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翻了翻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我心中五味杂陈。
这本书是我上初中时父亲买的,一直被束之高阁。我那时候小,以文艺青年自居,对“乡村”类题材没兴趣,觉得庸俗得很。这一放,就是两年。
我在县城长大,对乡村的记忆来自姥姥家。按说我明明去过那么多次,应该很熟悉,但现在回想起来却不甚清晰。
对乡村的认识,好像始终存在一种自然而然的错位。这种错位,既是文学作品里的,又是传统印象里的。它复杂的根系,我想没有人能抽丝剥茧地厘清。但它的魅力,那种广阔的、直抵人心的声音,大约也在于这复杂。
《中国在梁庄》里的梁庄,应该算得上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村庄了。书中有些插图极为熟悉,一如国道旁随处可见的村庄。我只大体翻了翻,未来得及仔细揣摩,便在心中那一点儿思绪的驱使下,匆匆写下这点儿理解。《中国在梁庄》展现的乡村,可以说伤痕累累,存在诸多矛盾,有粗鄙、卑劣的情形,有人性的阴暗面。关于这些人性的阴暗面的表现,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乡村层层矛盾的积压。青壮年流失、文化教育匮乏,村庄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日渐衰落,似乎沉闷和压抑足以诱发人无从宣泄的恶念。但书中同样提到质朴与善良,提到农民简单固执到有点儿可笑的道德观,提到愚钝固执却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提到那些被认为最无知的人的思考与冲撞。这二者奇异地融合,滋长出最厚重的乡村文化———似乎是最合理的、最無懈可击的乡村印象。
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仅以我个人十几年来对乡村固有印象来看,“姥姥家”作为乡村的代名词,是一片安宁的乐土。大家都平淡地生活着,除茶余饭后的闲话外,好像没什么燃料催生出思想的灵光,抑或惊人的罪恶与功德。而乡村客观上存在的残缺,似乎也并未过分影响到乡村人的生活,他们仍旧热闹,仍旧自得其乐。书中描绘的那些人性的复杂,我并未真切地见到,入目之下是芸芸众生有些市侩和波澜不惊的生活。
写到这儿,脑海内纠结不清,我好像没能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困惑,所陈述的亦没能真实还原我当时的思路。现实的乡村好像太简单,书中描写的乡村又过于厚重。究竟是站在日常的角度未能真正读透乡村世俗文化的深邃,还是学术角度让一切分析都显得有些抽离?我无解。
但其实书中的解读不无道理,甚至是正确的。我完全认同,且被震撼。但当将其中的某些本质与记忆中一张张熟悉的脸对接时,却总觉得不自然。大约生活中看到的,与深入分析思考的结果,总有偏差。
我仍然爱着乡村,渴望靠近乡村、触摸乡村,直至最后有可能———理解乡村。
我看卞玉珂
每次读玉珂的文章,我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有时甚至觉得她“不按常理出牌”,因为她竟然可以把描写景物的文章写得感人至深,又能把小说写得文采鲜明,一件不起眼儿的小事在她的笔下也能折射出深刻的道理。她的文章总是能够让人沉浸其中,获得不同的感悟。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吧!
———卞玉珂的妈妈
卞玉珂是一个特别的女孩,在她身上,有理性与感性的碰撞,有娴静与跳脱的融合。她总是能够乐观地面对一切,用善良和热心帮助别人,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同学靳艺
初识卞玉珂,觉得她热情大方,是个古灵精怪的女孩。每当你与她迎面相见,隔着大老远她都会热情地同你打招呼。但是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她心底一些更加美好的东西:她有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她喜欢品尝各种美食;她的心思很细腻,一朵花、一片落叶都能引起她的思索;她乐观向上,永远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热情……这些,便是她的可爱之处吧!
———同学彭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