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四重维度

2021-04-06 20:18徐稳葛世林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

徐稳 葛世林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感受性评价视角。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构成提升其亲和力的四重维度。以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出发点,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要素亲和力的协同配合为基础,在教育主体维度增强情感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受的共情度;在教育内容维度注重价值引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众度;在教育环境维度发挥环体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宜度;在教育方法维度优化教育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洽度,从而更好地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务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徑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1.01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1-0106-05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者的主导下表现出的对受教育者的魅力、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的亲切感、趋近感和认同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象代表”和“气质担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效性低、获得感低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关照人的现实需要[1]。从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再是以外在客观的技艺、技术、量表、数据、符号等技术手段进行外在效果评价的方式,而是注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呈现的内在体验[2]。把反映受教育者接受程度的感受性评价指标引入教育活动之中,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法这四个维度入手,深入挖掘、释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魅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不懈追求。

一、增强情感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受的共情度

思想政治教育感受的共情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需求和身心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共情”的方法实现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思想发展同频共振的程度。当前,教育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话语体系中存在照本宣科、僵化保守、脱离实践倾向;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把握不准等问题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表达。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粘合剂。教育者要在加强自身素质、创新话语体系、换位思考方面下功夫,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被尊重、理解和关心,打造出既有知识“高度”,又有人情“温度”的教育过程。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受的共情度,素质要强是“基础要素”

亲和力在本质上具有情绪情感性,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者自身良好的师风师德、专业水平和个人风貌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增强政治担当,强化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前沿动态,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奋斗者的理想信念,引导受教育者在多元化思潮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二,坚持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并重,提升专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夯实专业知识,深入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以饱满的教育热情、熟练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共情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三,加强自身修养,体现人性温度。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3]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个人素质,增进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情感互通的师生关系为有力保障,凭靠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感受到主体人格产生的感召力,成为学生所喜爱的人。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受的共情度,话语要亲是“关键一招”

在确保教学语言逻辑清晰、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亲切的话语表达不仅有利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纳,还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转变话语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讲话、访谈和文章中所体现的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创新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巧用诗词、善引典故、讲述故事,将理论性强的政治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如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形容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用“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来比喻五十六个民族的友好团结;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追求。这种接地气的话语方式既增强亲和力,也体现大智慧,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增进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第二,注意话语表达。教育者要善用“亲和”的话语代替“一定要”“必须”“应该”等“说教式”的用语,合适的时候还可以运用一些网络新媒体话语,如“打Call”“点赞”“正能量”等,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与教师“亲近”,从而更容易达到师生共情的效果。第三,运用生活化、大众化、学术化话语分析问题、答疑解惑。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扎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运用鲜活的生活化话语、大众化话语、学术化话语阐释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引导者的姿态解释和传递理论知识,让其感受到充分的理解、信任与发自内心的爱,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受的共情度,换位思考是“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教育者走向受教育者的单向过程,也是包含受教育者积极反馈、形成感受共鸣的双向过程。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尝试着用受教育者的眼光看见“他们的世界”、用受教育者的心境体会“他们的心情”、用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考虑“他们的想法”,把教育过程当作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而非毫无热情地在头脑间传递知识的过程。第二,教育者要以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情绪情感为基础,以共情为教育教学的切入点,从生活中选取容易引发共鸣的信息作为教学案例,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定目光示意、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表达教师对学生的认同,从而获得学生的主动参与。第三,教育者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设身处地地体会与思考,把握受教育者表达的真实内容及背后的情感变化,在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后,引导受教育者面对困惑、解决问题。以促进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晓之以理”更“动之以情”。

