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例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临床资料分析

2021-04-06 11:56:10刘军李雪源冯雷
山东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基底肌力颅脑

刘军,李雪源,冯雷

1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272000;2 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未发现动脉瘤, 被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其可能发病原因为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基底动脉穿支破裂、隐匿性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或小节段动脉夹层[1]。然而,有时即便进行细致的影像学检查和开颅探查,仍不能发现出血原因。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多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1%[2-3]。此类病变常规脑血管造影有时很难发现,可能需要重复的脑血管和3D旋转造影才能明确诊断[4]。截至2017 年6 月,研究报道的破裂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仅7例[5]。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保守治疗再出血率为15%,平均再出血时间为21.6 d,开颅夹闭或介入治疗未有再出血发生[6-7]。由于位置深,解剖复杂,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的外科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都有较大难度。此类动脉瘤发病率低,学界对自然病史和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8]。现就3 例双支架套叠治疗成功的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分析

病例1,男,67 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不清3 h 于2017 年6 月18 日入院。颅脑CT 示广泛SAH,脑室内积血,脑室系统扩大(图1a)。查体:浅昏迷,疼痛刺激睁眼,可发声,肢体有屈曲,GCS 8 分(2+2+4)。右侧瞳孔直径4 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颈抵抗。Hunt-Hess分级Ⅳ级。入院当日行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图1b),4 d后再次脑血管造影发现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直径约2.5 mm(图1c),动脉瘤经3D 旋转造影证实(图1d)。拟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4 h 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 顿服。同时,选择LVIS D 支架(3.5 mm×15 mm)2 枚在基底动脉内重叠释放覆盖动脉瘤。即刻造影动脉瘤显影模糊(图1f)。术后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口服。术后患者情况稳定,予以卧床休息、脱水降颅压、镇痛、镇静、预防血管痉挛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2 天行引流血性脑脊液,术后第12天行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仍有造影剂充盈。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术后3 个月行DSA 检查示动脉瘤消失,基底动脉通畅(图1e)。

病例2,男,45 岁,因开车时突发剧烈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于2018 年1 月22 日入院。颅脑CT 示前纵裂池、双侧侧裂池、环池、鞍上池高密度影(图2a)。查体:嗜睡,呼唤睁眼,简单对答,可按指令动作,GCS 13 分(3+4+6)。Hunt-Hess 分级Ⅱ级。改良Fisher 分级4 级。入院当日行全脑血管常规造影及3D 旋转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图2b)。8 d后再次给予全脑血管造影及3D 旋转造影、DSA 检查,发现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延迟显影。侧位造影发现直径约2.8 mm 囊性动脉瘤,起自基底动脉中段右侧壁(图2c)。穿支动脉直径细小,微导管超选动脉瘤失败,仅能微导丝超选入瘤腔,考虑行电凝闭塞瘤腔。经3 次给予solitaire 电解脱器电凝失败,动脉瘤仍显影。决定行双支架套叠术,先后置入两枚LVIS 支架,支架定位满意后释放,支架打开贴壁良好,复查造影,动脉瘤显影延迟(图2d)。支架释放后用替罗非班(5 mg/100 mL)5 mL 静脉推注,术后以4 mL/h静脉泵入。术后神经功能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外展神经麻痹,复视,言语缓慢。左侧上下肢偏瘫,肌力4 级。术后第1 天患者运动性失语,左侧上肢肌力1级、下肢肌力2级。复查颅脑CT 示脑内血肿吸收,脑干未见明显梗死,继续泵入替罗非班5 mL/h维持24 h。术后第3 天,运动性失语消失,左侧上肢肌力2 级、下肢肌力3 级。术后第10 天复查颅脑CT 提示桥脑穿支梗死。1 月后复查DSA 提示动脉瘤消失,基底动脉支架重建后通畅(图2e)。左侧上肢肌力3级、下肢肌力4级。

病例3,男,42 岁,因突发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咳粉红色泡沫痰于2018 年3 月14 日入院。颅脑CT 示桥前池、基底池、双侧侧裂池、环池广泛SAH,四脑室积血(图3a)。入院查体:浅昏迷,无言语,疼痛刺激睁眼,GCS 评分8 分(2+1+5)。Hunt-Hess 分级Ⅳ级。入院常规DSA 检查示基底动脉前壁穿支动脉瘤(图3b)。考虑到动脉瘤体积小、宽颈,给予重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LVIS D 支架(4.5 mm×20 mm)1 枚半释放,弹簧圈Hypersoft 2 mm×4 cm、1 mm×4 cm 各1 枚在动脉瘤颈处做塞子填塞,完全释放支架后,再次选择LVIS D支架(4.5 mm×20 mm)1 枚在基底动脉内重叠释放覆盖动脉瘤。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图3c)。术后复查CT 未见新发梗死灶。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随访9 个月,动脉瘤未见复发。

