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播“真善美”

2021-04-08 15:19黄宝安
新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真善美家乡法治

黄宝安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传统道德与法治教育,过于注重道德说教、行为习惯的纠正和知识的外化性,而对学生的性情教育即内化过程重视不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表明了教育者的根本目标是唤醒教育对象心灵中的真善美。善是真的延展,美是真和善的升华,人类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位,追求觉悟和本真的人生。“真善美”在教育行为中具体表现为传道授业解惑,慎思明德启智。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钟南山、李兰娟这样的权威人士本着专业操守,积极推动疫情防控;有诸多李文亮似的医护人员,坚守一线为人民战斗;也有众多热心人士为抗疫人员提供可能的帮助;但也有极端自我的人物,隐瞒真实情况,对疫情防控拒不配合……这些行为触动笔者的内心,进而笔者开始思考,我们作为“传道者”,怎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社会现实,传播人性的“真善美”?

一、热点导入,头脑风暴

小学生是一个人,是处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学意义转变阶段的人。这场疫情防控战学生亲身经历,用这样的时政热点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做美好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儿童正处于社会价值观建立的阶段,思维意识正在不断完善,对于很多事情可能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感受真、善、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美好的东西让人身心愉悦,比如食物美、环境美,甚至心灵美。我们乐于趋近美好,远离丑陋、肮脏!然而“美”,学生往往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容易忽略,但丑陋、厌恶这种感觉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比如部分人员在疫情下隐瞒真实情况,正常出行,造成个别省市的防疫工作前功尽弃;又或国外回来,拒不接受防疫安排,依旧我行我素。教师可以借此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对其愤慨、愤怒,纷纷表达其内心的想法。这些极端的场景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大部分普通群众都在默默地支持着国家,共同打赢这场特殊的疫情战。他们的行为就是一种美,他们爱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人性的纯真、善良和美,一览无余。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我们愿为它付出。

再向学生介绍疫情中涌现的英雄人物,那些敢于逆向行驶的人,让学生感受这种美与丑的直接碰撞,形成头脑风暴,更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发现“美”,欣赏“美”。

二、提升自我,精心设计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素材,教师教学应基于教材,却又不拘泥于教材。尤其道德与法治教学侧重于心理的引导和学生道德的培养,这必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精心设计,提前充分研读教材,抓住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自我提升,多研读专家著作,分析社会现象、学生心理动态,时常更新教学观念,对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社会学科,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教师可用学生可感可思的生活实践为原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生活实践感受美好,学习美好,甚至自己也成为那美的一员。要做到这样,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加以引导,否则很容易变成仅仅定性“这做法是对的”“他是错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泛泛而谈,浮于表面。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我的家在这里》时,可以引导思考我们常说要热爱我们的家乡,可是我们能做什么表现我们的爱?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美好,感受不到家乡的美,还会对家乡有深沉的爱吗?还会为之奉献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其中隐藏的美,或景美、或人美、或心美。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其中你感受到什么地方是美好的。学生们纷纷发言。以保洁阿姨图片为例,美在何处?美在为我们保持一份干净、一份清新的空气。不论天气好坏,他们一直在辛勤打扫,只为保护家乡的美好。进而感慨这里是我们的家乡,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我喜欢这里,熟悉这里的人和事,我爱这里的美好,我愿保持它的美好。

三、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也渴望有自己的声音,讨厌别人的道德说教。教材给了我们很好的方向,均是以儿童生活为素材,以儿童为主体展现出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感迁移,从而发现美好的道德,理解道德。

继续以《我的家在这里》为例,第一幅图中村前是一条小河,村后是一片片庄稼和树林。这幅图其实离学生现实有点远,他们不一定能感受到位。可以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类似情节,比如思考曾经见过的干净小河,现在怎么样了,是怎么造成的。又比如外婆的家乡,曾经戏水过的小溪,记忆中有蝌蚪游来游去,现在变得干涸又脏兮兮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寻找自己生活类似场景,大胆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而引领学生化思想为行动,保护这份美。

教师应以儿童成长的“同龄人”身份,与他们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学生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而发现真善美,真正落实道德发展,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

四、总结提升,内化升华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为根本目的的实践活动。陶行知说过,教师职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职务“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教师要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孕育美,感受美,践行教育的本质,实现“真善美”的崇高理想。

当今社会“精致主义”越发明显,过于强调自我意识,就容易忽略个人在独立人之外,也是社会人。我们的行为会影响他人,他人也会影响到我们,所以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面对现在思想丰富的孩子,教师更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有意识地做出情感性的共鸣,提炼出教材的核心思想,让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学生只有在情感上认同,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才能外化为行为,从而成为一个道德美好的人,成为具有“真善美”的个体!

“真”是师之魂,“善”是师之源,“美”是师之境,追求本真是师之灵魂。教育本身是一个传承的过程,从微观来讲,对家庭、家族是意义深远的;从宏观来讲,对国家、民族是意义深远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社会、教学、个体生活三者联系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对美好道德的向往,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猜你喜欢
真善美家乡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