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知到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04-06 19:46沙晓燕孙爱雄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辨析价值观道德

沙晓燕 孙爱雄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规律。因此,我们依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了教学的五个环节,即认知、理解—判断、辨析—冲突中选择—实践体验—训练成习。这五个环节呈递进关系,由浅入深,从而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认知、理解,即引导学生知道是什么。“认知、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学生先要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然后再理解其内涵。“判断、辨析”,即初步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判断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事件,辨别是非好坏。“冲突中选择”,即在两难情境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前三个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头脑中由浅入深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固的过程,即内化于心。“实践体验”,即用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行为的实践活动,有可能是发自内心的,也有可能是外界强迫的。但当学生看到行为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后,会产生主动实践的情感。“训练成习”,即多次实践,养成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后两个环节重在实践操作,即外化于行,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

环节一:认知、理解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并记住其要求。依据小学生由具象到抽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可以摆出大量事例,引导学生在事例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爱国”价值观为例,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爱国的内涵呢?首先,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多元整合进行教学设计,如整编教材内容、搜集古今故事、利用周边资源、关注社会热点等。例如,五年级(下)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文化、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早期的文化交流。本单元的道德目标有3个,一是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二是热爱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劳动人民;三是站在世界高度,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教学“文明古国在哪里”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得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创造了丰富的早期文明,而且是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我们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教学“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课,要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开放、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共建、共享的观念,促进世界的大融合、大发展。

环节二:判断、辨析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有一些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价值标准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在个人生活中不易践行,可以运用辨析的方法,明确其真正的内涵,防止观点错误和认识偏离,提高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辨析教学中辨析点的选择是前提,选择好辨析点以后,就要通过情境设计来呈现辨析主题。课堂教学中的辨析活动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第一,创设情境。情境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人为创设的,情境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呈现一个问题域。第二,形成辨析点。辨析点的形成是学生在分析情境后,经过初步的抽象概括,得出理论症结点的过程,也是学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问题核心的思维过程。第三,开展辨析。找到辨析点后,学生就要开展辨析,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多层面的分析、不同领域的联系,在比较中逐步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升国旗了”一课,我们给学生的道德观点是“尊重国旗、国徽、国歌就是热爱我们的国家”,从而进行价值观中的爱国教育。当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爱国之后,可以出示一些学生或者成人在各种场合对国旗、国徽、国歌的态度和做法,让学生根据自己获知的价值标准进行对错的判断和说理的分析。低年级学生的判断能力还不强,可以多设计直观的对错判断;在中高年级可以设置提升学生价值观认识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提高价值判断力,在引经据典中强化道德认知,在事实举证中感受榜样力量,在观点回归中引导行为落位。

环节三:冲突中选择

思政课堂向学生传达的是国家、社会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而学生受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价值观念上与主流价值观可能会有冲突和摩擦。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冲突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和讨论,让不同的价值标准在辩论、讨论、争论中充分碰撞,最终引导学生趋向于国家、社会认同的主流价值取向。

首先,从学生思想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可以将冲突预设在教学方案中,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这样才可以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甚至利用冲突将学生的错误观念巧妙击碎。其次,在尊重的前提下平等对话。无论认识正确与否,学生能够坦诚表达就值得鼓励,教师不能一棒打死或冷嘲热讽。冲突是把“双刃剑”,教师要尊重敢于“亮剑”的同学,及时抓住矛盾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平等交流,师生各抒己见。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敢讲真话、吐真情,教师才能抓住生成,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再次,在“两难情境”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果只告知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标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能一次插队、闯红灯等事件就将他们的认识打回原形,或是使他们陷入认知冲突中。所以,利用“两难情境”对学生的观点、认识进行洗礼,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元认知、社会现象等展开充分辩论与分析,不但可以深入理解道德标准,而且能使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到升华。

环节四:实践体验

根据教育功能的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体验教学法可以划分为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实践体验教学法、以服务为主的实践体验教学法、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实践体验教学法。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实践体验法,如“孝敬父母”一课中让学生为家长洗脚、做家务,在“尊敬老师”一课中让学生体验当一天小老师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家长与老师的辛苦,从而尊敬他们。以服務为主的实践体验教学法,如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打扫敬老院等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

根据利用的手段和形式的不同,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体验教学法分为社会实践类、语言表达类、印象图书类、第二课堂类。

根据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体验教学法分为现实性的实践体验教学法和虚拟性的实践体验教学法。

以上无论哪种类型的划分都有其合理性,并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但最终都应该落位在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上。

环节五:训练成习

小学生的行为训练,就是小学生了解行为要求和掌握行为基本方式,并把行为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锻炼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增加行为训练,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具体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行为训练,其目标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这样才符合小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要特征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学习掌握起来就比较快,把认识转化为行为也比较容易。例如,在训练低年级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时,除了对他们讲解人为什么要劳动,即劳动的地位与作用之外,还可以以班级大扫除为例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行为训练,既教会他们洒水、擦玻璃、倒垃圾等环节的正确操作步骤,又对他们的每一项具体劳动提出明确的目标,并检验劳动结果是否达到了目标。

行为训练规范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要求只有通过反复的规范化训练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敏锐把握其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种因素,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诱导与培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厨师”“医生”等角色扮演体会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必不可少的,各行各业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得到理解与尊重,让“热爱劳动”的观念深入学生心灵,再通过日常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

教学形式灵活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行为训练方法有很多,如游戏法、竞赛法、自我教育法、榜样激励法、情境表演法、实践考察法等。为了提高行为训练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层次化。一般而言,小学一、二年级要着重培养良好的基础品德和生活、劳动、学习等行为习惯;小学三、四年级着重训练集体生活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多次班队集体活动课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小学五、六年级着重进行道德品格、意志力、抗挫力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小学生行为训练的三个阶段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提升。这样,行为训练的内容既有层次又有针对性,小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养成的。

教育“三位一体”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实现教育网络的完整化与全覆盖。

“五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现象,用习得的价值标准判断、辨析,明确对与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内心深处,并自然表露于自己的实践行动中,为学生成长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礎。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辨析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