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短篇小说《明天》人物形象分析

2021-04-08 07:03周才金
壹读 2021年5期
关键词:红鼻子宝儿嫂子

◆周才金

众所周知,《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大胆地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切合鲁迅先生一向主张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原则。该小说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该文就收编在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在该书的自序里,鲁迅讲到他在日本留学时,“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样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在他的短篇小说《明天》一文里。在鲁迅看来,单四嫂子和宝儿都是被封建社会所害的,他要通过这个故事揭露那吃人的社会,诅咒那罪恶的时代,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引起人们对单四嫂子一类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小说不仅指出旧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还示人以光明的未来。故而,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写道:“只有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寞里奔波。”以上论断,通过鲁迅的自我解读和众多文艺评论家的研究,已成共识。本文就对《明天》一文中人性的闪光点和阴暗面以及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提点拙见,以期与读者共同探讨小说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描写方法。

一、红鼻子老拱

我们知道,内容与形式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内容是事物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这些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任何事物既有其内容,也有其形式,不存在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另外,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形式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且看小说原文:

“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了?”

红鼻子老拱手里擎了一碗黄酒,说着,向间壁努一努嘴。蓝皮阿五便放下酒碗,在他脊梁上用死劲的打了一掌,含含糊糊嚷道:“你……你你又在想心思……”

小说的开场,是两个反面人物——正在咸亨酒店喝酒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

“老拱挨了打,仿佛很舒服似的喝了一大口酒,呜呜的唱起小曲来。”窃以为,只有坏到骨子里的人,才这样满不在乎已经快咽气的“小东西”,反而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才能得到“小东西”的母亲——年轻的寡妇单四嫂子的身体。

单四嫂子三岁的宝儿死去的那天,老拱也去了,却像是为了混口吃的,什么忙都没有帮。当天晚上,“小东西”还没有送出,他却和蓝皮阿五照旧在咸亨酒店里喝酒,“只有阿五还靠着咸亨的柜台喝酒,老拱也呜呜的唱”。“小东西”被送走后的那个晚上,“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就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零零的……’”

三夜两天的时间里,红鼻子老拱仅出现了四次,但每一次的出现都令人印象深刻。说明在形式上,作者用极少的笔墨,就鲜活地刻画出了“街溜子”的一副无赖嘴脸,以服务内容。笔者认为,作者是要通过刻画与讽刺老拱这类底层人物,然后层层剖解还没有觉醒意识的人物的阴暗面与弱点,以此来鞭挞这类人,其目的是促使这个社会中尚有温暖人性的人们,激励他们向着光明的“明天”奋起进发。

二、蓝皮阿五

在短篇小说中,对于次要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的描写,由于篇幅所限,往往要惜墨如金、字斟句酌、简洁明了,达到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的目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评论家严家炎指出:“鲁迅小说写平凡的普通人,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之外,其中还包含了一些特定的时代的新因素。”

为写好这些普通人在特定时代的表现,作者可谓是大费苦心。

无疑,小说中的蓝皮阿五也是一个普通人,是红鼻子老拱之外的另一个“街溜子”。但他与红鼻子老拱有所不同的是,他则坏在暗处。当看见单四嫂子抱着重病的儿子摇摇晃晃地走在路上时,他主动伸出双手:“单四嫂子,我替你抱勃罗!”似乎有些侠气,终于得了许可。“他便伸开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之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这分明就是趁人之危!但在不知道内情的人看来,他做的明明就是好事!单四嫂子和他保持“二尺五寸多地”,阿五说些话,单四嫂子却大半没有答。于是“走了不多时候,阿五又将孩子还给他,说是昨天与朋友约定的吃饭时候到了。”没有揩到豆腐,他就原形毕露,找个借口,一走了之。

单四嫂子三岁的儿子宝儿死去的那天,他也去了:“蓝皮阿五也伸出手来,很愿意自告奋勇;王九妈却不许他,只准他明天抬棺材的差使,阿五骂了一声‘老畜生’,怏怏的努了嘴站着。”王九妈是主持安排丧事的主要人物,她可能已经深知蓝皮阿五之流的为人,或者早已领教,所以,“不许他”直接参与丧事的办理,“只准他”做抬棺材的差使。

当然,前面也说过,不论在宝儿重病、过世还是下葬之夜,他都和老拱一样,照常到单四嫂子的间壁——咸亨酒店里饮酒作乐。人性的阴暗、冷漠之情描写得如此简明却力透纸背!

