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胜利后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践探索

2021-04-04 20:22张玉磊段潘濛
现代农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苏北攻坚农村

张玉磊,段潘濛

(淮阴师范学院法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时代意义

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国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1]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仍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仍然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而其重要途径就是持续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在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被摆在首要位置,充分说明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具体来讲,产业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如下作用:

1.1 有利于遏制返贫现象发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虽然我国在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的情势下,已经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但部分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还不够扎实,部分地区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因此,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业发展是一项通过“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提高低收入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方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产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的自身特色,发展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产业模式,从而形成高效的、不可复制的、持久性的地区特色产业,不仅能够打破相对落后地区原有的生产模式,强化技术、市场和资源的地位,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提高贫困人口抵御灾害、对抗“自然风险”“道德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2],从根本上改善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还能够调动相对落后地区人口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参与感,从根本上遏制相对落后地区返贫现象的发生。以苏北地区的淮安市为例,截至2019年底,该市已经累计实施农业产业发展富民项目50多个,带动100个以上村集体改善收益情况,直接带动了1500户以上低收入户通过务工、收益分配以及土地流转等方式增加收入。

1.2 有利于化解农村人口流失难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与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才缺失,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为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难题,根本途径就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被赋予基础性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有乡村产业的发展,才能持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进而农村才能够真正留住劳动力,更好适应脱贫攻坚胜利后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激活农村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

因此,促进产业发展体现了城乡一体化战略,也是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表现。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农村劳动力潜力,促进农村人才发展,也能够打造农村特色产业,吸引农村已流失的劳动力,增加农村生产活力,有效维护脱贫攻坚战成果,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 苏北地区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继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后,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红利,并在此背景下快速发展。作为革命老区的苏北地区,同样也不例外。苏北地区主要涉及江苏省北部的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5市,在江苏省属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发展对该地区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近年来,苏北地区坚持产业发展优先,不断推进产业创新,精准构建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积累了很多成功的产业发展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2.1 多方开拓融资渠道,解决资金不足难题

任何产业发展项目都需要具备足够的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产业发展的内部资源包括项目开发者们自身的能力、经验、专长等;外部资源包括项目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社会关系等。在产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资源中,资金不足是所有产业项目在发展初期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来讲,为解决产业发展项目之初资金不足的问题,应做到拓宽融资渠道,集中优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成效。苏北地区在解决产业发展面临资金不足难题的主要做法是:第一,逐步增加涉农产业发展项目的财政补贴,并对财政补贴的产业发展项目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管理,资金集中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合理引导其他优秀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开发项目。第三,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互助资金来参与产业发展工作。

2.2 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提高项目运营信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鼓励乡村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2016年9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农计发〔2016〕94号)明确指出:“对于低收入地区,加大其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业科学技术运用、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经营发展等项目上的资金安排力度。”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将继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等,以此守住脱贫攻坚成果。这些政策是产业项目发展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能够有效激发产业发展项目的活力。因此,产业发展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这些政策红利,这样可以更容易取得成功。

苏北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政策红利促进产业发展。例如,淮安市涟水县涟城街道张罗村、成集镇条河村因地制宜,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统筹结合政府补助的项目资金,在涟城街道季庵村、成集镇条河村等适宜产业发展的区域内“抱团”实施食用菌项目。食用菌“飞地”的项目的成功,每年可为相关村镇增收约10万元,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为该地区取得脱贫攻坚工作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3 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与农民沟通

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是调动亿万低收入人口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低收入农村能否有效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决定脱贫攻坚成果能否得到巩固。因此,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苏北地区在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强与当地农民的沟通来选择产业项目,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例如,徐州市邳州市把培育银杏、大蒜及设施园艺作为主导产业,睢宁县的沙集镇、高作镇、凌城镇、邱集镇等地区重点发展电商,官山镇重点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苏北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开展产业项目“扶智扶技”行动。通过向农村地区群众普及产业发展政策,培训有地区特色的产业发展技术,逐步提高农村人口的自我生产与自主发展的能力,为更深入地推进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撑。

2.4 重点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科技兴农水平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而农村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及科技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定性作用,强调要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这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而攻克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也被提上日程。苏北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重点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强调农村产业发展要依靠科技推动,特别是针对农业科技发展进行规划、设计,不断提升科技兴农水平,让科技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这对该地区通过产业发展完成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苏北地区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各地的农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通过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经济状况的改善,但各地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从而降低了产业发展的带动效益,不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苏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3.1 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

