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庆阳香包非遗产业的困顿与突围

2021-04-06 03:37李悦岳立松
参花(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悦 岳立松

摘要:科技社会的发展,使得被视为历史传承的民俗文化在时间进程中加速流失,其中传统布艺手工民俗的失传尤为明显。以国家级民俗文化节作为传承依托的庆阳香包也在此行列。通过调查庆阳香包生存现状及传承方式,我们发现民俗手工制品在科技时代,受制于其繁冗的制作方式、长时耗的学习以及年轻人兴趣度过低。在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趋势下,将庆阳香包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掘,研讨如何努力使它在现在及未来可以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进而实现将文化智慧转化为经济效益,造福人类社会。

关键词:庆阳香包 产业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方式 产业突围

科技产业的发展使得被视为历史传承的民俗文化面临困境,传承途径稀少甚至断绝。庆阳香包作为布艺民俗,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类,其自身的生存现状也不容乐观,对庆阳香包的困顿现状加以深入分析,有利于寻求非遗产业化的突围。

一、庆阳香包的产业化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生存现状——与同类型非遗产业传承对比的两极分化

庆阳香包所采用的绣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陇绣,与中国四大名绣苏、湘、蜀、粤相比,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市场价格都比较低。由于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实力和文化现状都难以为陇绣的传承发展带来优势。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陇绣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刺绣技法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现状。

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发展,机绣已经大幅度占用了陇绣本来的生存空间和价格,在2008年可以卖到近万元的骏马图如今价格只在2000元左右,这一方面是因为机绣价格低、产量多,抢占了手工陇绣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传承市场的没落。在庆阳,仅有西峰区精品香包特色展厅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少数几个传统陇绣展示基地,庆阳香包作为庆阳市文化的支柱型产业,仅有3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0万元以上的正规文化产业公司也仅有46家。知名度低、经济效益低、产业化程度低、传承人少,这“三低一少”表明了庆阳香包如今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

(二)传承方式——原始“母带女”家庭传承模式的没落与产业化的瓶颈

庆阳香包作为一种民俗产品,传统的传承方式是由母亲教导女儿进行长时间的学习,需要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是一种传统家庭式的传承方式,基本功要求高,训练时间长,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一传承方式难免没落。传承人的断代造成如今很多香包的刺绣借鉴了苏绣的技法,由原来的陇绣变成了陇绣与苏绣相结合的刺绣,传统特色丧失。

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吸引专业人才,并组织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销以及文化交流活动,确实使得传统传承方式没落的庆阳香包重新现出一定的活力,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庆阳香包并没有抓住机遇,很大程度上依旧依附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古老信仰和局限的族群。没有触及产业化的核心问题,其产业化的探索依旧处于初步阶段,而想要保证庆阳香包的继续传承就必须加快实现它的产业化,探索适合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产业化道路,借助网络优势实现它的“新传承”。

二、庆阳香包非遗产业化的措施

(一)在落后中“弯道超车”——推广特色庆阳香包网络产业化模式

对濒临消亡的庆阳香包业来说,要抓住过渡期,积极寻找与时代接轨的路径,缓冲过后将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针对庆阳香包“三低一少”这一生存现状,提出三个方面的应对措施:首先,创建依附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建立完整体系化的微信公众号,借助新媒体信息爆炸式的网络,创新推广模式,主动对外输出相关信息,而不是等待商机。其次,创新庆阳香包文化周边的产出链。扩大庆阳香包知名度、影响力,增加经济效益,为完善工艺教育体系和培养新的传承人提供课程开发资源。最后,传承人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要从传统手艺的现存资料补救开始,查漏补缺,寻找传统手艺人,采用多种形式对工艺技术进行基本的存档,为发展传承人积累资料。

(二)改变传承的“断裂”——与传统四大名绣相比

“四大名绣”的称呼大致是在19世纪中期形成的,它的产生原因既与其自身的艺术风格特点有关,又与绣品商业化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刺绣特点各不相同,每个地区又有独特的风格,在绣品成为商品走向市场后,在苏、蜀、粤、湘这四个地域的绣品声名远播,因此才有了“四大名绣”之称。庆阳香包产业与之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商品化进程的滞后和产业化的不成功。“四大名绣”通过一系列举动,成功推向市场,带动地方联合发展。如中国湘绣原产地,被誉为“中国湘绣之乡”的沙坪镇,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购、吃、住、行、娱、游为一体的湘绣风情小镇。相较之下,以陇绣为核心工艺的庆阳香包的传承则明显出现“断裂带”,市场看不到联合价值,资金短缺,再加上传承人的稀缺,更使庆阳香包产业雪上加霜。

