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

2021-04-08 08:02孟祥翔翟亚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压缩比螺钉椎体

孟祥翔,翟亚业,李 晖,顾 夙

(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河南南阳473000)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骨折类型,占骨质疏松症人群总数的5%~10%,临床对耐受手术患者多主张手术治疗[1]。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疗效,但术中具有较高的骨水泥渗漏风险,且存在骨折复位不满意或远期相邻椎体骨折发生风险,且对椎体后壁破裂或椎体高度丢失明显者疗效并不满意[2]。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shortsegment pedicle screw fixation,SPSF)能够获得理想的复位、坚强内固定及三维固定,且对脊柱活动度的影响较小[3],但由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常伴椎体骨量丢失,远期存在螺钉松动或不稳现象,术后复位椎体内部因缺损而遗留空隙,形成“蛋壳”样改变,导致内固定失败[4]。因此,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术式选择时,医生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本研究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尝试通过骨水泥钉道强化技术以提高SPSF内固定稳定性,并与PKP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临床分级为Ⅱ~Ⅲ级[5];(2)临床结合X线片、CT或MRI等检查诊断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椎管内占位>25%;(4)单节段骨折;(5)具有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1)陈旧性骨折及合并脊柱感染性疾病者;(2)合并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等不耐受手术者;(3)合并恶性肿瘤及其他系统疾病所致病理性骨折者;(4)精神疾病病史或现患病者;(5)随访资料不全者。

1.2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的病例资料,共91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骨折至手术时间、骨质疏松分级、骨折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CL20160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SPSF组:气管插管全麻,俯卧位,经伤椎中心行后正中纵形切口,充分显露伤椎和相邻椎体结构。根据骨质疏松情况预制钉道,C型臂X线机透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伤椎高度同时纠正脊柱后凸畸形。经伤椎双侧椎弓根置入穿刺针,透视下调整位置并经工作通道扩大钉道。经钉尾向螺钉内置入注射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透视确认骨水泥弥漫良好且未见椎体外、血管渗漏,透视确认螺钉位置满意,切口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PKP组:腹部悬空俯卧位,手法复位骨折后透视定位伤椎,局部浸润麻醉,建立3 mm手术切口。于X线机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置入穿刺套针建立工作通道,透视确认位置后以椎体钻孔后置入FA1015型球囊扩张器,缓慢注入显影剂,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复位椎体椎板及椎体高度后,抽出造影剂并将球囊取出,椎体内注入PMMA骨水泥并充分填实,切口予加压包扎。

术后应用抗生素24 h,预防感染,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SPSF组术后2~3 d视情况拔除引流管,支具保护下逐步下地活动。PKP组术后次日视情况下地活动。

1.4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计算伤椎前、后缘压缩比,伤椎前(后)缘压缩比=[正常椎体前(后)缘高度估算值-伤椎前(后)缘高度]∕正常椎体前(后)缘高度估算值×100%;正常椎体前(后)缘高度估算值=[上位椎体前(后)缘高度+下位椎体前(后)缘高度]∕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F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SPSF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大于PKP组(P<0.05)。SPSF组2例肺部感染,PKP组1例肺部感染和1例泌尿系感染,均经相应治疗痊愈,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表2 两组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指标P值术中出血量(m l)手术时间(m i n)术中透视次数(次)术后住院时间(d, images/BZ_8_1687_2226_1714_2275.png±s)S P S F组(n=4 2)8 7.9 6±2 0.3 2 1 0 5.4 3±2 4.2 1 9.4 1±2.4 3 5.6 9±1.4 3 P K P组(n=4 9)7 9.2 3±1 6.8 5 8 0.4 3±1 1.1 2 7.2 2±2.1 9 5.4 2±1.0 5 0.0 2 7<0.0 0 1<0.0 0 1 0.3 0 3

2.2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5.93±2.21)个月。术前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PSF组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PKP组(P<0.05)。末次随访时,SPSF组42例患者中,19例(45.24%)完全无痛,22例(52.38%)活动时轻度疼痛,1例(2.38%)明显疼痛;33例(78.57%)行走正常,无跛行,8例(19.05%)轻度跛行,1例(2.38%)明显跛行;31例(73.81%)弯腰活动正常,10例(23.81%)弯腰活动轻度受限,1例(2.38%)弯腰活动明显受限;25例(59.52%)恢复伤前活动能力,17例(40.48%)未达伤前活动能力水平。PKP组49例患者中,13例(26.53%)完全无痛,34例(69.39%)活动时轻度疼痛,2例(4.08%)明显疼痛;33例(67.35%)行走正常,无跛行,14例(28.57%)轻度跛行,2例(4.08%)明显跛行;34例(69.39%)弯腰活动正常,13例(26.53%)弯腰活动轻度受限,2例(4.08%)弯腰活动明显受限;25例(51.02%)恢复伤前活动能力,24例(48.98%)未达伤前活动能力水平。随访过程中,SPSF组患者均未发生再骨折,PKP组3例(6.12%)相邻椎体再骨折,均再入院行PKP治疗及抗骨质疏松治疗,且经严密随访监测无再次骨折发生,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和ODI评分结果(±s)与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和ODI评分结果(±s)与比较