当然,在提升教育主体感受共情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明确“边界意识”:“话语要亲”不代表要“盲目随和”;“换位思考”但不能“迷失方向”。共情不等于纵容,教育者不可沉溺于共情的漩涡,而是要把握好共情的“度”,从而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二、注重价值引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众度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众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在面对不同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期待时,能够有效发挥其“亲和”属性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固然丰富,然而,“知识界限明显”“更新常常不够及时”“教材内容千篇一律”“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过于遥远”“理论晦涩难懂”等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践行的效果显然没有达到预期,部分受教育者甚至对一些教育内容排斥与反感,其首要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因此,增强教育内容的大众化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侧改革”,提升其亲和力的重要途径。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众度,丰富内涵是“首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对时代发展主题、国家进步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生活遵循的高度概括、抽象的成果,只有在注重价值引领的同时,不断实现生活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的效果。第一,在教育内容结构上,通过采取措施实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让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缝对接,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认识水平、情感状态、发展需求等。第二,在教育内容组成上,立足新时代,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基础,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最新经验,把时代感强的新思想、新战略融入教育内容之中,不断创新教育内容。第三,把生命观、爱情观、事业观等价值教育作为必要内容,通过对热点问题、前沿问题、切身问题的阐释与回应,找到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需求的“共鸣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满足了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满足了受教育者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需求。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众度,生动叙事是“重要支撑”

以促成教育内容真理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目标为价值引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众度可以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身边故事、讲出真理的味道三方面入手。

第一,讲好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底色。中国的古典诗词文谚中蕴含深刻的哲理,讲好中国故事先要讲好体现民族精神、民族品质的传统文化故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受教育者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显著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素材。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向导,讲好体现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的革命经典故事;讲好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改革开放故事;讲好体现工匠精神、女排精神的传承故事,把准时代脉搏,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民族性、大众性、时代性。

第二,讲好接地气的生活故事,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特性处处彰显。教育内容的“距离感”直接关乎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汲取程度。亲切的身边人、朴实的身边事等往往更能打开受教育者的心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看似遥远的“榜样”变成近在身边、激励受教育者成长的“模范”,讲好城乡变化的真事、榜样奋斗的励志故事。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让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有机结合,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感”使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故事,更能引起共鸣,达到共情,实现价值引领。

第三,讲出真理的味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受教育者观其形、知其源;不仅获得知识的“鱼”,还能获得理论的“渔”,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需求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三、发挥环体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宜度

思想政治环境的合宜度,是指具有不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受教育者接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教育实效性发挥的程度。一方面,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运用还不够熟练,对网络环境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力度还不够,从而在无形间拉大了与学生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枯燥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缺乏课程思政协同的“单兵作战”的困境,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因此,教育者要营造“亲”的教育氛围,从而形成“和”的活动感受,进而产生“亲和”的教育活动体验感(“力”),就要在积极适应开发网络环境的同时,兼顾优化校园环境,发挥教育环境的环体合力。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宜度,与时俱进是“价值导向”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正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6]。“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还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具体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审“时”度“势”。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移动客户端获取更形象、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网络思维。第二,与“时”俱进。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网络新媒体平台更快速地把握学生的生活困惑、情感需求变化,紧跟时代潮流,使教育活动活起来。第三,借“势”行事。利用在线课程、翻转课堂、MOOC(慕课)、网络直播等载体开展混合式教学、实时教学、移动教学、交互式教学,打造时代感强、温馨、活跃的教学环境。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宜度,守正创新是“行动指南”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发挥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第一,“教师在研究学生思想、教学内容、资源和改革模式上的缺位问题在更深层次上脱胎于绩效评价模式的执行取向问题”[7]。因此,推动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就是采用具体的措施使评价模式价值导向明朗化。一方面,改变“重科研轻教学”评价模式,创造教学和科研并重氛围,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统一,引导教师把教学问题作为科研的生长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和效果。另一方面,在职称评价体系中增设教学主导型系列,增加教育教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的比重,增强教师的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热情,不断优化教学环境。

