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峰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的边界持续扩大,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大量的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兴起,这些组织和人员都需要社区托底管理和服务,导致社区原有功能定位、可用资源与日益繁重的社会治理任务形成了巨大反差。本文主要针对社区的治理机制展开讨论,并加以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治理机制;服务质量;动态监管
特别是老小区占大多数的社区,小区的基础设施老旧维修困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社区造成了承担任务过重、自治能力不足、服务功能与居民诉求不匹配的困境,社区治理瓶颈日益凸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经过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社区为了便为小区治理,建立了三方联动机制,即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及物业公司三方联合联动,对小区实行协同治理。通过联动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的积极性,取长补短,盡可能的发挥其作用。但在小区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沟通不及时、不畅通的情况,各方协调难度较大,统筹协调功能发挥的还不够,有关组织机构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业委会及物业公司一定程度上存在人员配置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区工作的有序开展,不利于社区治理工作的推进。
二、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职责不够清晰
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是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只有三方各负其责、齐头并进,社区治理服务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三方权责关系还未完全理顺,管理重叠或者缺位等情况仍然存在。调查显示,只有1/3左右居民对三方职能清楚,而且49%的居民发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是社区,物业公司只有22%,业委会则是10%。居民在遇到问题时,社区干部成为其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而不是以现代化的社区治理模式加以解决、处理,物业公司、业委会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使现代化的社区治理模式陷入了偏差。
三、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还不够全面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服务居民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总的来看,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减负,建立健全了薪酬体系,大大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干事激情及工作干劲。但目前仍有一些阻碍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社区工作权责不统一、上级任务多、时间精力有限等,这些问题仍然是制约当前社区工作者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有将近一半的社区工作者表示花在服务居民上的时间精力在50%左右,其大量的时间、精力被占用,走访居民、解决邻里纠纷的时间被挤压,从而导致其对所管辖社区的情况难以深入了解,掌握不够具体。
四、小区物业服务质量及品质不够高
当前,小区居民需求日趋多样化,从简单的物质需求广泛延伸到社会安全、精神文化、生活环境等方方面面,对物业公司的服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建成时间久、物业公司管理差的小区,小区的物业服务仅仅是“保基本、保必须”,小区居民对小区整体的环境卫生要进一步改善、停车位设置要进一步增加、绿化维护要进一步提高、文体活动要进一步丰富等各方面的需求逐步增多,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升,但由于小区物业收费标准偏低及收缴率不高、物业公司的服务水平较差、部分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等因素,导致大多数居住小区与物业公司之间已然陷入一个收费标准低、收费难度高、服务质量提高难的“恶性循环”,小区治理现状普遍处于较低水平。
为破解当前社区治理困境,全面提高小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强化联动协同效能
首先建立协调议事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小区业委会“三位一体”协调议事建设,不断推动三者全方面合作,提高工作的覆盖面,持续延伸社区工作的触角。同时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人员力量整合机制,不断督促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和提升服务。二是构建治理新格局。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搭建小区治理融合平台,按照“共建共治”理念,逐步形成小区业委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物业公司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格局。大力推动人民调解员、民警、律师、社区、志愿者等各人员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大格局,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群体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特长,互为补充、拉长补短,持续增加协同治理效益,扩大治理效能。三是打造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划分治理网格,落实网格治理职责,组织动员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群众组织广泛有序参与社区治理,不断推动治理力量下沉,划定网格责任人,确定网格包干事项,以治理事项的确定性推动治理成效的满意率,按照“一事一结、横向联动”的要求,以网格上报事项为载体,不断强化各单位的联系,以“小网格”的治理推动社区“大网格”的治理。
(二)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激发治理内生动力
一是扩大考核覆盖面。积极探索在社区居委会领导下,推行管评结合、实绩导向的物业服务新模式,督促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履行职责。加强对物业企业日常管理考核工作。持续加强对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完善物业服务企业动态考核机制。二是完善监管制度。地方政府可每月或每季推出物业公司服务“红黑榜”,对物业公司服务水平进行打分、排名,对优秀物业企业进行适当奖励,对名次倒数的物业公司予以惩处,连续数次排名靠后的物业公司,倒逼其自行退出物业服务市场,从源头上对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加快建立物业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和信息平台,推进以信用为核心的物业服务市场监管体制的有效运营,建立健全物业服务费交纳个人诚信机制,对无正当理由恶意欠费经法院判决后,将欠费人记入个人不良诚信体系。三是强化合同管理。实施物业服务合同备案管理,完善物业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强化物业服务项目的动态监管,维护业主和使用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召开业主大会全体投票的方式,结合小区实际,逐条逐项予以梳理、汇总,制定细化物业公司服务内容,明确建立物业公司服务清单,对未完成或未达标的服务事项,由小区业委会对物业公司予以处罚,督促物业公司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居民需求。
(三)持续聚焦治理专业化,打造一支高素质社工队伍
一是进一步精简社工事务。深入推进社区减负增能,探索“无表格”社区建设,加强对社区的政策支持、资源统筹和能力指导。实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建立小微权力清单,从严控制准入的事项、条件、方式、程序,进一步精简社区会议和工作台账,从而进一步保障社区工作者主要精力放在为小区居民服务上。要真正地让社区工作者沉下心去走访居民、了解情况、掌握问题,花更多地时间在思考如何查找问题,解决困难上,逐步销减社区治理中存在的老问题、老矛盾,减少问题数、提高化解率,确保小区和谐稳定。二是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持续强化社工队伍日常教育管理,分层分类开展业务提升、学历教育、实践锻炼等培训,建立待遇保障、关爱激励等制度,全方位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同时,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多岗位锻炼,比如社保服务、卫生管理、安全生产等岗位,鼓励社区工作者全方面参与社区治理,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眼界及工作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完善常态化走访机制,在走访中密切干群关系。积极搭建社区工作者竞争交流平台,检验社区工作者对民情、政策、社区事务等方面的熟悉知晓度,建立优秀社区服务案例评选制度,并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着力培育“知百家事、解百家忧”的全能型社区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陈科霖,张演锋.政社关系的理顺与法治化塑造——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与进路[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01):26-33.
[2]周南,田宁.湖南城市精细化管理:安置型社区治理研究——以湖南湘江新区麓谷街道和馨园社区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181-182.
[3]田曼璐.破解基层治理转型中社区治理的困境——基于成都市锦绣社区和东路社区的比较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19(10):74-80.
[4]趙姗姗.“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及其破解之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42(04):69-72.
[5]陈光普.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及其破解——上海市金山区实践探索带来的启示[J].中州学刊,2019(06):86-92.
[6]潘欣汝. 智慧社区视角下基层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