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哲学思想与教育技术的创新研究

2021-04-07 01:12张诗亚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范式研究者

许 欢,张诗亚,林 刚

教育技术研究的创新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2008年,黎加厚教授就曾旗帜鲜明地强调创新之于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创新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灵魂。”“(教育技术)研究的关键是原创,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技术研究水平与世界的差距,不是质性研究或是量化研究的方法论差距,而是创新的差距!”①黎加厚.教育技术研究的关键是什么[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除此,还有诸多研究者对此问题也进行过反思和呼吁,这些都表明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创新意识正在觉醒。然而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创新性研究仍然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足见学术研究的创新难度之大。教育技术研究究竟如何创新?“逻各斯——逻辑——语言(Logos——Logic——Language)”三位一体的研究程式,可望为教育技术研究提供崭新的思维视界,促进研究的创新,提升研究的品质。

一、“三位一体”释义

“三位一体”,来自拉丁文“Trinitas” ,英文为“Trinity” ,原是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德尔图良(Tertullianus)发明的宗教名词。德尔图良认为上帝(即神)只有一位,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属同一神质——同一本质、同一形态、同一能力②聂晶晶.实践“经世三一”的必然结果——论德尔图良信仰主义的理性认知产物[J].读书文摘(中),2016,(1).。这就是“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教义。奥氏也强调本质上的合一与位格上的三位。三位格之间,有一种互通、互助的关系。

西方古代哲学、神学著作中经常提到“logs” 一词,音译作“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是最早把逻各斯(logs)作为哲学范畴提出来并加以论述的古希腊哲学家。他探求世界发生的奥秘,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火”按照某种规律燃烧或熄灭,从而导致万物的变化。他将这种规律定义为逻各斯。逻各斯即是神的化身,支配世界万物的发展③姚小平.LOGOS与“道”——中西古代语言哲学观同异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巴门尼德被认为是最早提出用思想和语言来推论世界的哲学家。他的论述主要集中归纳为三点:第一,有物存在(逻各斯);第二,存在可以被认识(逻辑);第三,认识者可以言说(语言)。存在、思维、语言三者是同一的,三者的词根均为leg-,由此而衍生出三层意义:一为存在,即逻各斯(logos);二为思维,即逻辑(logic);三为言说,即语言(language)。清楚地、有条理地说话,就是合于存在、合乎逻辑地运用言语。对逻各斯与逻辑、语言的密切关系的认识便是词根leg-衍生出“存在”“思维”“言说”一组意义的心理基础。凡存在的就是可思维、可言说的;也可以反过来,从语言、思维来推论存在:凡可思维、可言说的就都是存在的。

由此,笔者认为,逻各斯、逻辑、语言三者也存在三位一体关系。在学术研究中采用“逻各斯——逻辑——语言”三位一体的哲学思维程式可以触及客观现象的本质,发掘事物隐含的道理,把握客体逻辑,生成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从而实现准确表达的目的。

本研究中的“三位一体”到底是什么涵义?我们先对涉及的三个概念分别作一阐释。

(一)逻各斯(Logos)

逻各斯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来自希腊语“λóγο”,这个词本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①何卫平.奥古斯丁:内在逻各斯的普遍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他在《残篇》第一条就提出“λóγο”的问题:“这里所谓的λóγο,人们在学习之前和刚开始学习时,是无论如何不会懂得的;虽然他们已经体会到我按每个不同事物本性来解释事物具有何种性质所说的话和所写的著作,但对于万物按这里所说的λóγο变化,好像还是没有什么认识。另外一些人,忘掉醒时所作所为,就像忘掉睡时做的梦一样。”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1.他主要是用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历史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历来有许多不同的意见:黑格尔认为赫拉克利特的λóγο就是理性的规律;格思里的意见是其主要是指共同的普遍的规律,而思维活动方面的含义是次要的、补充方面的意义。

综上,我们认为赫氏的逻各斯包含如下几方面含义:第一,逻各斯是永恒存在的;第二,逻各斯是普遍的;第三,逻各斯是一切的主宰,万事万物都据此而生成;第四,逻各斯是“一”,属于唯一的智慧、唯一的神;第五,逻各斯“为灵魂所固有”。质言之,逻各斯是事物变化所共同遵守的普遍性,是普遍的尺度,不是个别事或人的标准。从这个意义出发,逻各斯的内涵接近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道”③姚小平.LOGOS与“道”——中西古代语言哲学观同异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

(二)逻辑(Logic)

