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评价及推进路径研究
——以徐州为例

2021-04-07 01:12王爱民李子联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徐州高质量指标

王爱民,李子联

坚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是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徐州作为苏北最大的地区,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和教育文化资源,但也肩负着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双重任务,面临着资源约束、能源消耗大、治理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这一状况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形下变得更为严重。突破这些增长瓶颈的关键在于构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勿容置疑,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增长方式转变,首先需要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立合理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时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趋势,以促进徐州高质量发展。

一、文献述评

自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学术界就高质量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包括:(1)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如高质量发展包括高质量的供给、需求以及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和经济循环(李伟,2018)①李伟:高质量发展有六大内涵[J].中国总会计师,2018,(2).;高质量发展应有可持续的增长动力、更平衡的经济结构、更可靠的产品质量、更温馨的服务水平(段炳德,2018)②段炳德.深刻理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N].中国青年报,2018-02-12.;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五个方面(任保平、李禹墨,2018)③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内涵为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协调共享(王春新,2018)④王春新.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目标[J].金融博览,2018,(9).;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包括劳动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均衡发展、生态环保,同时还应以微观产品服务质量、企业家能力、高质量人才及政府改革作支撑(程虹,2018)⑤程虹.企业家将成为未来质量和创新驱动的带头人[J].中国品牌,2018,(12).;高质量发展应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环境(李浩民,2019)①李浩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框架再探讨:理论内涵、制度保障与实践路径[J].现代管理科学,2019,(2).。尽管学者们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角度不同,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来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似乎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如何立峰(2018)②何立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详解高质量发展内涵和政策思路[J].电力设备管理,2018,(5).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五大发展理念”,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刘志彪(2018)③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学术月刊,2018,(7).认为,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创新发展理念,协调是其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任晓(2018)④任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N].温州日报,2018-02-26.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更高水平、更高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2)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坚持系统思维、优化指标设置和创新考核方式的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构想(蒋文龄,2020)⑤蒋文龄.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领导科学,2020,(1).;从不同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如将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体系、市场资源配置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殷醒民,2018)⑥殷醒民.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N].文汇报,2018-04-25.;高质量发展测量维度包括民生、社会、环境等指标(陈晓雪、时大红,2019)⑦陈晓雪,时大红.我国30个省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差异性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19,(4).;从经济发展活力、创新能力和协调水平以及绿色发展、开放程度和发展共享等方面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模型(李萍等,2019)⑧李萍,郑宏丹,张炳凯,邸皓.新时代背景下沧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实现路径——基于熵-改进TOPSIS法的分析[J].当代经济,2019,(11).;从经济发展高质量、创新发展高质量、绿色发展高质量、协同发展高质量、民生发展高质量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从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五个方面入手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价(李金昌等,2019)⑨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统计研究,2019,(1).。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和相关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理念出发,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李子联、王爱民,2019⑩李子联,王爱民.江苏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与推进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9,(1).;张震、刘雪梦,2019⑪张震,刘雪梦.新时代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2019,(6).)。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维度构建高质量评价体系,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质量上的提升,这就决定了高质量发展应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以协调促进均衡发展;以绿色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开放融入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拟以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六个高质量”⑫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包括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作为评价维度。这是因为,一是六个高质量发展能够反映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其中,经济发展维度下的创新活力、创新潜力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创新发展理念,该维度下的二级指标——协调发展反映协调发展理念,改革开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分别可以反映开放、绿色和共享发展理念,也就是说,六个高质量发展涵盖了五大发展理念,两者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李子联、王爱民,2019)。二是“六个高质量”还包含了文化建设的内容。江苏省是教育大省和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构筑文化产业高地,彰显江苏特色。基于此,本文试图按六个高质量发展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徐州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这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汉文化,做实文旅产业,推动城市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徐州更好地贯彻落实江苏省委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部署,积极融入到江苏省高质量建设之中,有利于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便于比较徐州与江苏省其他地市的发展质量,学习其先进经验,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

