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计算练习教学多点“味”

2021-04-06 17:50宋晓春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活味趣味

宋晓春

【摘要】简单重复的计算练习,过多地强调了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他们多方面数学能力的发展和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为计算练习教学添“油”加“醋”,添点趣味,加点自主味,补点探究味,多点生活味,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在计算练习教学中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计算能力、思维品质、应用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计算练习;趣味;探究味;自主味;生活味

提起计算练习教学,很多教师认为无非是出几道题目让学生算,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于是,教师在计算练习教学中设计的练习题型几乎一成不变,计算练习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出题、学生计算、收集学生问题反馈”,整个过程简单重复、枯燥无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这样的计算练习教学,学生除了熟练了运算技能外还获得了什么?计算教学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计算教学的目标指向不能停留在运算技能上,而应该指向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数学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在数学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计算练习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思维、应用意识等多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

一、关注情感,为计算练习添点“趣”味

案例一:林教师在教学“三位数的连加”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师:林老师的手机号换了,想知道新号码吗?

师出示:[ZK(](1)34+33+66 (2)436+308+215(3)127+397+407(4)16+19[ZK)]

我的新号码就藏在这些算式的得数中,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计算,把各题的得数按顺序连起来,就是林老师的手机号码.你能破译吗?

生(自信满满,响亮):能.

师:那么,请你们动笔试试看吧.

生埋头计算,只听到唰唰的声音.

师:计算的时候可得仔细,算完的同学赶紧检查,要是算错了,你的电话就打到别人那了,找的可不是林老师哦!

生哈哈大笑,赶紧埋头检查.

师请四生上黑板板演.

做完的同学兴奋地交流:我知道林老师的手机号码了.

师生共同评点黑板上的四题.

师:现在,你知道林老师的手机号码了吗?大声念出来.

生(响亮、自豪):13395993135.

分析:林老师只是用一句话“破译老师的手机号码”,使得原本单调无趣的计算,多了一些人情味和情趣.学生觉得太有意思了,只要算对,就能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这样的计算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强烈地激发起他们的计算欲望.他们算的时候也特别用心.在计算正确,成功破译老师的手机号码后,他们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计算的乐趣.一名学生放学回家后,马上用这个号码给他们的林老师打了电话.可见,学生对“破译老师的手机号码”印象是很深的.

计算练习要讲究一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并不需要很烦琐,很花俏,有时只需要一点变化,教师多花一点点心思设计,让我们的计算更可爱,更贴近学生心理.

即使是纯计算的练习,只要利用学生的心理,讲究一点形式,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班上刮起一股“挑战风”,挑战什么?挑战计算速度,比一比看5分钟以内谁算对的题目多.挑战谁?可以挑战自己,全班测验,给你5分钟,你能算对多少题?记录下成绩,给你一周时间自己准备、练习,再次测验,你战胜自己了吗?提高了多少?并根据进步幅度评选相应星级.还可以向同学挑战,向家长挑战,一个月内挑战次数最多的获得“计算王子”称号.学生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不断地练习,计算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学得十分轻松愉快.以前一听到计算练习就懒洋洋,浑身没劲儿,现在是没人督促自觉地练,暗里也偷着练,憋着一股劲儿要“比”个高低呢!

为计算练习添点“趣”味,关注的是学生计算中的情感,摆脱了一成不变的计算练习,学生更容易爱上它!

二、关注能力,为计算练习加点“自主”味

案例二:看了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书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深深吸引了我:

教师雷夫出示题目:63+28=

A. B. C. D.

雷夫:谁知道答案?

全班:91.

雷夫:很好.我們把91放在选项C.有谁可以告诉我选项A会是什么?

伊索:35.

雷夫:太棒了!为什么是35呢,伊索?

伊索:给把加法弄错成减法的学生选.

雷夫:完全正确.谁来给选项B设计一个错的答案?

凯文:81.给忘记进位的学生选.

雷夫:又说对了.班上有没有很聪明的侦探给选项D设计答案?

保罗:811可以吗?给乱加一通又忘记进位的学生选(全班大笑).

分析:让学生参与选择题的设计,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编自己想编的题,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设计选择题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正确结果,也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需要避免哪些错误.这样的课堂是有张力的,它已经超出了简单地掌握计算技能的要求,它体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练习中多给学生自主空间,让学生自主编题.例如,在师生共同完成新知识点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出相应的口算练习,然后让喜欢的同伴或朋友回答,或任意指定同学回答.这种练习具有挑战性和自主性,学生在编题过程中既要掌握新课的知识点,也要综合运用过往所学的知识,在判断同伴的回答的过程中,再一次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为计算练习加点“自主”味,在开放中让学生的计算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

三、关注思维,为计算练习补点“探究”味

案例三:《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朱乐平老师的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数学练习课,节选片段如下:

师:请看下面的算式:

(1)24×21 和 12×42 (2)62×13和31×26

师:请你们猜一猜,可能会发生什么结果?先冷静思考,然后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生:(猜测并用计算验证)24×21=12×42 62×13=31×26.

