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燕,马海波
(1.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农牧和科技局,内蒙古 乌拉特中旗 015300;2.中化现代农业(内蒙古)有限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通过项目扶持、政府补贴、引进企业和村民自筹的方式建设温室大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低产到高效,全旗设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乌拉特中旗从2008年起开始发展设施农业,起步较晚,建设规模较小。但从2010年底起,政府通过加大奖补力度、整合项目、协调信贷、吸引社会资金等方式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面积逐年增加,遍及全旗6个苏木乡镇。截止目前全旗设施农业面积达4205.78亩,共计2215栋。其中温室2542.3亩、912栋,大棚1663.48亩、1303栋。
由于受设备、气候和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乌拉特中旗最初种植蔬菜种类比较单一,仅有番茄、黄瓜和一部分叶菜。但随着政府的主导和农业部门的宣传引进与试验示范,种植户的认识程度大幅提高,温室大棚的种植种类逐渐丰富起来。目前,乌拉特中旗建成了一批以西红柿、黄瓜、芦笋、薄皮甜瓜及蔬菜等为主的示范园区,打造了一批以草莓、桃、葡萄和普通甜瓜为主的采摘园区,促进了设施农业种类的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新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广泛应用。近两年,乌拉特中旗引进了水蓄热内外双保温装配式日光温室,该温室无墙体、水蓄热、内保温、智能起放保温被、智能放风的优势大幅提高了日光温室的生产性能;引进了物联网监控设备、臭氧水自动喷雾杀菌管道系统设备、“12396科技信息服务”远程诊断系统等,还推广了“桃套菜”“桃套草莓”种植模式及嫁接栽培、测土施肥、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2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不仅提高了设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而且有效确保了种植户的增产和增收。
日光温室以早春茬、秋冬茬两茬为主,两茬平均亩收入在3.5万元左右,最高收入达10万多元;塑料大棚以种植春提早茬薄皮甜瓜、甜玉米、沙葱为主,平均亩收入1万元左右,最高收入近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日光温室利用率达90%,塑料大棚利用率达到100%。可观的经济收益极大地增加了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建造日光温室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新建一栋使用面积1亩的土钢日光温室需要资金10万元以上,新建1栋使用面积1亩的砖混结构日光温室需要资金15万元以上。如果当地政府有政策时可补贴2万元,剩余部分由农民自筹,即便如此,对于一般农户而言都难以承担。因此,收入水平不高、资金投入能力不足是制约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部分乡镇如德岭山镇、乌加河镇农民人均耕地17.7亩,种植收入水平较高,农户已习惯于大田机械化种植,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作业时间相对较长、劳动强度较大的日光温室种植积极性不高,在山前灌区推广发展设施农业有一定困难。其他乡镇大多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生产观念老化,同时担心日光温室成本高、风险大,对温室大棚建设热情度低下。
中旗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园区等点多面广,技术指导服务任务繁重,但目前农技服务人员老化、人才断档现象严重,真正懂技术的老专家逐渐退居二线,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现有年轻农技人员理论与实践无法紧密结合,对农民的技术指导能力有限。另外,在农村农民技术带头人、科技示范户较少,现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设施农业发展需求。
目前,多数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户规模化、组织化、科技化水平较低,缺乏产业链,市场竞争力弱,缺乏统一规划,无法抵御市场风险,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同时大部分经营者没有品牌意识,各种设施果菜品牌、“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不高,市场品牌效应不强。
一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在建立设施农业以奖代补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设施农业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筹措和整合相关涉农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努力形成发展设施农业的合力[1]。同时,积极协调银信部门想方设法解决贷款资金,特别是对于建设规模大的农户,酌情放低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2]。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鼓励企业集中发展设施农业,在土地流转、三通一平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企业带动,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一是要进一步选优配强设施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将选派到中旗服务的“三区”人才、依托项目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设施农业技术力量中,尽快培养一批能进棚实践指导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要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实行技术跟踪服务,努力做到服务到户、技术指导到棚。二是要加强现有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各类专业知识提升班,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设施农业是一项资金、技术、劳力密集型产业,而农民又是设施农业的主体,必须抓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在抓好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要采取“进大棚、面对面、现场学”的方式,让农民参与动手练的实践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少走弯路,最大程度增加农民经济效益[3]。四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各苏木镇场、各部门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走出去开拓眼界、开阔思维,学习外地先进的栽培技术、运行模式、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中旗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同时聘请外地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指导,增强技术支持,同时引进适宜本地区的先进种植技术和新品种,只有不断地走出去、引进来,示范带动更多种植户使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才能不断加快中旗设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设施农业蓬勃发展。五是集中力量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规模化的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发挥其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扩大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品牌意识,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子,立足现实,谋划长远,既要考虑到本地市场的消费需求,也要兼顾外地市场的潜在需求,依托市场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不断引进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高标准、严要求,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和商标,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和拳头产品,主动融入“天赋河套”品牌战略。探索完善出“种植+加工+储藏+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水平。
一是积极培育和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合作社,以大户、农民经纪人为龙头,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培育农村设施农业经纪人和营销流通队伍,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4]。二是按照“完善设施、提高功能”的原则,重点抓好本地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打造良好的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保证农产品流通畅销。三是进一步做好本地企业培育工作,建立“公司+合作社+专家+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使设施农业建设、生产、流通融为一体,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采摘、观光、农家乐等项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充分依托本地区位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坚持“农超对接走出去、招商引资请进来”的工作思路[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2~3家蔬菜、瓜果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开拓区外市场能力,逐步开拓外向型设施农业市场,全面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和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