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岩,魏小龙,张鑫,陈诚,王本亮
(山东手足外科医院 创伤骨科,山东 济南 250000)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儿童肘关节损伤的70%,常见于3~10岁的儿童,5~7岁男孩最多见[1],是儿童肘部严重骨折创伤,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24%~58%,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发生率3%[2]。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很多,报道的疗效也不尽相同。2016年9月-2019年10月我科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8例,骨折按Gartland的分类及骨折移位情况采用平滑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组共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12岁,平均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h~7 d,其中跌伤28例,交通事故伤7例,高处坠伤3例。全部为伸直型骨折,其中尺偏型骨折29例,占病例总数的76.3%;桡偏型骨折9例,占病例总数的23.7%。骨折移位均较明显,按Gartland的分类标准[3]:Ⅰ型:骨折无移位或轻微移位;Ⅱ型:骨折远折端后倾同时有横向移位,后侧骨皮质仍然完整;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相互无接触。本组Ⅱ型12例,Ⅲ型26例,其中23例接受了急诊手术,15例因肿胀明显,一周完全消肿后手术。所有手术患儿均采用平滑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闭合牵引复位平滑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手术指征:⑴肱骨粉碎性骨折;⑵骨折手法复位后容易再次旋转移位者。
手术方法:⑴选用复合静脉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成功后,患儿平卧位。无需用气囊止血带,常规消毒术区皮肤后,铺无菌手术巾;⑵助手辅助牵引患侧近端肢体,术者牵引患肢远端,采取拔伸、捺正、屈伸等复位手法轻柔地复位骨折,避免暴力进行;⑶C型臂X线机透视下证实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复位满意后,助手双手握住骨折断端维持固定;⑷用手触摸体表标志确定肱骨外上髁上方约0.5 cm进针位置后,与肱骨干纵轴呈30°~40°夹角,选择1~2枚直径1.2~1.8 mm平滑克氏针自肱骨外髁远端经髓腔向近端穿入固定,选择1枚直径1.2~1.5 mm平滑克氏针自肱骨内髁远端向近端穿入,交叉固定骨折端;⑸自肱骨内髁远端向近端穿入克氏针时注意保护尺神经,穿入时以刚刚穿透对侧骨皮质为宜,注意克氏针不要进入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⑹再次透视以确定克氏针固定位置合适后,将克氏针针尾留置皮肤外1.0~1.5cm,剪断并折弯约90°,消毒针孔2~3遍后予酒精纱布缠绕包扎;⑺克氏针固定完成后将患肢肘关节进行被动屈活动,固定确切后选用石膏托将肘关节屈曲90°~100°固定患肢。
切开复位平滑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手术指征: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⑵开放性骨折;⑶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
手术方法:⑴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基础麻醉或全身麻醉成功后,患儿取平卧位。驱血后上臂上气囊止血带,皮肤常规消毒,铺巾;⑵采用肘关节外侧弧形小切口,锐性分离,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自肱桡肌与肱三头肌的肌肉间隙分离,充分暴露骨折端,术中注意不要过度剥离,保护骨折端血运;⑶清除骨折端机化的凝血块及嵌入的软组织,对陈旧性损伤者,应仔细清除骨折端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⑷直视下复位钳复位骨折断端,检查骨折对位平整满意后,分别自肱骨外髁经皮与肱骨干纵轴呈30°~40°夹角,选择1~2枚直径1.2~1.8 mm平滑克氏针自肱骨外髁远端向近端穿入,选择1枚直径1.0~1.5 mm平滑克氏针自肱骨内髁远端向近端穿入,合并尺神经损伤的患儿,术中可探查并修复损伤的尺神经,交叉穿入的平滑克氏针达对侧骨皮质固定即可;⑸透视确定克氏针固定确切后,松止血带,创面彻底止血,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三遍,依次缝合关闭创面,将克氏针针尾留置皮肤外1.0~1.5 cm,剪断并折弯约90°;⑹克氏针固定完成后将患肢肘关节进行被动屈活动,了解固定确切后选用石膏托将肘关节屈曲90°~100°固定患肢。
术后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以利于患肢消肿,密切观察肢端末梢血运,给予消肿、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天患肢即开始指间关节功能训练,3~5 d后行患侧肩关节被动功能训练,5~7 d后指导进行患侧肩关节主动功能训练。术后第14~15天拆除石膏外固定后,行患肢肩、肘、腕及指间关节的功能训练,以上训练均在康复医师指导和辅助下进行,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防止肌腱粘连。术后4~6周行X线检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拔除患肢固定克氏针。
