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波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語文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整个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以及知识素养,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文章基于此点,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措施探讨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举止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此,教师就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要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和广度,还要丰富拓展学生的内容,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
一、挖掘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风优美,意蕴深厚,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掌握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优良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需要学生细细解读,让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认知。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进行有效认知。在文章开头就大致描述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范仲淹应滕子京的请求,为了岳阳楼的重修而作词,所以这也奠定了整篇课文的结构——先写景,后抒情。其次,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文章中所展现的传统文化。比如作者在文章中加入了“去国怀乡”之情,这便是几千年来文人骚客在遭到贬谪时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以物喜,以己悲”。在此基础上,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抒发自己的豁达之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学生通过学习,就能够充分了解到历史文人在遭遇贬谪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从范仲淹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所昂扬的激情与向上的抱负,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为国为民的情怀,这样便能够对学生的身心情感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二、扩展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作品,可以是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是相似主题的文章,这样就能够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着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这是陶渊明的作品,也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一位诗人。对此,教师就应该在此基础上,丰富拓展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加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入教学,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和人生理想。《桃花源记》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所看见的一个远离尘世喧嚣,令人心旷神怡的场所。而《归去来兮辞》则是从正面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相似主题文章的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陶渊明的认知,让他们对这篇文章有更加清晰的理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三、增强经典阅读,渗透传统文化
对经典进行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知识技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因此,教师应该增强经典阅读,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背后都有一个“名著导读”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重视这一个环节,要让学生根据名著导读的要求,实现对经典文化的有效阅读。对此,教师就应该合理地规划学生的阅读时间,比如在晚自习的时候,在周末的时候,为学生安排阅读任务,让学生能够有规律地诵读这些经典,提高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又比如,教师在教学完相关文章之后,也可以加入与文章主题相似的文章,丰富学生的认知,让他们能够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丰富他们的文化品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让学生有系统化的学习和认知,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此,便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品格,让他们对这些文化形成系统性的认知,不断内化,进而形成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萍.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思路构建[J].课外语文,2019(33):177+179.
[2]谢长生.文明长久 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内蒙古教育,2019(32):10-11.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第五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