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下的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2021-04-07 01:12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养老金意愿养老

沈 丹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些国家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日本从1970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数据显示,当前日本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其总人口的33.0%;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28.0%。意大利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其总人口的29.0%;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23.0%。葡萄牙、芬兰和希腊位列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前列。2016年亚太地区健康状况报告显示,亚洲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预计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增加2.5倍,到2050年将达到20.5%。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①唐钧,刘蔚玮.中国老龄化发展的进程和认识误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的数据,截至当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8.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2.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增加。在老年人群体中,不同社会阶层的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经济活动方式不同,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也存在显著不同。老年人的选择意愿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质量。在我国,主要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大多数老年人也希望在家养老②杜鹏,孙鹂娟,张文娟,王雪辉.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6,(6).。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研究老年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及研究假设

养老模式的选择是人们对未来养老行为的态度、看法和意愿,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居住方式和养老场所的意向和要求③④⑤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1).。国外关于养老模式选择的研究偏重于对老年人选择养老居住地的行为差异进行分析,提出从养老资源供给(经济为主要原则)角度将老年人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①孔祥智,涂圣伟.我国现阶段农民养老意愿探讨——基于福建省永安、邵武、光泽三县(市)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国内学者研究中将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分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养老靠子女、养老靠自己/配偶和养老靠政府/集体②③④程远,张真.上海市区老年人养老意愿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4).。还有学者提出青年人的养老意愿更能反映未来中国养老模式的变化⑤⑥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1).,但从研究结果来看,不论老年人还是青年人都仍然偏好家庭养老。

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表现为经济收入和职业类型,对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具有基础性的影响⑦⑧宋宝安.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越好,则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想要的生活⑨褚婧,孙鹃娟.影响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诸因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经济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则越倾向于依靠政府养老;而不愿意靠子女赡养的老年人大多为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群体⑩陶涛,丛聪.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4,(3).⑪Leskela,R.L.,&Suojalehto,E.&Tirronen,A.,Komssi,V.&Nuutinen,M.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Classifiers and Variable Subsets for Predicting Nursing Home Admission[J].BMC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2017,(1).。不同的职业类型对养老模式也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老年人在工作中的职位或职业阶层越高,越不倾向于和子女共同生活,公务员、工人和事业单位人员更可能接受机构养老⑫Chan,A,DaVanzo,J.,&Chan,A.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Malaysians:Who Coresideswith their Adult Children[J]Demography,1994,(1).。除此之外,社会人口学因素,比如性别、年龄、家庭、子女的数量,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会对老年人选择何种养老模式产生影响,在本研究中均作为控制变量处理。

总的来说,目前对老年人养老意愿和未来养老模式的划分倾向于从养老资源的供给、居住地和同住对象的角度展开,比如从养老资源的供给角度将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划分为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从老年人居住地的角度划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从与老年人同住对象的角度划分为独居、与配偶居住、与子女居住等。在研究对象上,区分农村和城市老年人,老年人和青年人等不同群体。现有的研究也多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展开。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部分学者将质性的访谈作为研究的前测,获得养老模式选择的初步影响因素,然后利用量化研究方法展开分析⑬Luo,B.Z.,&Zhan,H.J.Filial Piety and Functional Support:Understanding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Among Familieswith Migrate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J].Ageing International,2012,(1).。由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导致关于老年人养老意愿和未来养老模式的研究结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分析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养老模式选择产生影响;

假设2: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老年人越有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

二、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2018年5月到6月在北京市开展的调查。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分两步进行:首先,研究人员在当地相关部门批准的前提下,获得了具有当地户籍的所有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名单,这部分老年人口的总数为14415人;其次,采用固定抽样间隔(K=6)和非重复随机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对应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如果选择了一对老年夫妇,则仅邀请老年夫妇中年龄较大的一位老人参加调查,最终抽取了2161名老年人参加调查,问卷调查的应答率为94.3%。在调研员开始每一次的问卷调查之前,均先向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年人简要介绍该项调查的目的,并与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本研究中,排除了关键变量缺失和缺失信息较多的样本之后,最终针对具有当地户籍的1735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据展开分析。

