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我们都身陷学习这桩事当中”——《势不可挡的学习》一书开篇,就令读者悚然心惊。不是吗?从大处看,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日益形成;往小处说,作为教师,每日都在与“学习”打交道,“重中之重都是要确保学生的学习”。那么,该如何观察学习,理解学习,促进学习,这就成了极为必要乃至紧迫的任务,就这一点,一直以来的相关研究也很多,各种论著与观点层出不穷。道格拉斯·费希尔和南希·弗雷所著的《势不可挡的学习》,直面学生学习潜能,从七个方面直接切入“学习”,试图剥开藏着学习秘密的“坚果”,从而破解学习难题。
一、透过系统看问题
我以为,《势不可挡的学习》一书,很有价值的一点就在于旗帜鲜明地以“系统”来思考学习,通过“系统”观看课堂,让学习可视化,由此提出了全书的分析框架,全书七章,每一章针对“势不可挡的学习模式”,谈论其一个要素,分别是“设计”“开展”“巩固”“评价”“调整”“管理”“领导”,如果用通常的思路,实际上也就是教学的设计、开展、管理等。但是,既然是“势不可挡的学习”,著者即转换视角,这本书成了写给教师的“学习书”——分析、解释、抵达、创造更好的学习。在著者看来,所有的教,都是为学服务,如何在这样的系统里,让“学”变得更好,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宗旨。
著者对当下学习状态的描述太真实太贴切了,“用一些小打小闹的方法去改进教学、促进学习,只会让人筋疲力尽,毫无效果可言”,“那些有才华的教师们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付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何至于此?简单地说,是缺乏系统思考,只有当教师有了系统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学着着眼整个学习系统——“课堂就是系统,专业学习共同体、学校、学区也是系统”,有些结才可能被解开。
著者的表述又中肯又实在,他们以“家庭系统”为例,生动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任何一个行为都会对其他行为造成连锁反应。课堂尤其如此,在系统思维的观照下,“课堂的教与学并不是严格地按照线性的方式来从头到尾呈现的”,在这里,著者提出四个“叠加原则”:关系、交流、应对、可持续性。只有考虑了这几个原则,那么,教师才可能对课堂有系统的把握,成为系统思考者,由此,也才慢慢逼近“势不可挡的学习模式”,也就是由上述七大要素作为核心构成的学习系统。
对《势不可挡的学习》这本书来说,“系统思维”是它的开篇,又是所有立论的基点。从这个角度,“势不可挡”之所以能达到,就在于整个系统都在推进学习,而非只是其中某一點在单方面用力,也就是书里说的,“系统思考下的课堂唯有在系统思考下的学习环境中才能蓬勃生长”。系统只有在系统的运行中,才会“势不可挡”,那么,教师要努力追求的,就是整个系统中良好学习生态的运行与生长。这样看起来,对普通教师来说,也许有点难,但是,值得!
二、学习是个技术活
《势不可挡的学习》一书有个妙处,经由著者的分析,“学习”就是一个可观可感的实体,他们顺其肌理,仿佛高明的疱丁,拆开了“学习”这件事,给出清晰的实践路径,让读者或者说让教师能够慢慢领悟,渐渐学会,于是玩转学习有底气——这底气,从认知而来,从分析而来,说到底,也就能从技术而来。
举个例子,第一次阅读本书,在《学习的巩固》一章,就遇上了极感兴趣的一节,它对我一直在思考的“深度学习”在教学中的落实有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它给出的几方面测量,都很有操作性,有一系列的方法可帮助教师们达到教学目标。
这一节叫做“怎样设计学习任务以保证其复杂性”,一看标题就觉得内容必定投契,原因是我始终认为,学习任务必须有一定复杂性,这才有学习空间的建设,有学习带出的吸引,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果然,著者也如此认为:“每项任务都应该有一些部分对他们的思维或技能形成挑战。任务应该是新颖的,这意味着教师不该照搬之前的模型。”
接下来,著者从“朗读”到“细读”到“演讲嘉宾”等几大块,谈论复杂性设计的操作,特别是“细读”部分,细致分析若干元素以实现有效教学,这当中有“适宜的复杂文本”、“反复阅读”、“注释”,还有“协作讨论”,最值得反复操练的就是“反复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常常把握不住课堂上阅读任务的指向与落实,如果读了这部分,心里会有数,手下能有活,著者先谈“整体理解”,再说“关键细节”,接着是“文本结构”,再有“作者技巧”,这还只是我的概括,实际上,从操作层面,著者会讲如何设计支架挑点学生思维,会指明“段落不必是完整的”,会以《夏洛的网》为例来说明如何选择重要段落。
有时候,身处教学现场,似乎谈论“技术”是不高明的,哪里是这样呢?要让学习“势不可挡”,正需要恰当的“技术”给予支持和推动。再换个说法,技术也不全是通常以为的操作上的弯弯绕绕,纯粹小道。评论家王德威曾在其评述小说创作里的文论里讲过这么一番话:
“海德格尔曾说明技术这一观念的微妙意义。我们今天对技术的认知,多与其立竿见影的工具性衔接;有用之谓也。海德格尔则提醒我们,技术的希腊字源,不仅指器械手艺,也更指经由人为媒介,由无生有的过程。正因为慧心巧手使然,无从捉摸的天机得以为我所形构驾驭。”
“慧心巧手使然,无从捉摸的天机得以为我所形构驾驭”,听来神秘,但是说到底,无从捉摸的天机,还是会有一招一式的基础,这也就是“学习是个技术活”的本义,《势不可挡的学习》,面向技术,给出各方面的策略,分析具体任务的操作与实施,进一步说,当反复操练到一定纯熟度,那么,也就自然会有“慧心巧手”,而天机,也就尽在此中了。
三、指向实践的通路
来列几个小标题:“如何证明学生在学习?”“怎样快速得知学生是否已经理解”“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我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我始终在学习现场吗”……
从这些标题能看到什么?我觉得就是两个字:“实践”。《势不可挡的学习》里,著者始终抓着这一点,引导、帮助、推动教师寻找到一条通路。
比如,著者分析学习任务的复杂性设计,将其关键点归结为二:一是难度,这是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努力;二是复杂性,衡量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思考、行动或知识。这两者的区分就带出一个很重要的认识,简单增加任务难度未必能使任务变得复杂,就不能真正促成学习的提升。这一个分析太精准,为什么有些时候,学生在“困难”面前败下阵来,这绝非一个“难”字能概括,在“难”的后面,还可以有一些很细的计较,从而帮助学生既能迎向困难,又能与困难适度相处,而不是最终畏难而退。
唯其如此,既是“通路”,著者还为教师阅读本书提供了贴心的读法:“读者可以以线性的方式,一章一章地阅读本书,也可以跳读不同的章节,以加深学习体验。”教师完全可以照着自己当下的最需要,选择进入这个系统的通道。并且,著者为每一章设计了从教师和学生角度编写的虚拟账户,以阐明要素,这一点本身就构成了学习情境,这些情景正来自著者与不同年级教师合作时的集体经验,从这些经验里,也能不断找到释放学生潜能的密码,看到“势不可挡的学习”的美妙样子。
“我们都身陷学习这桩事当中”,一本书是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并不好说,但是,正如作者所讲,“会系统思考的教师明白,由于学生每个瞬间都在变化,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应对这些变化”。阅读《势不可挡的学习》,也可以看作“应对这些变化”的策略之一,效果几何,且读且做,要紧的是,教师自己先做个学习者,不管怎么说,“学习”这桩事,终归是桩好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