二、评价体系构建与权重测算

基于“六个高质量”的要求,文章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构建6个一级指标,并考虑数据的可获性,分别设定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经济发展包括创新活力、创新潜力和协调发展3个二级指标,下设9个三级指标;改革开放包括市场化和对外开放2个二级指标,下设4个三级指标;城乡建设包括城乡收入、城乡结构、公共服务3个二级指标,下设6个三级指标;文化建设包括文化资源、文化产业2个二级指标,下设5个三级指标;生态环境包括污染治理、环境绿化2个二级指标,下设5个三级指标;人民生活包括生活水平、公共服务2个二级指标,下设5个三级指标。本评价体系总计包含34个细化指标,各类指标的衡量及其权重如表1所示。

为便于比较,在衡量各指标中尽可能运用平均指标或者相对指标,如创新投入、污染治理分别选用科学技术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样还可以反映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在计算高校教师和学生比例、人均公共资源和服务等相关指标时采用常住人口数据,在劳动力流动量比较大的情形下,常住人口数据更能反映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丰裕或者稀缺程度。另外,产业协调中采用一二产业协调度、一三产业协调度两个指标反映,其计算公式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度=[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之比]-[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之比],如该值大于零,则表明第二(三)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强,或者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较多。中国城乡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城乡建设高质量就是要逐步消除这种二元特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为说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选用二元对比系数反映,即农业产业比较生产率除以非农产业比较生产率。一般情况下,二元对比系数小于1,从理论上看,该值最大为1,越接近1说明城乡发展越均衡。

在对徐州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的同时,本文还查找了江苏省其它地市的相关数据一并进行评价,以便比较和更好地把握徐州高质量发展在江苏省内所处的位次和现状,所用数据均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其中部分地市的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文化产业等数据最早追溯到2013年,而且2019年的江苏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是2017年的文化产业相关的数据,为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及时放映高质量发展的最新状况,我们利用2013—2017年的江苏省部分地市的文化产业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以地区为哑变量对2018年各地市文化产业相应数据进行估计,以补齐数据,因此,文章评价时间范围确定在2013—2018年。同时,因部分城乡的医疗床位数、财政支出等数据没有找到,便采取近似估计,以市辖区的数据替代城镇,计算出城镇的人均指标,利用总的数据减去市辖区的相应数据,然后计算出人均指标,作为农村的人均指标。这样处理的结果可能会高估城镇和农村的相应指标值,比如县城的数据应该属于城镇,但核算时包含在农村中,所幸的是,评价指标是两者的比值,可以抵消一部分误差。再者,虽然误差存在,但同一口径下,可以进行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间的比较,因此,在数据限制条件下,这种处理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在计算指标权重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本文选用均值化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克服因不同指标量纲不同、数值差异大而引起主成分过分偏重于较大方差或量级的指标,从而提高权重的客观性。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如下:

上式中,xij,Xij分别为标准化处理前和处理后第i个市第j个指标,n表示地市个数。

其次,通过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权重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但各有利弊,考虑到主成分分析可以较好地避免评价指标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而且可以结合数据特点客观确定权重,便于获得不同评价维度的量化结果,揭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表1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通过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四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达到82.57%,因此选取4个主成分,根据旋转矩阵系数、特征根、及4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可以计算出单个指标的权重。为分析简便,将总权重设定为100%,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每个指标最终的权重,具体方法为:

上式中,wj为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计算出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W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权重,即最终确定的第j个指标权重。

根据上述方法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最终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从一级指标的权重大小来看:经济发展的权重最大,为27.65%;人民生活的权重次之,为16.82%。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的权重基本相同,分别为14.83%、14.84%、14.83%,改革开放的权重最小,为11.03%。一级指标权重差异与其所含的三级指标数量和影响程度密切相关。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看,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创新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经济发展在高质量评价中的权重最大;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将增长成果公平有效地分配,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特别是在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温饱走向小康,再实现富裕,但目前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如居民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需提高和完善,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应促使发展成果共享,故人民生活的权重也相对大一些;高质量发展还应注重均衡发展、挖掘文化资源潜力,实现绿色发展,因而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开放,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后,江苏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走在全国前列,与其他一级指标相比,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相对小一些,以是在高质量评价中的权重相对小一些。总体看来,本文构建的高质量评价指标基本上可以反映徐州市乃至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情况,能够作为评价高质量发展的参考。从三级指标看,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一二产业协调、绿化覆盖率、失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的权重较大,分别为3.5%、3.42%、3.39%、3.37%、3.33%,这表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一二产业协调、环境绿化、失业保险覆盖率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区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居民消费比、一三产业协调、利用外资水平、人均绿地面积等公共支出的权重较小,分别是1.87%、2.17%、2.2%、2.21%、2.30%,表明这几个指标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较小。因此,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更应注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二产业协调、环境保护、失业保险普及等重要指标。