第二,加强教学研究,优化思政课教学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这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方向。为了打造出“让学生喜爱、让学生受益、让学生难忘”的优质思政课,教育者首先要把握学情,对学生现有的思想状态、政治认同、心理水平、认识水平、发展状况要有准确的把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育教学内容、文本信息、图片和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避免千篇一律。其次,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突破教材的禁锢,选择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热搜词、热点事件引入课堂进行分析和互动讨论,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和主观体验突出教学重点。最后,要改变“一张试卷定分数”的终结性考核模式,在考核中突出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通过个人现场展示、小组汇报、经典阅读等日常表现和实践活动更全面、更多样、更客观地测评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素养、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第三,打造“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立体格局。首先,在协同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在日常校园生活中逐步形成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以辅导员、班主任为骨干,其他所有教学人员、管理人员通过日常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共同育人的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变“教师独奏”为“全员合唱”[9]。其次,通过从专业课程中提取、精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形成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思政单曲”为“课程全辑”[10]。最后,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建造名人雕像、校园路标等人文景观丰富校园物质文化,通过宣传尊师重道、求实创新等校园理念提升校园精神文化,通过制定科学民主的管理条例等举措打造校园制度文化,塑造一个有亲和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变“单一声道”为“立体环绕”[11]。打造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全方位影响的“大思政”立体格局。

四、优化教育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洽度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洽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契合教育教学实际、优化教育效果的程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存在以下三类问题:第一,教育方法的选择与教育目标不相匹配,往往超前或滞后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多重目标的实现难以兼得;第二,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脱节,重视理论讲授而轻视社会实践;第三,教育方法的运用比较单一,无法依据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过度重视“灌输”,轻于“疏导”,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环境,教育者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以提升适洽度为向导,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密”对象、“亲和”内容、“亲近”环境,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洽度,聚焦目标是“基本原则”

第一,教育者要从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入手,以政治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追求,制定出符合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又具有“挑战度”的分层目标。如“学好这门政治理论课”“完成好期末课程论文”等属于具体的知识层面目标;“做四有新人”属于能力提升层面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属于培养持久的信念目标。第二,结合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可以借助理论教育法、典例教育法、感染教育法等具体方法,搭建起与受教育者思想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指引受教育者在逐层目标的趋近下形成学习期待,实现从被动灌输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第三,随着教育过程的不断深入,教育者要及时做好总结反思,并根据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标,在提升受教育者获得感的同时,促进多重目标共同达成。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洽度,實践教学是“可靠抓手”

实践教学有比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体验到的情感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视实践育人功能,着力担任好三个角色:第一,担任好组织者的角色。当面对理论性强的教育内容时,可以积极组织班级知识竞赛、红色文化资源参观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受教育者的参与度,促使受教育者自主地将理想信念、道德观点、价值取向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担任好引导者的角色。重视运用能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教育方法,及时地通过感染教育法、情感陶冶法等教育方法的合理使用,让受教育者形成对教育目标的认同感,发挥教育内容的吸引感,体现教育活动的和谐感,从而提升对教育结果的满意度。第三,担任好总结者的角色。在兼顾受教育者自主性发挥的同时,教育者还要带领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总结,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提升受教育者学以致用的能力。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洽度,因势利导是“有效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选择与内容的特征、对象的接受方式、具体的场合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一,对于不同的教育内容,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将其可视听化、可触感化,选择合适的方法把它们“落实”“落小”“落细”。第二,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的感受放在首位,选择符合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认知水平和方式的教育方法。第三,要积极创设教育情境,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合理利用教育过程中的生成性因素,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共情度、大众度、合宜度、适洽度这些感受性层面的目标,既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指标,又成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和探讨,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属性,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陈娟,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及其提升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73.

[2] 叶方兴.论作为感受性评价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5):4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4.

[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172-173.

[6]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7].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7] 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90.

[8]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9][10][11] 程墨,毛军刚,龚明伟.湖北:谱写“三重奏”奏响“育人曲”[N].中国教育报,2019-12-09(1).

[责任编辑:孙 皓]

收稿日期:2020-07-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能力研究”(15BKS087);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培育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设计与实践研究”(P2020016);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虚拟仿真环境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研究”(SDS2020B04)

作者简介:徐 稳(1970—),女,山東郓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世林(1998—),男,山东济南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
意趣缤纷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治癣的体会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