄金柳、柿树、五角枫、竹柳等树种。
3.3 居住区花园
胶东滨海居住区的建筑群体多为中西合璧风格的历史建筑与现代感较强的高层建筑,在居住区花园的植物配置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形态和色彩与建筑、水体等花园内其他景观元素的协调程度。应在合理保留当地古树名木的基础上,多栽植乡土树种,营造具有胶东特色的居住区花园景观。
在设计时,可以跌水喷泉、假山置石、海洋雕像等为主景置于花园中,周围配以海卵石、海草、船舶、渔具等具有胶东特色的景观元素,以提升滨海居住区的景观丰富度。上层空间可选择水杉、黑松与水景相呼应,并以刺槐、白皮松等为背景植物[6];中层空间可选植黄栌、麻栎、柽柳等树种,以丰富花园季相景观;下层空间搭配胶东卫矛、胡枝子等灌木,水中种植睡莲、水葱,营造“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胶东特色居住区花园景观。
3.4 道路节点
滨海空间中道路的植物造景通常有较强的流线感,随着人们游览视角的改变,植物体量与色彩不断变化,空间收放自如,进而形成移步异景的滨海景观效果[7]。道路节点通常设置在人流量大或道路转弯的位置,以观赏性强的孤植树或与周边植被产生强烈质感对比的植物组合为主体,形成视觉焦点,同时通过微地形的处理使植物林冠线的起伏与海岸线的曲折变化相呼应。
设计时,可以选择以黑松、麻栎、柽柳等干型优美的胶东乡土树种为造景主体,道路边缘可选择火焰卫矛、北海道黄杨等耐修剪的灌木植物进行艺术化处理,以衬托造景主体的自然美。还可栽植少量低矮的灌木丛,保留大量草坪的设计模式,以形成开阔的道路节点视野,突出节点植物主景。道路边缘可置少量海卵石或贝壳、海螺铺装,丰富节点景观元素,使其与海岸礁石相呼应,同时点缀萱草、玉簪、宿根鼠尾草等花草,以增加园林野趣,体现胶东滨海道路节点自然与艺术的结合。
4 結语
胶东滨海地区植物空间的艺术性表现,基于胶东地区立地条件、气候特征和人文历史,在营造景观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种类、形态、大小、色彩、质感以及生长习性,根据滨海地区的造景原则配置植物,从而使每一个滨海空间都具有独特的景观魅力。植物景观空间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生态,要以乡土树种为主要搭配,才能增强滨海植物景观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康勖萍.烟台市滨海绿地植物景观配置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1(1):185-186.
[2]吴小燕.自然式种植在城市滨水绿带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21(4):33-35.
[3] 丁健.滨海地区耐盐土壤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选择与配置[J].南方农业,2015,9(15):86,88.
[4]乔智.北方城市滨水空间植物造景艺术研究[D].大
连:大连工业大学,2016.
[5]刘佳.青岛市南部海岸滨海植物景观调查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6.
[6]宋超.北方住宅小区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探析[J].现代园艺,2013(14):163.
[7]汤金润,葛韵宇.胶东半岛北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城市绿地植物景观调研:以威海市主城区城市绿地植物景观为例[J].河北林业科技,2015(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