三、徐州高质量发展评价

(一)纵向比较

利用上述指标与权重,笔者计算了徐州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分别对各项一级指标指数及其在江苏省内排名情况进行整理(参见表2),结果显示:徐州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年份呈现出明显的时序差异。总体来看,徐州高质量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徐州高质量发展指数由2013年的24.17持续增长到2018年的42.83,从省内位次看,由2011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10位,再上升到2016年的第9位,但2018年位次为第11位,下滑2位,这种态势需要进一步关注。平均来看,徐州高质量发展指数位于省内第9位,与苏中苏南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六个高质量评价维度来看,徐州高质量发展情况如下:第一,经济发展指数持续增加,省内位次不断提升。2013年,徐州经济发展指数为5.21,之后几年持续增加,到2018年增加到10.24,在省内的位次不断攀升,由2013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8位,尽管2015年比2014年下降了1位,但绝对数仍然在增加,而且2016年又迅速提升了2个位次,在2013—2018年间上升了4个位次,说明在此期间,徐州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平均位次处于第10位,在省内仍然处于较低位次。第二,改革开放指数先升后降,呈现出“倒U” 型趋势,其值由2013年的3.35增加到2016年的4.26,2017年下降到3.38,2018年再次下降到2.06,说明徐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充分,这可能与徐州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有着较大关系。第三,城乡建设指数提升较快,处于省内中等水平。2013年徐州城乡建设指数为5.52,位列省内第11位,2014年迅速增加到8.44,位列省内第6位,且保持到2018年,除2017年略有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2018年达到10.98,平均位列省内第7位,说明徐州城乡建设成效比较显著,在省内达到中等水平。这与徐州近年来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密不可分。随着淮海经济区被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作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徐州的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辐射功能逐步拓展,将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第四,虽然文化建设指数逐年增加,由2013年的0.99增加到2018年的3.66,但绝对水平还很低,在省内处于末游,2016年、2017年分别位列省内第13位、11位,其余年份均位于第12位,从平均值看,样本年份间位列第13位,这与徐州拥有的历史文化、教育和旅游等资源地位极不相称,说明徐州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滞后,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文化产业潜力,加强文化建设。第五,生态环境指数除2017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实现了较快增长,由2013年的6.77增加到2018年的8.62,2013—2016年间均位列省内第7位,2017年、2018年分别为第8位、第9位,平均位次为第7位,处于省内中等水平。近几年来,徐州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近两年的下滑应引起足够重视,也说明徐州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放缓,在近两年中慢于其他地市,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第六,人民生活指数持续增加,但仍处于省内下游水平。在2013—2018年间,徐州人民生活指数由2.33增加到7.27,虽然增加幅度较大,但基数仍然偏小,在省内一直位列第11位,处于下游水平,说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中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

表2 徐州高质量发展指数及其省内位次

(二)横向比较

横向相比,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平均值超过徐州的地市有8个,其值分别为61.85、61.05、56.01、49.54、46.19、42.45、40.87、40.08,徐州的相应值仅为35.57,与第8位的盐城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样本年份间,徐州的高质量发展指数一直低于盐城(详见表3)。细分比较,徐州的经济发展指数、城乡建设指数、文化建设指数、人民生活指数一直低于盐城;改革开放指数除2015年、2016年略高于盐城外,其余年份均低于盐城,而且均值也低于盐城,说明徐州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方面,与盐城还存在一定差距;徐州的生态环境指数一直高于盐城,说明徐州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好于盐城,但两者的差距在逐步减小,2013年徐州、盐城的生态环境指数分别为6.77、2.92,相差3.85,但到2018年两者仅相差1.5。在徐州后一位即第10位的淮安,其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均值为35.22,与徐州的非常接近,其中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徐州的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淮安,而2015年、2018年淮安的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徐州,说明两市呈现出激烈竞争的胶着态势。细分比较可以看出,徐州的城乡建设指数、生态环境指数一直高于淮安,而文化建设指数、人民生活指数一直低于淮安;经济发展指数在2013—2014年间,徐州低于淮安,在2015—2018年间,徐州的经济发展指数高于淮安,且徐州经济发展指数增长趋势更快;就改革开放指数而言,虽然徐州在2015年、2016年高于淮安,但其他年份均低于淮安,且2018年的差距有所拉大。综合而言,徐州在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略优于淮安,但在改革开放、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方面还稍逊于淮安。可见,徐州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如果不抓住机遇,很可能与上中游地市的差距拉大,甚至被下游其他地市反超。