指标V A S(分)O D I(%)S P S F组(n=4 2)7.8 5±1.0 3 2.2 1±0.7 2 1.7 3±0.3 5<0.0 0 1 8 1.3 6±8.7 9 3 2.5 2±6.1 3 1 9.5 4±4.0 3<0.0 0 1时间点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P值0.3 4 9<0.0 0 1<0.0 0 1 0.4 5 9<0.0 0 1<0.0 0 1 P K P组(n=4 9)7.6 9±1.0 1 2.9 4±0.8 5 2.2 1±0.5 4<0.0 0 1 7 9.6 5±8.4 4 3 8.0 5±7.8 6 2 3.0 4±4.9 5<0.0 0 1

2.3 影像学评估

术中影像显示PKP组术中2例骨水泥渗漏,但无严重不良后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两组患者局部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和后缘压缩比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术后1周时无显著改变(P>0.05)。术前两组间局部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和后缘压缩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SPSF组上述3个指标均显著优于PKP组(P<0.05)。两组典型病例影像见图1、2。

图1 患者,女,56岁,“摔伤致腰背部疼痛1 h”入院 1a,1b:术前X线片及CT显示L2椎体爆裂性骨折,局部后凸Cobb角度约为20° 1c,1d:椎体强化SPSF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Cobb角为5°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影像测量结果(±s)与比较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影像测量结果(±s)与比较

指标C o b b角 (°)前缘压缩比 (%)0.2 5 3<0.0 0 1<0.0 0 1时间点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P值后缘压缩比 (%)S P S F组(n=4 2)2 5.7 4±4.4 2 4.9 1±0.7 3 5.0 2±0.8 2<0.0 0 1 5 6.7 9±1 1.3 2 8.0 2±1.2 5 8.5 1±1.3 4<0.0 0 1 1 8.4 3±3.6 9 1.0 1±0.3 3 1.2 3±0.4 4<0.0 0 1 P K P组(n=4 9)2 4.9 6±4.1 9 6.1 2±1.3 5 6.9 9±1.6 3<0.0 0 1 5 4.1 3±1 0.5 9 1 0.3 2±1.7 4 1 2.4 1±1.9 5<0.0 0 1 1 7.7 9±3.2 5 1.7 4±0.3 9 2.2 1±0.5 1<0.0 0 1 P值0.3 9 2<0.0 0 1<0.0 0 1 0.3 8 3<0.0 0 1<0.0 0 1

图2 患者,女,61岁,“坠落致腰背部疼痛3 h”入院,行PKP术治疗 2a,2b:术前X线片及CT显示T12椎体后壁破裂,椎管占位10%,后凸Cobb角为10° 2c,2d: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后凸角度约为5°

3 讨论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利用骨水泥强化能够立即提高螺钉的轴向抗拔出力,固定强度可提高150%~200%,为脊柱提供更好的稳定性、把持力及抗疲劳性,骨质疏松患者可获得更坚强、持久的脊柱稳定性[6,7]。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因固定节段较短,可减少内固定物对脊柱活动的限制,更好地保留脊柱活动性,降低相邻节段退变风险,与骨水泥强化技术结合后能够更好地改善力学性能,降低内固定失败风险[8]。常规经钉道灌注骨水泥容易发生骨水泥经钉道返流渗漏现象,增加一过性低血压、迟发性过敏、肺栓塞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风险[9]。同时,先行钉道系统内注入骨水泥进行强化,随后置入螺钉,因难以控制骨水泥灌注时的状态,不易把握拧入螺钉的最佳时机,操作较复杂。本研究使用新型螺钉内部有骨水泥灌注通道,经钉尾灌注PMMP骨水泥可避免上述问题,医生较好把握骨水泥凝固状态,且推杆及灌注筒均可提供较强的加压力,在置入螺钉后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骨水泥灌注,可减少骨水泥渗漏风险[10]。研究结果显示,SPSF组使用PMMP骨水泥进行钉道强化,无骨水泥渗漏及内固定失败病例,虽然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多于PKP组,但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改善率较PKP具有明显优势,考虑为骨水泥强化SPSF内固定能够更好地满足术中撑开复位以及矫正畸形需要,且骨水泥溢出风险低,症状及功能改善更为理想。影像学随访显示,SPSF组后凸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比矫正度均明显优于PKP组,尤其伤椎后缘高度矫正率超过90%,效果明显优于PKP,可能原因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配合骨水泥强化可实现螺钉-椎体-骨水泥一体化固定,利用骨水泥分散螺钉所承受的轴向应力,减少甚至避免螺钉对椎体的切割力,避免疲劳所致螺钉松脱或断钉,降低矫正高度丢失风险[11-13]。随访过程中,PKP组 3例发生再骨折,SPSF组未发生再骨折,有效避免了再骨折的发生,考虑与SPSF组重建椎体三柱强度有关,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骨水泥SPSF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较PKP更具优势,能够获得充分的伤椎矫形及良好脊柱稳定性,更好地缓解腰背部疼痛和恢复功能状态,并可减少对相邻节段的影响,降低再骨折风险。

猜你喜欢
压缩比螺钉椎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质量比改变压缩比的辛烷值测定机
一种浮动不脱出螺钉组件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末节指骨骨折
26例下胫腓螺钉断钉取出临床分析
低温废气再循环及低压缩比对降低欧6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高几何压缩比活塞的燃烧室形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