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世军
摘 要: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在化学教学中,插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本文简要介绍了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 德育渗透 途径方法
师者,三尺讲台万丈空,桃花源里自耕农。磨剑十年图破壁,开怀一笑坐春风。桃李报我山河丽,我付桃李一片情。不为浮华遮望眼,愿做春泥化落红!
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方面为这些天真可爱的中学生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影响,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轻读书、重经商的思想苗头,致使有的学生学习不刻苦,成绩上不去。中等生和差生就本身而言,天资并不差,大多数聪明伶俐。他们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教师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下面我就如何利用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一点本人的做法。
一、深挖德育素材,为德育渗透奠基
在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結合起来。例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燃烧与灭火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让学生明白金刚石和石墨化学性质相同,又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它们物理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导致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CO和CO2由于分子的构成不同导致性质不同;从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加深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影响因素的辨证思想的理解。
二、利用多种美感途径,进行德育渗透
(一)利用祖国山河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徒步登上小璇观山寺,看山看水看风景。整个一面山都是石灰石地质结构,大自然的天然景观和丰富矿藏就展现在眼前。顺道上潘口电站,览一河清水送北京之壮观,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宝石、高速路、一座座大桥壮丽河山加上人工巧匠带给学生的震撼之美,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不负韶华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
(二)利用化学反应现象之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智育美育双发展
红磷燃烧白烟枭枭、镁带燃烧耀眼的白光、硫磺燃烧产生的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给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后水里火光闪闪,美轮美奂的现象终生难忘。时而有气泡产生,时而变浑浊,时而黑色粉末变红,时而红色物质变黑,时而安静燃烧,时而爆鸣之声……正是因为化学变化具有艳丽多采、现象奇特的特点,所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这种强烈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促进智育美育的培养。
三、利用科技自信,增强学生爱国爱民情怀
(一)用古今化学史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通过化学课绪论及章节内容的学习,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工业生产能力飞速发展。“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和“天空一号”发射等,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我国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弘扬先驱精神,激励学生学科学
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化学家的事迹。如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等。结合本校学生思想实际,介绍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他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身于化学研究。用这些名人轶事启发引导学生要克服满足现状的思想,要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四、创设生活情景,增强责任担当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接触的事物中,经常会出现和化学教学相关的内容,如:春节燃放烟花炮竹后,市区内空气呛人;夏季自来水有时有异味;抗击疫情时期清除垃圾,全面消毒,加强环境卫生等。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和防治空气污染、水资源保护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再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自觉关心自然,保护环境。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利用化学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可有效利用很多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它的方法,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灵活性。在具体实施时,明确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要求,采取合理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靳秀梅.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4(005):92-93.
[2]程继宏.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黑河教育,2013(5):71-71.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南山五福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