2 讨论

前循环穿支动脉瘤多位于大脑中动脉M1 段的外侧豆纹动脉[5]。有关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疾病发展史、分级和治疗的文献报道很少。该病最初由GHOGAWALA 等[9]于1996 年描述,截至2020 年,在英文文献中报道的病例数少于50 例。基底动脉穿支动脉分为3 组,即尾段、中段、头段。尾段有2~5个穿支,直径80~600 µm,约50% 与周围穿支有侧支吻合。中段穿支丰富,有5~9 支,血管直径210~940µm,约66.6% 与周围穿支吻合。头段有1~5 支穿支,直径190~800 µm,约41.6% 与周围穿支吻合[10]。最近,SATTI等[5]提出了基于基底动脉穿支动脉解剖起源的三分类法,其中Ⅰ型动脉瘤起源于基底动脉干,毗邻穿支动脉,但不累及穿支;Ⅱ型动脉瘤起源于穿支动脉基底部,Ⅱa 型动脉瘤和穿支动脉从基底动脉合并发出、Ⅱb 型穿支动脉起源于动脉瘤穹隆;Ⅲ型为累及穿支动脉远端的梭形动脉瘤。

图1 病例1手术前后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

图2 病例2手术前后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

图3 病例3手术前后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

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为男性好发,研究报道该病男女发病比例为3∶1[3]。该类病变均为破裂出血的动脉瘤,是引起广泛中脑前、桥脑前SAH 的主要原因,第1 次DSA 检查假阴性率约33%[3]。由于此类动脉瘤体积小,穿支血管管径纤细,有周围血管遮蔽,颅底骨影响显影,以及动脉瘤内血栓的形成,导致动脉瘤显影淡且延迟,发现比较困难。因此,对于桥前池有血肿的患者,行高分辨率DSA 有重要价值。对于第1 次DSA 检查阴性的患者,可结合颅脑CT 出血的部位判断动脉瘤位置,多角度造影结合3D 动态观察,避免遗漏微小病变。必要时可适当增加造影剂的剂量和压力泵的注射压力。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等待1~2 周后再行DSA 检查。DSA 检查应包括完整的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患者如果不能配合,应全麻抑制呼吸后造影,避免患者头部活动或呼吸运动对造影结果的影响。

由于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位置深,血管解剖复杂,无论是对开颅夹闭或是介入栓塞均有难度[11-12]。保守治疗是一种治疗选择,先前的报道表明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有约50% 的自发消退率[13],但是动脉瘤破裂早期有10% 的再次破裂率[14]。显微夹闭后循环动脉瘤病死率为7.2%~10.5%[15]。动脉瘤通常发生在基底动脉远端,外科显微操作相对困难。同时手术夹闭有闭塞穿支血管的风险,报道中穿支血管仅有25%的保有率[5]。

随着介入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已成为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手段。CHEN 等[16]在2012 年最早用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治疗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弹簧圈栓塞、Onyx液体胶栓塞、电凝、双支架套叠、覆膜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等。有50% 的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选择支架重叠,未发现明确的穿支缺血并发症[5]。介入治疗失败的原因多为基底动脉分支位置远、血流量低,穿支动脉直径细小,穿支血管锐角发自基底动脉,无法决定是否闭塞血管,动脉瘤颈窄,微导管超选置入困难等[5,16]。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介入治疗经验不断积累,单纯支架置入治疗的报道越来越多。血流导向装置血管覆盖率在50% 以上,由于存在潜在致死性缺血或出血并发症,目前对其应用仍存在争议[5,12]。PHILLIPS 等[17]报道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动脉瘤有14% 的穿支梗死发生率,因此不作为首选。LVIS D 支架金属覆盖率约17%,理想释放情况下,金属覆盖率最高为34%,低于单个Pipeline。支架置入后,可以降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促进血栓的形成,保留穿支动脉通畅。一项关于侧壁动脉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置入1 个或多个支架覆盖瘤颈,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涡流和血管壁的剪切力[18]。因此,选择非血流转向支架重叠释放,既可以达到需要的金属覆盖率,又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穿支闭塞的风险。基底动脉相邻的穿支血管之间可能存在自然吻合,如果一根血管被牺牲,潜在的代偿血流可能开放,但是基底动脉尖丘脑穿通支除外[19]。

本研究3 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均与其他后颅窝造影阴性的SAH 患者有所不同。本组病例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中突发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SAH 症状和体征与一般动脉瘤性SAH 病例相似,但一过性意识障碍、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Hunt-Hess分级Ⅱ~Ⅳ级。头颅CT显示后颅窝广泛SAH,尤其是桥前池血肿,第三、四脑室积血。我们体会,对这类患者,介入治疗后严密的影像学监测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评估治疗是否有效或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本组患者3个月内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均闭塞,提示支架重叠释放是治疗难治性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瘤发病率低,诊断困难,治疗经验少,无统一治疗标准。对于首次造影阴性、高度怀疑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积极复查高质量的DSA 和3D 旋转造影,以免漏诊或误诊。该病自然病史不明确,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猜你喜欢
基底肌力颅脑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28:24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0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Coco薇(2017年12期)2018-01-03 21:18:37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哈尔滨医药(2015年3期)2015-12-01 03:57:47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