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教材之精华 化为写作之涓流
——借助课内散文指导记叙文写作

2021-04-07 15:35张健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选材记叙文散文

◎ 张健华

如果说写作是一门学问,那么记叙文写作更是一门艺术。记叙文写作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远比其他文体更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议论文写作陷入僵化、模式化的今天,一篇出彩的记叙文或许能成为考场中的一股清流。然而,目前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现状堪忧,由于生活经历平淡,学生常陷入“无话可说”的困境。这就说明,指导记叙文写作不能光强调写法指导,也要重视内容指导,其中以小见大就是法宝。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参照和示范资源。《语文课程标准》 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之三说道:“结合所阅读的作品(课内阅读篇目),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1]而散文作为一种形散神聚、意境深邃的文学体裁,其思想内容很值得学生揣摩和领会,且以小见大也是散文的特点之一。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可以汲取教材中散文的精华,指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如何以小见大,使记叙文写作指导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以小切入,小处落笔

俗语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切入点是解决某个问题最先着手的地方。而在改卷场上类似于“岁月如歌,柔情似水。泡一杯茶,听一首歌,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边云卷云舒”这种假大空的记叙文开头比比皆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写作时应从“点”切入,从小处落笔。

通过阅读、鉴赏粤教版教材的散文,学生不难发现作者以常见的景致和事件落笔,从“点”上切入,让它们流于笔端,形诸文字。一般来说,散文“以小入题”中的“小”指的是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事一人、一诗一句等,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落笔。学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可借鉴散文“以小入题”的写作方式,化难为易。

如《荷塘月色》,被毛泽东称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朱自清,他借欣赏荷塘月色,抒发了自己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作者化大为小,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为写作的切入点,用常人最常有的心理感受落笔,一下子便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接着水到渠成就有了“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这一写作选择点,下文的观荷赏月也就顺理成章了。又如《霞》,经历风霜的冰心在晚年对生命、人生的深刻而深沉的思考在此文却以自己闲居歌乐山时在《读者文摘》看到的一个句子落笔;而《我的家在哪里?》一文表现的是冰心对真、善、美的执着和追求,文章仅以作者的一个“梦”切入。在粤教版教材的散文中,这样的范例不一而足。

“万丈高台,始于一石”,“天下大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切入角度应当小而具体,即景生情、借物感怀、随事而发,为后文的“张本”作好铺垫。

二、以小选材,小材大用

“记叙文,主题是它的灵魂,而材料就是血肉。”若“血肉模糊”了,那“灵魂”也不复存在了。故文章的立意确定以后,就要考虑“写什么”,即怎样选材、选什么材,选好材才能更好地为文章主题服务。古人曾说“着意画资妙选材”就是说写作要巧妙地选材剪裁。

纵观粤教版教材中的散文,学生可发现这些散文的“小”,不仅仅体现在形式的短小精悍,篇幅有限,更在于它的选材小。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可通过这些普通景象、凡人小事、细小情节等“小”的选材来感悟生活、升华主题,使之“小材大用”。

如《我的家在哪里?》,冰心老人表达了对社会中的黑暗和污浊作了无情的批判,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面对如此宏大而深邃的思想主题,老人并非以开山劈石之势来呐喊和批判,而是选用了在中剪子巷中“我”在大街旁喊洋车、车夫举“我”上车、走过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行人慢条斯理地作揖问好,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琐碎细小的生活场景,展示了一个闲适、平和、温馨、充满友好与和谐的社会,实际上就是老人对人生真、善、美的眷恋。又如《拣麦穗》,作者怀有深情,却不直露表达,而是通过农村姑娘辛勤拣麦穗为自己攒嫁妆、“我”跟在姐姐们身后拣麦穗为自己备嫁妆、“我”天真地说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老汉给“我”带小礼物、“我”缝制烟荷包等小事体现出来。再如《五猖会》只写童年时看“迎神赛会”,《想北平》只写北平的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普通景物。这些作品都选取作者生活中的常情常事,描绘身边的普通百姓,然后“小材大用”,或抒发人生感受,或生发议论。

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时,莫要再感叹身边没有大事件发生了,其实生活处处有文章,平凡的小人物也有他闪光之处,普通的小事情也有它动人之点,平常的小景物也有它诱人之地,只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这些“小材”也能“大用”,选用这些“小材”也能收到“一叶落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三、以细描小,小处生发

俗语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如何通过这粒“沙”看世界、这半瓣“花”说人情,这需要“小题大做”。以小见大的“小”,是叙述、描写的焦点,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因此行文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细节描写。

在粤教版教材的散文范文中,用细节描写小人物、小事情的比比皆是。这些散文家展示给我们看的可能只是生活的一角,他们表达的也许只是一些思想的片段,但是,他们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细描这一角、这些片段,使得它们映射的可能是背景全部,可能是博大的思想,甚至可以启发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因此,学生写记叙文时,可学习散文运用种种描写手法的高妙之处,并将此运用于描写凡人常事中,做到“小题大做”,使文章真正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感染力。

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联想、衬托等手法对荷塘、月色等景象进行细节描写,把这些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我的家在哪里?》一文,作者运用质朴清丽而又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详细地描写了她梦中的“家”——中剪子巷,展现出一个男女老幼亲如一家、和谐互助的大家庭,表达出她渴望一个清淡、素雅、平和、充满亲情与温馨的“家”;《拣麦穗》一文,作者运用人物性格特征性描写的方法对卖灶糖的老汉进行细节描写,他饱经风霜、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常挂笑意的形象活灵活现,在“我”毫无顾忌地向卖灶糖的老汉表白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我与地坛》一文,作者运用优美而坦诚的文笔,再加以个性化的修饰词语对地坛进行细节描写,凸显了地坛的个性,而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在感情上对地坛的感激,在精神上对地坛的仰赖,在心理上对地坛的迷恋。这些散文所选的素材皆是常人常事常景,而它的出彩之处便是作者在能“见大”之“小处”浓墨重彩,运用细节描摹它们,使之熠熠生辉,有所生发。

刘锡庆曾说“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因此,散文家们喜用个性化的语言对所选之材进行细描,不厌其烦地对“小题”进行“大做”,使其小中见情、小中现理。同样的,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可在立意、选材已定的基础上,运用“小题大做”的方法,用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来描摹小人物、叙述小事情、描绘小事物,使之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程标准对“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如此规定:“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2]并捕捉创作灵感进行写作。因此,教师应强调将散文阅读与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活动对接,引导学生把对散文作品所建构的文本世界的理解与对记叙文写作的理解结合起来,在体验、联想、理解中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总而言之,汲取教材中散文的精华,指导记叙文写作如何以小见大有着现实意义,将散文教学与记叙文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对记叙文写作的备考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选材记叙文散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