逻辑,源自古典希腊语(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1902年严复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传统上,逻辑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④朱建平.论逻辑的起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逻辑是关于现实的认识过程中的思维科学。思维逻辑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逻辑使人的认识具有“秩序性、本质性、严密性和预见性”⑤高岸起.论逻辑在认识中的作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从主客体的关系中考察思维逻辑的根源和本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思维逻辑的本质,“一方面是千百万次重复的人的实践——操作活动的内化,另一方面又是物质世界的客观逻辑的反映”⑥周文彰.思维逻辑的来源和本质[J].中州学刊,1989,(1).。这里的“客观逻辑”可以近似地认为就是“逻各斯”,它是第一性的、本原的,表征着自然界存在、发展、造化所包含的一切。思维逻辑就是对应着自然界的状态、形式、结构、关系和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客观逻辑(逻各斯)是思维逻辑的现实原型,思维逻辑是客观逻辑(逻各斯)的主观反映。

(三)语言(Language)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语言可以分为自然语言和学术语言。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是语言文化研究的鼻祖,他认为,语言能力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识①李保玲.浅谈语言的起源与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0,(4).。德国文化哲学创始人恩斯特·卡西尔更具创见地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语言则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形式之一②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68.。

语言与思维逻辑是有联系的:逻辑(概念、符号等)离不开语言(词语),语言是思维逻辑的外化,思维逻辑是语言的内化。“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语言,没有言语(活动),那就不可能有理性逻辑。”③范晓.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03,(6).

至此,逻各斯、逻辑、语言三者的“三位一体”关系已然明朗。人类思想的诞生始于天地万物之逻各斯,经由思维逻辑的提炼和整理,借助语言表达出来。逻各斯是逻辑和语言诞生的基础,逻辑是逻各斯内隐的表达,语言是逻各斯外显的表达。“语言是内在思想(逻辑)的外在符号。‘事物之逻各斯’先行并引起‘观念之逻各斯’,‘观念之逻各斯’先行并引起‘语词之逻各斯’”。④博格里奥罗.形而上学[M].朱东华,詹文杰,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43.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中,逻各斯表征天地万物之尺度和规律,属于本体论范畴;思维逻辑是对逻各斯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内部过程,属于认识论范畴;语言是对逻辑化的逻各斯进行外部表达的手段,属于方法论范畴。“三位一体”中各要素的属性可以用表1来概括。

表1 “三位一体”中各要素的属性

基于上述对于“三位一体”要素属性的分析及关系的表述,我们绘制出学术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图(见图1)。面上,教育研究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层次上进行:本体论追寻现实的逻各斯,旨在回答“现实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认识论负责逻辑规则的形成,处理的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本质”问题;方法论诉诸模型和表达,解决“研究者如何解决问题”的问题。

图1 学术研究“三位一体”关系图

二、运用“三位一体”思维程式指导教育技术研究

如前所述,学术研究的实质是一种逻辑理性的思维过程⑤黎志敏.学术语言基本规范的理论研究[J].学术界,2009,(4).。这一思维过程要求:首先,要把握事物的“逻各斯”;其次,要形成解决问题的理性“逻辑”;最后,要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忠实的表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融为一体。这就是“三位一体”的思维程式。这一程式同样适用于教育技术的研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范式大战”,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实证主义方法论与建构/解释主义方法论这两种极端的范式之间。教育研究的范式也难逃此“窠臼”,由此形成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种方法。从“三位一体”诸要素的层面,结合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次考察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这两种方法论范式,可以形成如下的区分表(见表2)。

表2 两种主要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区分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研究者在决定采用某种(些)研究方法之前,以上某种方法论范式早已存在于研究者的意识和思维中,不管他(她)是否用文字清晰表达出来。”①朱志勇.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也就是说,教育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由研究者头脑中的方法论范式决定,而方法论范式的形成又有赖于本体论层面对于世界本原认识的主客观倾向。

教育技术的研究说到底就是研究“技术”(既包括物质技术,又包括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关注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融合关系。因此,不论是实证主义的,还是建构主义的,都需要从“技术”本质、教育本原的真实追问开始。

下面以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MOOC为例,具体探讨如何在研究中运用“三位一体”思维法。

(一)追寻本原,把握“真问题”的“逻各斯”

著名的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②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45.一切问题的产生都源于问题的发现。在发现问题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时时鉴别我们所发现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③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研究,2014,(8).。这就要求研究者对于所研究的问题要熟悉,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即把握事物的“逻各斯”,弄清现象背后的事实,弄清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情境、意义等要素,这是我们做研究的基础。与现象关联的诸多事实是隐藏在研究者背后的,研究者要了解得比别人多,才谈得上进入了研究④张诗亚.民族教育研究的选题与方法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研究一个新课题时,总是要从问题的起源开始,将它的来龙去脉彻底梳理一遍,以此占据新的制高点,从与前人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⑤汤双.闲话希尔伯特问题(上)[J].读书,2011,(5).。