(二)变量及测量

本研究将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操作化定义为询问老年人“当您身体状况不好,需要他人长期照顾时,您打算在哪里养老(不可代答)?”按照老年人是否离开所在的家庭,将答案设计为“在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个选项。在家养老指老年人在家居住,接受家人、亲戚朋友、保姆和社区等的照料;机构养老指老年人离开家庭入住养老院、老年公寓和福利院等养老机构,这些机构一般能为老年人提供食宿、医疗、生活照料、娱乐和康复护理等服务项目。社会经济地位有三个指标,分别是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老年人退休前从事的主要职业和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通过向老年人询问“您的文化程度?”获得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将该问题的答案分为三类,即“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将老年人退休前从事的主要职业表述为“原职业”,通过询问老年人“您以前所从事的主要职业是什么?”获得老年人的原职业情况。根据陆学艺(2002)提出来的十大社会阶层分类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2,(3).,结合问卷设计,本研究将老年人原职业类型简化为三类,即将答案归纳为“单位领导”“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一般职工/一般行政办事人员”“个体商贩/临时工/农牧渔民等其他”。通过向老年人询问“您每个月的养老保险金?”获得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情况。由于该地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为2000元/月,因此,将该答案进一步归纳为“无养老金收入”“养老金收入<2000元/月”和“养老金收入≥2000元”三类。

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年人受教育水平、原职业情况和养老金收入情况形成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如前所述,老年人受教育水平、原职业情况和养老金收入情况分别有三个分类,即受教育水平低(不识字)、受教育水平中(小学/初中)、受教育水平高(高中/中专及以上);原职业低(个体商贩/临时工/农牧渔民等其他)、原职业中(商业/服务业一般职工/一般行政办事人员和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原职业高(单位领导);养老金收入低(无养老金收入)、养老金收入中(养老金收入<2000元/月)、养老金收入高(养老金收入≥2000元)。三大类九小类共同形成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均值为14.5,方差为5.8。教育水平越高、原职业越高以及养老金收入越高的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反之则代表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在文献的基础上,将控制变量设定为老年人的年龄(连续变量)、性别(0=男性;1=女性)、婚姻状况(0=已婚有配偶;1=未婚/丧偶/离婚/分居)、患慢性病数量(连续变量,取值范围为0—17)、在世子女数量(连续变量)、家居环境(0=家居环境便利;1=家居环境不变量)等。

(三)分析方法

在统计分析方法上,分三步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首先,对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样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根据不同的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原职业情况和不同的养老金收入情况对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进行分析,获得不同层级中的老年人所倾向于选择的养老模式;最后,在控制了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患慢性病数量、在世子女数量、家居环境等相关混杂变量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研究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tata14.1软件进行分析,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有统计显著性。

三、研究结果

(一)老年人的基本特征

如表1所示,本研究中的1735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76.7岁,其中,女性老年人的数量稍多于男性老年人。已婚有配偶的老年人占到样本总数的68.3%(1170人),其余婚姻状况的老年人有544人(见表1)。

表1 样本特征(N=1735)

(二)不同受教育水平与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

1735位老年人中,有1352位老年人有意愿选择在家养老,383位老年人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不识字的老年人有164位;高中和中专以上学历的老年人有623位;小学和初中学历的老年人共有948位(如表2所示)。进一步对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和受教育水平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有意愿选择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数量占老年人总数量的比例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即从不识字到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有意愿选择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数量占老年人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86.6%、77.7%和75.9%。相反,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数量占老年人总数量的比例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即从13.4%增加到24.1%。

(三)不同原职业类型与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

表3显示了老年人退休前的职业情况与其养老模式选择的情况。除了64位老年人未作答原职业情况之外,选择单位领导、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一般职工/一般行政办事人员、个体商贩/临时工/农牧渔民等其他三类原职业类型的老年人分别有256人、1347人和68人。随着老年人原职业地位阶层的提高,有意愿选择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数量占老年人总数量的比例(从88.2%到75.4%)逐渐降低;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这一比例(11.8%到24.6%)逐渐增加(见表3)。

表2 不同教育水平与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

表3 不同原职业与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

(四)不同养老金收入与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

1735位老年人中,有36位老年人没有养老金收入,83位老年人每月的养老金收入低于当地当年最低工资标准(2000元/月),93%以上的老年人每个月的养老金收入不少于2000元(见表4)。另外,随着老年人养老金收入的增加,有意愿选择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数量占老年人总数量的比例下降;而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数量占老年人总数量的比例随着养老金收入的增加而上升。

