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写作文,谁不渴望“妙笔生花”呢?可是,很多同学十分苦恼,写来写去,总是陈词滥调:写风,无非是春风温柔、秋风凉爽、寒风凛冽;写雪,总是大雪纷飞、雪花飘飘;写月亮,常常是皎洁明亮……这些描写当然可以,但是很不具体,似乎让人在雾里看花,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单调乏味。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语言干瘪的问题,让文章“绘声绘色”呢?请先读一读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春》的片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作者運用“偷偷”“嫩嫩”“绿绿”“一大片一大片”“轻悄悄”“软绵绵”等叠词,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将春草的动态、质地、色泽、长势形象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随着叠词油然而生。
可见,要使文章绘声绘色,除了要仔细观察描写对象、抓住特征有顺序地描写外,还应掌握一些“摹绘”声音、色彩、形态等的词语,让读者有犹如亲眼目睹一般的感觉。
一是“摹声”。如“哗啦哗啦”,仿佛让人看到水流奔涌的样子;“嗖嗖”,让人觉得好像有什么在身边飞快地通过。还有“唧唧啾啾”的鸟叫声、“咣当咣当”的车轮声,等等。再如:“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一个“唧”字,形象地再现了燕子轻巧有力的飞行状态,仿佛一只体态轻盈的燕子从眼前疾飞而过,眨眼间便远去了。
二是“摹色”。如“绿油油”,能让人想到一片浓绿而润泽的麦苗;“亮晶晶”,能让人想起闪光发亮的星星。还有“金灿灿”的玉米、“红彤彤”的晚霞、“黑漆漆”的夜晚、“白嫩嫩”的皮肤……
三是“摹状”。描摹状态常用“毛茸茸”“圆滚滚”“胖乎乎”等词语。例如:
小花猫圆圆的脑袋上竖着两只毛茸茸的三角形小耳朵,到了晚上,它的眼睛睁得圆溜溜的,逮住老鼠后,便美滋滋地吃了起来……
由于摹状词语的恰当运用,“小花猫”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大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