需要指出的是,当确切得知根本占不到单四嫂子的“便宜”后,抬棺材的“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这是多么有力和辛辣的讽刺,也是先生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三、庸医何小仙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小说对庸医何小仙的着墨也不多,寥寥几笔就刻画出这第三个反面人物——本来应当“医者仁心”的她却已处处表现出冷漠不仁的神情。单四嫂子是局局促促的问,她却是一副爱答不理、答非所问、似是而非的样子。

鲁迅小时候,因为父亲常年生病,家境每况愈下,以至于常常要去质当家里的一些物件才得以为父亲买点药。先典当、再买药,又典当、又去买药,这样的活计小鲁迅做了四年!“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呐喊》自序里的这一段话,应当足以解释作者为什么对庸医近乎残酷的批判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所以文中对单四嫂子送宝儿就医这一段的描写,我认为就是作者自己的一种真情流露;同时通过这种描写达到了以下几个效果:一是似乎信手拈来地着力刻画出一个冷血的庸医;二是对中医疗效的过度渲染和对中医的过度迷信进行了侧面的有力抨击;三是通过对庸医何小仙的刻写,“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四是通过描写这个片段,唤起人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意明辨是非,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可怜人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个可怜人。她在每一个夜晚的计算,都会在天亮后迎来更加悲惨的结局:第一个夜里,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然而,到天明,孩子就死了!

第二个夜里,暗示自己这一切都是一场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然而,到天明,孩子就该下葬了!

第三个夜里,单四嫂子心里计算:“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然而,她可能仍然没有梦见宝儿——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何谓可怜的单四嫂子?鲁迅先生是用一个个小细节的叠加加以陈述的。《韩非子·喻老》里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可见细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小说的主线,也就是中心思想确定之后,往往需要形式上的完整演绎,归根结底,就是要对细节进行最有效的把控。因为,陈述任何一事、任何一物,如果只有干巴巴的内容,没有生动活泼的形式的有力支撑,恐怕是没法让读者(或受众)加以真切感知和认可的——至少在小说的世界里就是如此。

五、好心人王九妈

对门的王九妈是位“有年纪,见的多”的好心人,当整条街上的人都是冷漠、可恶甚至连最基本的良知都丧失殆尽时,只有她还远远地对单四嫂子表示关心:“单四嫂子,孩子怎了?——看过先生了么?”宝儿刚一死,王九妈就来帮忙了。“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当“街溜子”阿五假惺惺地“也伸出手来,很愿意自告奋勇;王九妈却不许他,只准他明天抬棺材的差使……”

宝儿死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单四嫂子跑出去开门,“门外一个不认识的人,背了一件东西;后面站着王九妈。”她又帮忙来了。当棺木半天都合不上盖时,“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她,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单四嫂子要为死去的宝儿尽心,王九妈就“掐着指头子细推敲,也终于想不出一些什么缺陷。”宝儿的棺木抬到义冢地上安放后,“王九妈又帮她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

我认为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简洁的场景描写,一个鲜活的热心肠的市井老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文艺评论家许杰说:“一篇好的、成功的小说,一定经得起分析的;经不起分析的,一定不是好的成功的作品。”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分析”的作品呢?很多初学习作者往往热血满腔,却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则刚一落笔,就往“大背景”“大格局”“大气势”的方向上走。殊不知,小说特别是中短篇小说需要的是以小见大、以退为进、以弱胜强,这就要求我们写作者更要学会观察生活、勤于提炼、善于总结。此为其一。第二,讲述任何一个内容,在形式上都应只截取整个社会的一两个横断面,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应该像用放大镜分辨树木的年轮、用显微镜观察树木的细胞一样,从细微处阅读社会、感悟人生。三是对于万缕千丝的事物、人物关系,勾勒出故事的基本轮廓后,在把握主次前后的基础上,应主动交待出场人物的用意,而不应当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不知所云,让读者如堕烟海、云里雾里,使小说失去了韵味。

猜你喜欢
红鼻子宝儿嫂子
兰嫂子的脱贫致富梦
寓言故事三章
达洋和吉坦 (八)
嫂子的笨办法
相亲
那不是我吗?
捉迷藏
一丁点儿小镇上的大乱子
特殊昵称
郑板桥教子以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