图1 2013—2018年徐州高质量发展与其他地市的比较

表3 徐州的“六个高质量发展”指数与盐城、淮安的发展指数对比表

(三)发展评价

整体来看,徐州高质量发展水平还不高,在江苏省内处于下游偏上水平,需要加大力度推进高质量发展。从分类指标来看,徐州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城乡建设取得突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逐步显现,达到省内中游水平;经济发展势头渐劲,向省内中等队列迈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滞后,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是提升徐州发展质量的关键;人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消费质量提升,是徐州高质量发展长期艰巨的任务。

四、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测算结果表明,徐州在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文化建设、改革开放方面发展明显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应继续发挥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长处”,进一步弥补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发展中的“短板”。基于徐州实情和发展实践,笔者提出推进徐州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开发文化资源,打造两汉文化品牌

文化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加强汉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树立“两汉文化看徐州”品牌形象,对于提升徐州的知名度和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精准定位,积极推出汉文化精品。开发文化资源需要突出两汉文化特色,加大两汉文化研究,充分利用有形汉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流行时尚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加大无形汉文化资源的开发,打造汉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二是挖掘汉文化资源,着力推介汉文化旅游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汉文化资源,突出特色,营造“楚汉文化”品牌,以汉文化遗迹、历史博览、园林景区为依托,打造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汉文化景区,拉动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拓展文化产品价值链,推动文化集聚区发展。以汉文化元素为中心,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延伸文化资源价值,整合文化资源,培育和鼓励文化企业多样化发展,优化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文化集聚区,产生集聚效应。

(二)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随着淮海经济区被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作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徐州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此,需要进一步推动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完善政策机制,发挥政策调节作用,化解产能过剩,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培育新业态产业;进一步减税降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壮大实体经济。

同时,充分利用徐州优越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推动徐州国际陆港建设。以国际陆港建设为平台,进一步吸纳国内外优势资源,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吸引功能性产业项目,通过招商运营以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徐州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和自贸港,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增强竞争力,提升徐州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辐射力,促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民富

前文分析显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徐州高质量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点问题。因此,应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民富。一是壮大实体经济,鼓励生产性努力。生产性努力是创造和增加财富的活动,是富民的基础和前提(刘志彪,2018)①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学术月刊,2018,(7).。生产性努力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劳动投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特别是壮大制造业,才能不断增加财富总盘子,把“蛋糕做大”,才能提高人均财富。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再分配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制度,提升居民社会福利水平。

(四)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通过完善基础设建设,为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吸引创新资源,发挥创新的集聚效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保护原创者的收益,激励企业创新。提供优惠的创新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和减免、创新补贴和专项资金等,构建创新资源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新业态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引导和鼓励科技服务型企业或组织的专业化发展,为技术创新、技术交易、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

(五)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红线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先,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和改造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从源头上保证绿色。其次,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理念,明确责任,实时监控绿色发展的动态,保证发展过程的绿色。再次,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甚至法律手段,切实落实污染治理工作,通过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污染费征收等制度激励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出台环境治理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强化监督,保证绿色发展。

(六)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振兴乡村经济

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点,在高质量发展中应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以振兴乡村为抓手,促进城乡融合和均衡发展。一是优化劳动要素配置,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二是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壮大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殖业、绿色农业、电子商务等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撑,结合乡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住房搬迁改造和新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制度供给,改革二元制度,加大农村公共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村医疗、养老供给水平。

猜你喜欢
徐州高质量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疫散待春回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最新引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