本组38例获6~36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平均15 d去除石膏外固定,5周左右拔除克氏针内固定。38例患儿骨折均获愈合,术后4~10周骨折达到愈合标准,平均愈合时间7周,无肘内翻病例,尺神经损伤17例,无感染病例。根据邱耀元等[4]的评分标准:优: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10°以内,肘内翻<5°;良: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11°~20°,肘内翻6°~10°;可: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21°~30°,肘内翻11°~15°;差: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30°,肘内翻>15°。按上述评分标准评定,优21例,占55.3%;良15例,占39.5%;可2例,占5.3%。优良率为94.7%。有2例患儿针孔渗出较多,经加强换药后痊愈。
典型病例:患儿 男,6岁,摔伤致左肱骨髁上骨折,按Gartland的分类标准为伸直Ⅲ型。急诊行左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平滑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术后抬高患肢,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给予消肿及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天开始患肢指间关节功能训练,4 d后进行患侧肩关节被动功能训练,6 d后指导进行患侧肩关节主动功能训练。术后第14天拆除石膏外固定,并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行患肢肩、肘、腕及指间关节的功能练习,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术后23周患肢屈伸功能恢复良好(图1-5)。
图1 术前骨折X线
图2 术后骨折X线
图3 术后6周随访X线
图4 术后23周随访
图5 术后23周随访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学因素。对于骨折移位比较严重的伸直尺偏型骨折,愈合后肘内翻发病率较高,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6%~76.9%,平均为30%[5-6]。肱骨髁上骨折在治疗方面,除复位平滑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闭合复位后石膏托或夹板外固定;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切开复位克氏针+桡侧张力带固定。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的患儿,因多种因素影响,如患儿依从性差、患肢消肿、石膏固定不牢固等常会有骨折复位的丢失,不能及时就诊调整,从而造成骨折畸形愈合、肘内翻畸形的发生。此外,骨折固定中为了获得较大的稳定性,需要将肘关节至少屈曲110°,使后骨膜形成一个张力带以维持骨折的稳定,从而减少肘内翻的发生率[7-8],然而这种肘关节固定造成了前臂静脉的卡压,影响了患肢静脉的回流,尤其患肢软组织损伤重的患儿,复位后肢体肿胀严重、疼痛加剧,甚至造成肢端的血运障碍,对骨折的恢复造成了影响。
使用本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因平滑克氏针交叉固定较传统石膏及夹板外固定更为牢固,不易发生再次移位,因此可以将患肢固定于90°~100°,有利于肢体的静脉回流。本组病例在治疗后无1例发生骨折移位现象。
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牵引需要长时间保持体位,且要不断透视或拍片,增加了患儿X线暴露几率;患儿需要限制卧床时间较长,年幼儿童大多依从性较差,从而增加了家属的陪护时间和陪护难度。
切开复位克氏针+桡侧张力带固定,虽然最大限度避免了肘内翻的发生几率,但由于会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常会影响肘关节的伸屈功能;仅少数手法复位失败或合并动脉、神经损伤的患者才有探查处理血管损伤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指征。
本组病例大多采用1.0~1.8 mm平滑克氏针复位固定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治疗时我们强调骨折要早期复位,最好在受伤后6~8 h进行,因此时组织肿胀较轻,骨折端更易达到解剖复位。况且,骨折复位后避免了移位的骨折端及骨块对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卡压,从而造成严重的骨折并发症,而且有利于患肢的消肿。所以对条件允许的患儿建议行急诊治疗以达到早期复位的目的;其次,骨折复位尽量轻柔,避免暴力进行,骨折断端力求达到解剖复位,以减少后期肘内翻的发生几率,所以,复位后一定要行C型臂X线机透视骨折断端,证实骨折复位满意后再进行平滑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综上,平滑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创伤较小、骨折愈合较快、有效降低肘内翻并发率、肢体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