当前教育技术的研究创新需要的就是这种发现“真问题”的学术自觉。就拿方兴未艾的MOOC研究来说,目前学界对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度很高,但是仍有部分研究内容的学术探讨局限于概念、模式等表面化的描述,缺乏直指问题本质的学术审视。在MOOC所经历的追随与质疑背后,隐藏着技术、教育和社会三者之间深度碰撞、相互融合的关系。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和教育的进步,同时也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约束。而技术本身并不能促成教育的转型和发展,教育也并不会因为采用技术而避免社会问题的产生。作为教育技术的专业研究者不能因其热度而随波逐流、盲目追捧,理应潜下心来,对其背后的“逻各斯”进行认真细致的探索与反思:技术的一般本质究竟是什么?教育这一元素的存在对技术做了哪些特殊的规定或要求?较之之前的开放教育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MOOC究竟作了哪些改变与创新?它的优势和劣势又何在?①郑旭东,王婷,吴秀圆.何去何从:当教育技术学遇到“MOOC”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5).它所运行的教育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凡此种种。把握真问题的“逻各斯”,这是研究的第一步。

(二)形成范式,建构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发现问题是知识创新的起点。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问题,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形成问题解决的逻辑。其实质就是要把事物的“逻各斯”转化为可以操作的逻辑思路。建构问题解决逻辑的关键,就是要把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发现其内在联系。大量的事实表明,思维创新或科学发现往往都是科学家们善于把各种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结果。建构问题解决逻辑的方法或手段可以多种多样,而进行逻辑分析发现其逻辑矛盾,是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引向深入的有效工具。通过质疑、批判、辨析等,使问题变得清晰、确定,并拓展思考: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哪些方面,需要增加哪些知识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而言,如果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只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不能运用逻辑发现事物所隐藏的“逻各斯”,人们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那么,思维创新或知识创新就只是一句空话。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逻辑分析是发现研究中存在逻辑矛盾的重要一环。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分析“就是人们以前人和同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某一研究专题的特定时空里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进而深入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鉴别,在学习吸收他人理论成果的同时,发现他人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教育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②黄甫全.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做好了研究成果的逻辑分析,才能把问题的症结弄清楚,对发展的态势有合理的预测,对全局有准确的把握,继而找出新的突破口,为研究的创新打下基础。比如关于MOOC的研究,问题界定后,要围绕该问题梳理其逻辑思路:关于MOOC的概念或理论最早是谁提出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出处何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与MOOC建设实效有何逻辑矛盾等等。例如,建立在联通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MOOC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开放、公平、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数字鸿沟”以及高注册率、低完成率等现实矛盾却成为了MOOC可持续发展的阻碍。通过寻找形成这些矛盾和障碍的原因,从而发现研究的切入点和新视角。

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范式、方法来理解问题,达成问题的解决和研究目标的实现。当前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范式正改变传统的单一、局限状态,走向定性与定量统一、思辨与实证互补、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局面,呈现多元化、混合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教育技术研究特色③祝智庭,黄景碧,王觅.教育技术研究国际动态透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0,(8).。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式创新仍有待突破。还是以MOOC等在线学习研究为例。虚拟环境下的在线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在学习环境、学习动机、交互形式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单纯采用传统研究理论范式难以解决问题。综观现有研究范式,传统的描述性、引介性、模式化研究往往导致研究深度不足,结论缺乏说服力。人类学方法不仅能告诉我们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而且也能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它会这样发生④任友群.规范与交叉: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美国AERA 2009年会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09,(5).。国外学者尝试将人类学方法运用于学习科学尤其是虚拟情境学习的研究,以及由此形成的虚拟民族志(virtual ethnography)研究范式或许会给我们以启发。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Shumar教授研究了一个在线的数学教学社区,运用在线对话分析、参与者访谈、图示化工具来了解教师是如何参与到虚拟学习环境中的以及线上和线下的交往模式关系。韦恩州立大学Tonso教授的研究是通过循环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写作,展示了人类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解释性作用。此外,学科综合方法、教育信息生态学方法等新兴研究范式也值得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关注。这些研究范式都有助于我们将不同的学科和事物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发现逻辑矛盾,创新研究思维,形成解决真问题的逻辑思路。

(三)外化思维,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适切表达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认为,“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内容和形式。”从方法论层面而言,在运用逻辑分析发现逻辑矛盾之后,就要运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

