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 蕾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是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转换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来实现,而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实践来实现。若颠覆以上形式,将知识传授通过视频、PPT 等材料由学生在课下自主预先学习,知识内化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协助完成,这就形成了翻转课堂。它渗透的是“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理念,实现的是“个性发展,共同成长”的目标。
翻转课堂是一股强大的新思潮,赋予信息技术课堂新的活力。翻转课堂最早是2007 年由美国科罗拉多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提出的。近年来,我囯也有很多学校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地域差异、学情差异、学习环境差异等众多因素的涌现决定着不能将此理念生搬硬套,而是要通过实践不断尝试和调整,将之本土化,最终形成以之为理论基础的,最适合本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初步设计了一个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见图一):跟传统教学一样,翻转课堂同样划分为课上活动和课前活动两部分,只是顺序进行了颠倒。本模型将这两部分的活动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进行了细化,同时,将家长作为监督者的身份加入进来,配合教师督促学生的学习,构成“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互动的局面。但这只是翻转课堂的一般模式,各项活动的内容和顺序还是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三项工作:设计导读问题、设计教学视频、设计课前练习。
设计导读问题环节主要是教师根据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设计的基本问题。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本关键概念。这不仅是一个督促学生自主去阅读和理解书本上基础知识的过程设计,也是引领学生学会提炼知识点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有着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学生往往认为只要自己学会了操作要点就可以了,对于理论部分,没有习惯和兴趣去阅读和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就会残缺不全,而操作实践也会逐渐浮于表面,因缺乏理论支撑而失去深层探究的可能性。所以,设计导读问题环节很重要,尤其是每个章节的第一课时,它将对新内容的知识铺垫发挥积极作用。
设计教学视频环节主要是教师搜集或自己录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符的教学视频。考虑到从网络或素材光盘等搜集来的视频不一定能完全适合教学需求,因此,还是由教师自己创建为主。根据本课特色,视频可利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直接将教师在电脑上演示的操作录制下来,结合教师在一旁的讲解,形成一个声影并茂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了解操作流程,也方便他们对困惑之处反复查看和理解。如讲解《flash 动画制作》时,可以将一个完整小动画在电脑上的制作过程录制下来,供学生参考和揣摩。另外,教学视频也可以直接借助数码摄像机进行拍摄获取。如讲解《计算机网络》时,可以在学校信息中心实地拍摄如何将一台学生机通过网线与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相连,从而实现学生机上网的过程。这样的视频能将抽 象的知识转化地更形象具体,让学生感同身受,也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操作提供最好的借鉴。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视频的制作还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①视频要紧扣课程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和操作要领展开,抓重点,抓难点,进行演示和讲解。如果泛泛而谈,更容易让学生迷失在知识的海洋里,摸不着头脑。②视频不宜过长,每段视频限制在10 分钟以内为佳,因为学生的视觉驻留时间通常为5~8 分钟,视频过长会导致学生兴趣消散。③视频的容量越小越好,不需要高清格式,最好在手机中也能播放。这样方便学生携带或交流研讨。
设计课前练习环节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都要适度控制,以负担不至于过重和具备一定挑战性为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课前的活动主要是自主完成导读问题、自主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完成课前练习和各类媒体交流。
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和导学手册等学习资料,逐步完成导读问题。这样就会对新课内容有一定的基本认识。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时间和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控,如可以有选择性地对视频进行快进、倒退或跳跃,也可以对有疑惑的部分反复观看揣摩。观看完视频后,学生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课前练习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在前三项活动进行过程中,有任何的疑惑、思考或收获都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如QQ、博客、学习论坛等)与同学互动交流。对于疑难问题,可以远程反馈给老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进行指导,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关怀感,使学生快乐地学,而不是孤独地学。
(3)家长在课前活动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积极的监督作用。家长的监督贯穿学生的前三项课前活动。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弱,不肯自主认真学习,需要家长采取一些干预措施,让学生回归学习环境。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家长也可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辅导工作。这样的过程一方面能让家长更清楚孩子的学习状况,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也能更好地根据孩子存在的实际问题与教师进行探讨,指引孩子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课上活动的主角依然是学生,整个过程是由教师帮助下、同学协助下的知识的内化过程。虽然主角是学生,但是课堂活动的规划还是要由教师预先精心设计。活动环节的安排要充分考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建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所学内容的契机,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1)共同确立探究问题。课堂探究问题由师生共同探讨后提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给出一些探究问题。学生则根据自己在课前自主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探究问题。师生共同商讨后,确立最终用于课堂的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
(2)学生协作探究活动。先由学生自由分组,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调整,确立研究小组,并选出组长。再将各个探究问题分派给每个探究小组。小组人数不宜太多,4~5 人比较合适。如果人数过多,不利于小组管理,也会引起观点和想法过多,影响研究进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在各个小组巡视,了解研究进度,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
(3)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经过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课上的小组协作活动,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都有了自己的较为具体的认识。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也是一种知识的分享,供大家交流学习,再者,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依据探究课题,教师要合理设计成果呈现的方式。可以是探究报告、也可以是一个作品或是一个活动方案。成果交流的呈现方式也可多样化,如汇报演讲、个人作品展示、竞答比赛、分组辩论等。
(4)教学评价与反馈。翻转课堂的评价体制应建立在多维度、多方式基础之上。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能帮助师生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扬长避短;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都将对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更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给予借鉴和启发。
教师可预先制定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针对性练习的成绩、探究问题的提出情况、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中的表现、成果展示等方面。将表格订成本子,由组长负责每节课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和互评,对每个学生进行实时评价。同时,在小组评价表中也应设置对教师的评价以及课堂教学建议栏目,让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给予评价,提出建议,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合理改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
教师课前一方面要及时查看和记录小组评价表,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现状,并根据反馈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单元测验,作业抽查和家长反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通过上述的方式,就形成了一张比较完善的师生评价的网,有效地督促和指引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
基于以上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在日常教学中已经反复实践和调整,也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依然受到以下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每个班级总有部分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的学生,家中没有配备计算机,更别说具备上网条件。因此,学生的课前活动无法真正开展起来。虽然,采用与其他就近学生结对学习、去父母单位寻找学习机会等方式可以暂时让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课前学习并不充分,必将对课上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
课前活动主要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或是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来说,家长的监督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家长对于翻转课堂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非常陌生,总认为教学是教师的事情,不应麻烦他们来做老师的工作。因此,教师除了要耐心指引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前活动,也要让家长逐步接受翻转课堂,认识到他们对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能主动关心和参与。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接触和渗透。
在翻转课堂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做太多讲解,但其实是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能独立整理教学资源,创作教学视频;对学生课前活动进行合理监控,及时解答学生在媒体上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等。对于能力上无法达到的教师,除了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可和其他教师先进行合作备课,但最终必须要亲力亲为,才能形成有自己风格的翻转课堂。
鉴于上述因素的制约,如果每节课都采用上面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以上构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及思考都是基于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提出的,虽经过了一年的实践和调整,但依然存受限于一些客观或主观因素,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看到了新型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教师—家长情感的增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相信探究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都只是一个新生事物从蛹到蝶蜕变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前景一定是美好的,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努力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