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三美”理论来看林语堂《水调歌头》的译本

2021-04-06 17:49韩富淑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三美论诗歌翻译林语堂

摘  要: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辜正坤称:“宋词称得上是中国诗中最美的诗。”《水调歌头》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北宋名词,情景交融,将哲理寓于绘景之中。其译本已受到广大海外读者的欢迎。本文旨在通过从许渊冲先生“三美”理论的意境美、语音美和形式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林语堂先生《水调歌头》的译本,笔者分析译诗中的“意美、音美、形美”的详细具体案例,以此分析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并希望通过自身分析为今后借助“三美”理论来研究中国古诗英译的翻译实践活动者提供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为我国的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三美论;诗歌翻译;林语堂;《水调歌头》

作者简介:韩富淑(1997.5-),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天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2

一、许渊冲之“三美论”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翻译实践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这其中尤以三美论影响最大。许渊冲先生结合自身唐诗英译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首次提出了译诗要做到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他认为,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文作者要尽最大可能來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与形美。许渊冲先生认为三美论是诗歌翻译最高境界和标准。译文“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因此,在进行翻译诗歌实践时,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他认为“翻译求似(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也就是说,求真是最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因此,译诗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艺术,注重主观情绪的表达。许渊冲先生总结道“三美论”是译诗的本体论;“三之论”是译诗的目的论;“三化论(深化,浅化,等化)”是译诗的方法论。

二、意美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要能打动读者的心。“意美”是指译诗要传达出原诗的意境美或者联想美,译出原诗的深层次美,带给读者原诗的意蕴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现在具体的字词上面,分析诗歌的意境美要从诗歌的字词入手,以下是具体译例分析。

译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林语堂的翻译版本: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 With cup in hand, I ask of the blue sky.

林语堂用“round”来形容“明月”这一意象,描绘出中秋之夜的明月的外形,给读者留下了一副想象的画面,体现出了意境美;这能让读者联想到一幅画面:寂静的夜晚,一轮满月悬挂苍窍,月光皎洁。“round”和“clear”加在一起,不仅体现出月亮的皎洁明亮,而且富有神韵,体现出中秋佳节圆而亮的明月的感觉,也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之情。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政治失意,同时又与弟弟苏辙离别,心中惆怅万分。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full moon”,我认为“full”体现出月圆之意,同时能跟后面的“月有阴晴圆缺”形成前后呼应,但是仍然是忠实于原文的,缺少了神韵,相比之下,“round”更能体现出原诗想要传达的意境美。

译例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林语堂的翻译译文:I only pray our life be long, 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是人尽皆知的千古名句,“婵娟”在这句话中具体指代“嫦娥”,也就是“明月”的意思;“千里共婵娟”也就是“千里共明月”的意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希望天各一方的家人共享美好的月光,健康长寿。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这句诗词体现出了诗人此时此刻对家人的美好祝愿以及自身的情怀旷达。英诗中有典故一说,即是allusion,但是,“婵娟”在此处很难将其译成对等效果的英文,因为它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在翻译该词时,很难达到同等的效果。林语堂先生在翻译“婵娟”时,并没有采取直译的方式,没有拘泥于“婵娟”原词的字面意思,而是通过意译的方式来传达原词所要表达的信息。林语堂先生将“千里共婵娟”译为“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此处模糊化翻译“婵娟”,淡化典故和特有的文化信息,这样易于译文读者理解,且传递出原诗的意韵,体现出译文的意境美。

三、音美

词是文学领域的一种特殊体裁,体现出韵律,适合吟唱。许渊冲先生的音美要求在译诗过程中,要将原诗悦耳动听的韵律翻译出来。诗词在我国流传已久,它经久不衰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诗词朗朗上口,适合吟唱,非常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而且词人当时写词是为了和上一定的曲子来演唱的。以下具体实例体现出了译诗的韵律美。

译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林语堂的翻译译文: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 With cup in hand, I ask of the blue sky. I do not know in the celestial sphere. What name this festive night goes by? I want to fly home, riding the air, But fear the ethereal cold up there, The jade and crystal mansions are so high! Dancing to my shadow, I feel no longer the mortal tie.

林语堂先生的译文基本保持了原诗的韵律。该词押的是an的尾韵,如上阙的“青天”“何年”“不胜寒”“人间”。另外,诗词通过平仄体现节奏,总体上偶句押平声韵。林语堂先生译本押韵诗行与原作完全呼应,整首词都押/ai/的尾韵,贯穿全词,分别是“sky, by, high, tie”,与原作契合度高。同时,“festive, fly, fear”和“feel”压头韵,增强了译诗的音美。译诗再现了原词的艺术风格,保持了原词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让读者读起来自然随性,朗朗上口。

四、形美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形美”主要是指译诗诗句的长短和对仗方面。译诗的行数、长短、分节以及字数都应该与原诗的形式有所照应。在进行中文诗词英译时,译文应展现出原诗的这些形式特点,尽可能与原诗在这些方面保持一致。从这方面来看,林语堂先生使用了21行文字来翻译《水调歌头》。原词中上阙共9行,林语堂先生的译文相对应也是9行,林语堂先生在译文形式上成功的再现了原诗词的结构,以下是具体译例分析。

译例: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林语堂的翻译译文:She rounds the vermilion tower,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on those who sleepless lie.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每一行为3个字,结构工整,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林语堂先生用了5-5-6的句式结构来翻译这三个短句,在字数上尽量与原诗保持一致和整齐,译出了原诗的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林语堂先生用13个词翻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简洁凝练,淡化典故效果,以此来展现出原诗的形式美。

诗歌翻译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要展现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和韵律美,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翻译出原诗的神韵,而不是只追求字面意义的忠实。所以,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要准确把握原诗所要传达的意思,同时,译者还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充分理解中英文化和语言差异,将原诗的艺术效果表现给译语读者。如果过于忠实原诗的意思,却不能传达出原诗的神韵,那么这就不算合格的或者说是好的译文。笔者认为,一篇合格的译文应该做到准确和通畅,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原诗的审美期待。使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来指导诗歌翻译,为今后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思路和经验。同时,笔者认为,在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鉴赏时,应当系统掌握汉英语言差异和中西文化差异,在了解中西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来进行诗歌翻译和鉴赏。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陆璐,姚剑鹏.从“三美论”角度浅析许渊冲对叠词的翻译——以《元曲三百首》为例[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03:55-59.

[3]林语堂.东坡诗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118-121.

[4]王西強.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3:328-333.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6]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 2000(3).

猜你喜欢
三美论诗歌翻译林语堂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