表4 不同养老金收入与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

(五)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回归分析

一方面,表5呈现了对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养老模式选择的回归分析结果。在控制了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在世子女数量、家居环境和慢性病数量等变量之后,相对于有意愿选择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随着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是有意愿选择在家养老的老年人的1.56倍(OR=1.56,p<0.05),这也进一步说明,老年人的经济地位越高,越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由此,研究假设1和假设2均得到验证。另一方面,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也呈现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果,相对男性老年人来说,女性老年人更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在世子女数量越多的老年人,更有意愿选择在家养老。

表5 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

四、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采用2018年北京市1735名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数据,分析了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下不同的养老模式选择状况。研究发现,教育水平越高、退休前的职业地位越高、养老金收入越多的老年人,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越高。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老年人,越有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同时还发现,相比男性老年人来说,女性老年人更有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在世子女数量越多的老年人,越有选择在家养老的意愿。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在未来的研究中,希望辅助实施质性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得老年人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和在家养老的原因,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选择何种养老模式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论述一样,经济基础是老年人选择哪种养老模式的根源,养老模式同时也是老年人经济基础的表现。其他研究也发现,在家养老仍然是老年人的第一选择①②陶涛,刘雯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9,(4).。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强调“养儿防老”,中国人更加注重家庭的概念和氛围,认为回归家庭由子女照料和赡养是“理所应当”的③④张驰,向晶,施海波,吕开宇.代际视角下农村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9.(6).,本研究的结果也发现了,老年人的在世子女数量越多,越有在家养老的意愿,某种程度上说,也契合了这一传统文化观念。但随着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研究结果来看,老年人有意愿接受去机构养老,这是对养老机构专业性的认可,代表了养老机构未来具有发展的空间,也代表了这部分老年人有较为充分的服务购买和支付能力⑤Zeng,Y.,Vaupel,J.W.,Xiao,Z.,Zhang,C.,&Liu,Y.Sociodemographic and Health Profiles of the Oldest Old in China[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19,(2).。但并不是老年人都要去机构养老,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收入微薄,难以维持基本的日常开支,更难谈及入住养老机构⑥陆杰华,沙迪.新时代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矛盾与战略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这也是契合我国“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的。中国早期的机构养老以“养”为主,通过政府兴建福利院收养特殊群体,比如“三无”老人、军烈属老人和鳏寡孤独老人等。2000年国家开始号召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到2006年,养老的理念和定位从“家庭养老”转变到了“居家养老”,同时还提出了“养老服务”的概念,倡导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国家全面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服务产业化,国家和各地区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各省市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养老政策和工作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方向和目标⑦陈俊宏.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有几个关键问题要落实到位[J].中国社会工作,2020,(23).。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强调发展养老服务内容和养老服务体系。如今,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相关的服务,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也在逐渐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发展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敬老院、老年公寓和福利院等多样化的模式①Feng,Z.L.,mor Vincent,&Liu,C.Case-Mix and Quality Indicators in Chinese Elder Care Homes:Are There Differences Between Government-Owned and Private-Sector Facilit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14,(2).。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身体功能的老年人,建立多层次、多选择,满足不同阶层需要的养老体系,并且制定相应的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由社会组织等承担相应的服务性工作。另外,随着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在我国逐渐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机构养老方面还存在现有养老床位整体上使用率低,家庭、社区对养老服务的支撑作用不强,多数地区没有建立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标准,少数地区尽管出台了相关的标准,但是执行不到位,政策和标准“落”不下来、工作“提”不上去等问题。

不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倡导相关部门继续考虑从如下方面做实工作:首先,优先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培养专业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人才队伍,吸纳老年学、护理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出台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建立相应的人才发展和晋升机制②桂世勋.应对老龄化的养老服务政策需要理性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同时,注重支持非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发挥作用,事实也证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成员的照料、邻里之间的互助发挥着重要作用③④Liu,L.J.,Fu,Y.F.,Qu,L.,&Wang,Y.Home health care need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home health care among the empty-nest elderly in Shanghai,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2014,(1).;其次,合理提高老年人的待遇水平,适当提高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人护理补贴标准,让老年人拥有更多的财务自由;再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优先解决较为突出的服务需求,比如集中供餐或老年餐桌、上门看病等服务;从次,建设老年宜居环境,推动适合老年人的居家环境改造,引入和完善紧急呼叫和救助服务,加强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最后,加大养老服务资源与医疗服务资源的整合,发展多种类型的养老产业,促进养老产业全面化、规模化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养老需求。

猜你喜欢
养老金意愿养老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您的退休养老金足以养老吗?
养老之要在于“安”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