“真理是概念、命题等语言表达的属性,而清晰明确、富有意义的语言是达到真理的前提。因此,语言的清晰性和意义性是知识获得检验和证实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规范。”①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2.运用准确的学术语言忠实表达研究成果,这是一项研究的最后一环,其实质就是将隐性的逻辑理性思维显性化。作为研究者,应当怀有“文字天下”的学术抱负,时刻保持一种“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态度,“以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共享的知识,促进文化的融通与发展”②赵旭东.田野八式: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J].民族学刊,2015,(1).,同时彰显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怎么写,亦即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适切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学界仍存在着这样一种学术现象:研究成果“是一种比较晦涩的、由许多‘高深莫测’的‘学术概念’串起来的语言文字,不仅一般人看不懂,连同行的专业人士花了很大气力看完后也不知所云,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学问的高深”。其实,真正的大师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而非沉醉于将简单的问题用很晦涩的词藻有意复杂化③吴岩.教育研究创新与研究范式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同样,以MOOC研究中的语言表达为例。“世界上各种逻辑关系都是由语言表达的。逻辑关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相同的逻辑关系在不同的语言中的表达形式是不同的。”④张健,张艳妤,易来宾.论翻译真实性的两大条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MOOC作为舶来品,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引发了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论辩,而且吸纳、整合着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智慧。就目前为止,MOOC的中文译名在学界比较认可的主要有“慕课”“魔课”“模课”。究竟这些本土化的命名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MOOC所传递的逻辑信息呢?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焦建利教授最早将MOOC翻译为“慕课”⑤焦建利.说说慕课的来龙去脉[EB/OL].[2012-08-07].http://www.jiaojianli.com/1092.html.。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张一春教授认为“慕课”的翻译并未体现出MOOC自身的本质和特色,将其译为“魔课”⑥张一春.关于魔课MOOC中译名[EB/OL].[2013-04-23].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vs.htm l.。他认为MOOC具有强大的魔力,能给传统教育带来魔幻般的改变,也具有吸引大量学生参与的神奇魔力,由此译为“魔课”。淮南师范学院的丁立福教授则认为“魔幻般的吸引力”并不能体现MOOC本身的特色,而应译为“模课”⑦丁立福.为MOOC本土化觅名[J].北京社会科学,2014,(10).。他认为“大规模”“开放”“网络在线”才是MOOC本身具有的特色,而“开放”“网络在线”必然导致的就是“规模”的庞大,由此,能够彰显MOOC “规模”的“模课”是最合适的中文译名。“慕课”“魔课”“模课”三种译名究竟谁能够准确表达MOOC本身所隐藏的深层逻辑含义?业界说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译名》一文中早有定论:译名统一“要靠译名本身的正确,同时也需要人为的力量,这种力量约有四种——政府审定、学会审定、学者鼓吹、约定俗成”⑧张蕾.英语姓名汉译探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自2008年MOOC诞生、2012年兴起以来,作为新生事物的MOOC尚处于发展阶段。译名从另外一个维度而言即为命名,对于一个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事物,其是否需要中文译名?中文译名究竟为何?现在定论为时尚早。这需要我们在不断探寻MOOC的本原(逻各斯),纵观其未来发展的基础之上给予规范性、适切性的回答,由此引发我们对于教育技术研究学术语言表达的深入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名词、新概念、新理念不断涌现。作为教育技术的专业研究者,学术创新既是我们的使命使然,也是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教育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话语体系,但这需要相关学者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来进行准确的学术表达,而非为“创新”而“创新”。研究者应该注重检视自己语言的规范性和适切性,切忌打着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幌子,过度追逐词语的华丽包装。研究者要遵循学术共同体的话语规范,在保证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前提下,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忠实表达思想,借以扩大学术成果的受众面,提升研究的实用价值。具有适切性、准确性和广泛接受度的表达,究其实质也是一种创新。那么,如何才能够达成忠实、适切、准确的语言表达呢?前文已经指出,语言是理性思维的显性化,只有以真理为前提,构建于逻辑理性之上的语言,才能够成为研究成果的忠实表达,准确回答“现实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三、创新与不足

本文探讨的“三位一体”作为指导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思维程式,是基于思维观念层面的一种哲学审视,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方式方法。笔者提出这种思维程式的初衷是为教育技术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启发研究者通过把握隐含在客观事物背后的“逻各斯”,挖掘真本质,研究真问题。在此基础上,顺应问题的客观逻辑,生成解决问题的理路,最终用显性的语言进行忠实表达。笔者并未奢望它能成为灵丹妙药,一劳永逸地解决研究的创新难题。而且,践行这种思维程式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厚的哲学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务实的研究作风以及眼光向下的研究态度,同时要不断地修炼理论自觉、方法自觉,积淀学养,方能促成创新。

由于笔者研究素养和能力所限,本文对逻各斯、逻辑、语言三者辩证关系及其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对应关系的构建与阐释研究深度不够。此外,就“三位一体”思维程式对于促进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形成的积极影响等问题的研究也有待深化。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范式研究者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