要改变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仅是端午节期间佩戴的、用于婚嫁等受到限制的功能。内容设計要与当今求新求变的时代潮流相结合,减少审美上的疲劳。抛弃陈旧的产品设计理念,减少对当地民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值得肯定的是:在流水线生产的冲击下,庆阳香包仍旧坚持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方式,造型古拙质朴、绣法多变,香包的图案和造型丰富多样,是其与其他绣品最大的区别。

(三)针对传承进程中的“缺失”,寻找新的方向

到目前为止,在庆阳市,以香包为基础的民俗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这种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国家政策和产业开发的规律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从而推动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1.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

庆阳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当地民俗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链的政策方针,其中包括在庆阳市开展有关香包的节日,这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广作用等。但是,人才培养的断代和创新的问题,阻碍着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决定在当地大学的协助下,邀请部分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政府与业界团体共同合作协商,建立产学研融合平台,这可以给学生提供在研讨会上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必须加以重视。

2.健全市场监管体制和合理评价机制

政府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经营销售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严格管理相关的招标企业和注册企业,确保其资质齐全,手续齐备。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财政补贴的文化企业要从多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与此同时,也要与地方行业协会积极合作,制定规章制度,妥善处理好不利于文化品牌建设的不合理、不合法行为,对造成行业恶性竞争的企业要及时制止,加大管理力度,力争为民俗文化产业的兴旺发展构筑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转变宣传方式,增强民俗产业影响力

自2002年以来,庆阳市政府在当地举办了各种庆典和展览,通过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去宣传庆阳香包,但结果并未令人满意。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在该市举办的庆典和展览影响的范围较小,不能与其他大规模的展览相提并论;二是活动企划方很难找到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大型媒体平台,他们依靠熟悉的电视台和报纸这种媒介进行宣传造势,力度明显不够,没法形成大规模的影响。因此,扩大线上网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并且积极与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合作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4.结合市场需求生产多层次产品

目前的市场状况已经趋近饱和,这就需要生产者对消费者市场进行充分调查,并根据消费者需求生产不同水平的产品。庆阳市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高,同时,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的价格也比较低廉,但生产商要结合实际,努力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学习“四大名绣”的成功经验,将业内联合方式,逐步变为双行联合,把香包的刺绣手法和其工艺联动起来,再拓展与有关文化部门的合作,从而助力庆阳香包迈上传承、发展与突围之路。

三、庆阳香包产业化突围的意义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

庆阳香包的产业化突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无疑是一种肯定。只有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才能提高人们的关注程度,进而助力非遗传承。如果只是封闭地传承香包文化,只保护不发展,最终就会丧失原本的生命力,成为非遗中的“死文化”。而庆阳香包的产业化突围可以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围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非遗发展不能只应付国家政策或是被“非遗”这个名号所代表的利益驱使,进而过度商业化或流于表面地对待非遗产业。要在把握好商业化与非遗本身内涵的平衡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化突围,为许多仍处于迷茫状态的非遗文化提供发展思路,提升非遗自身影响力。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

庆阳香包产业化的突围,对各种文化传承也有着深刻的意义。首先,庆阳香包中往往会添加各式香料,而这正是对中国香料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以香包来辅助预防疾病,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做法,而庆阳香包的突围,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文化的传承。其次,庆阳香包上刺绣的图案,也是对中国原始图腾文化的传承。庆陽香包的刺绣往往以“龙狮虎”“五毒”等为纹样。以“五毒”图腾为例,表达了古人的哲学观念和护身心愿。其是图腾文化在庆阳民间刺绣中的留存。最后,庆阳香包也是古代人淳朴的家庭文化的传承。庆阳香包中有一大部分的受众是小孩,比如五毒背心、虎头鞋等,古人就是靠这些香包来祛邪护身,保佑小孩健康成长。而庆阳香包的突围不仅反映了庆阳人民纯朴健康的精神风貌,也是对尊老爱幼家庭文化的传播。

(作者简介:李悦,女,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通讯作者>岳立松,女,西安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 徐参文)

猜你喜欢
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浅谈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