师:下面这几组题,它们还相等吗?

(3)14×82和28×41 (4)36×84和48×63 (5) 39×62和26×93

(学生经过计算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师:经过上面的猜测和验证,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猜想:任意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它们的积相等.

师再出示:17×81和18×71,你认为这两个算式的积会相等吗?

生:会!

师鼓励学生算一算.

(学生经过思考、计算,初步得出乘法算式中存在的奇妙现象: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有些算式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得到的两个算式的积相等,而有些却不是)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空前高潮.大家积极地找这样的算式并试图发现其中的奥秘.

……

分析:朱老师把“回文算式”作为练习的载体,在学生发现、认识、应用“回文算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计算、检验、发现、再计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但并没有感觉到是在做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参与到一项研究中,即认识“回文算式”的特征并应用“回文算式”写算式,不为了练习而练,而为了探究一种新的数学现象而练.学生在练中不断探究,不断思考,这样的设计提升了学生练习计算的意义.

回想华应龙老师的《神奇的495》一课中,华老师放手让学生写不同的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数和最小数相减,再将得到的差组成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继续相减,以此类推,发现规律.老师为学生巧设了一个“套”,让学生在探究数字黑洞问题、数学计算中的规律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多位数减法的练习.学生乐此不疲,并感受到了计算的神奇!

这给了我们启发:计算练习中应注意挖掘习题的思维含量,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计算.如100以內加减法学完后,我为学生提供了4个数:25,78,63,14,请他们列出和最大、和最小、差最大、差最小的算式,并算出得数.有的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思考直接列出算式;有的学生把所有可能的算式都一一列出,通过计算结果比较,选出和最大、和最小、差最大、差最小的算式.方法不同,但都体现了他们尝试着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在得出结果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比较、体验“和”与“加数”之间、“差”与“被减数、减数”之间的奇妙关系,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计算练习补点“探究”味,让计算练习不只是机械地操作,而是蕴含思维,变“操练”为“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

四、关注应用,让计算练习多点“生活”味

案例四:三年级“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单元练习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空调(原价:1010元 现价:960元) 录音机(208元) 自行车(416元) 风扇(136元) 电饭锅(199元) 电话(66元)

师:我带500元到商店,猜猜看,我可能买了什么?

生:你可能只买了一辆自行车,因为一辆自行车416元.

生:你可能买了录音机和电饭锅.

师:为什么?

生:录音机大约200元,电饭锅也将近200元,这样才需要400元,不会超过.

生:你可能买了电话、风扇、电饭锅.因为风扇和电话合起来大约200元,再加上电饭锅,不会超过500元.

师:你们都很聪明,自觉地用估算来判断是否超过500元.给你500元,你打算怎样安排呢?需要找回多少钱?

生尝试计算,并展示交流各种方法.

生1:夏天到了,我要买风扇.买一台录音机和一个风扇,208+136=342(元),找回500-342=158(元).

生2:买电饭锅和录音机,199+208=407(元),找回93元.

生3:我可以买三样呢,我买电饭锅、电话和录音机,199+66+208=473(元),找回27元.

师:你们安排得可真巧妙!我发现你们都不再用估算的方法了,而是用准确计算的方法.在超市购物时,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需要准确计算呢?

生1:想一下准备买哪些东西,要带多少钱时可以估算.

生2:买单时需要进行准确计算.

……

分析:对现代公民来说,估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呢?

案例四中的购物情境是学生熟知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学生兴致高涨.在老师让学生猜“老师可能买了什么”的过程中,学生纷纷猜测老师买了什么.在猜测的过程中,学生便自觉地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500元可以买什么?应该找回多少钱?”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进行准确计算.由此,何时估算,何时准确计算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在生活实际中领悟获得的.在计算练习的教学时,教师要关注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在生活中渗透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

总之,在计算练习的教学中添“油”加“醋”,添点趣味,加点自主味,补点探究味,多点生活味,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计算能力、思维品质、应用意识等多方面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臧晓梅,刘相俊.练习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听朱乐平老师的“练习课”有感[J].

小学教学(数学),2009 (9):17.

猜你喜欢
生活味趣味
趣味连连连
趣味阅兵
午睡的趣味
创设富有“生活味”的初中英语课堂
用生活事例解释高中概率统计中的某些原理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让作文具有“生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