与全国很多地方一样,苏北地区在产业发展的项目选择上,存在很强的同质性问题,即很多村镇在选择产业发展项目时并未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主观随意性较大,没有根据地域特色进行选择,存在盲目跟风的“羊群效应”,而相关村镇又没有对各自的产业项目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出现部分乡镇的产业项目没有经过正式考察和科学论证就上马的情况,导致产能过剩、缺乏市场竞争力、运作失败,甚至出现相互间恶性竞争的现象,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也是参差不齐。

3.2 农民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共识,只有在扶贫工作中坚持“志智双扶”,注重物质与精神帮扶并举,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有机统一,才能使贫困群众真正脱贫。在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样如此,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在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产业发展才能取得成功。然而,在对苏北地区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社会调查中,农村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成为产业失败的首要因素。在当前苏北地区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民的自主发展意识还比较薄弱,参与产业发展的动机比较功利,脱贫工作还存在依赖政府直接发放补助的方式来推动。

4 脱贫攻坚胜利后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根本之举,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切实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巩固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针对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脱贫攻坚胜利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 精准选择产业项目,搭建产业发展对接平台

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精准选择产业项目,搭建产业发展对接平台,加强产业项目的收益可持续性,减少低收入人口获取收益的风险性。

4.1.1 立足自身优势,精准选择产业项目。为精准选择产业项目,各地要立足于当地特有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劣势,如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技术条件差等,重点培养见效快、投资低的产业项目。为此,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出有明确发展方向、体现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并在产业规划的引领下选择产业项目。例如,针对苏北地区乡镇分布较为密集的特点,可以加大县乡统筹力度,推进“数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

4.1.2 明确市场主体,搭建产业发展对接平台。明确市场主体,创建产业市场主体的选择机制。例如,制定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发展的准入政策,打造一批管理经验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市场主体,并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真正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逐步完善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发展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与产业项目名录,有效搭建产业发展对接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

4.2 推进农产品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市场价值

推进产品产业链延伸,打造全新的产业链发展格局,提升产品的市场价值,提高低收入人口获得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比例。

4.2.2 充分运用线上平台,拓宽产品销路。提高产业效益的最佳路径就是产品必须有良好的销售渠道,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产品销售进入电商时代,“电子商务+企业+基地+贫困户”成为助推农产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最有效模式。例如,盐城市建湖县廖正军创办的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珍禽养殖基地、农产品生鲜加工车间、农资超市、电商创业培训基地立体发展模式,构建了线上购物、线下体验的“互联网+”全新服务体系。廖正军创办的“乡旮旯网”已经成为全国专业的农商平台,其成立的“乡旮旯网”农村电商体验中心,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农村资源,拓展了农村信息服务业务和领域。

4.2.3 追求产销一体化,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打通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各环节,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此外,各地应鼓励本地企业到农村建厂,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采用农产品精细包装、深加工等方式,提升农产品的商品价值。

4.3 加强农民思想引导,促进农民本地就业

4.3.1 加强农民思想教育,逐步改善思维习惯。“治贫先治愚”,农村低收入人口要想过上好日子,首先是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这就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提高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以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和文化需求。首先,要发挥教育的基石作用,改善当地的教育资源配置。“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要通过做好义务教育、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来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特别是鼓励农村学生考取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一门职业技能。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特别是具备劳动能力但没有正常工作的群体,要积极开展就业帮扶行动,改变农村低收入群体“精神贫困”的现象,激发群众的实干精神、吃苦精神,促进农民本地就业,主动寻求途径改变贫穷现状。

4.3.2 坚持“扶智”优先,解决低收入人口就业问题。“扶贫先扶智”,党和政府致力于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但并不意味着党和国家的无节制的物质资助,更不意味着大包大揽。鼓励、支持、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发展地方产业,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加强对农村低收入群众的就业宣传和政策宣传,开展干部帮扶、实例学习、产业介绍等活动,积极营造农村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使当地群众能够利用本地企业资源参与产业发展项目,努力加入产业发展链条,从而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众的就业与贫困问题。

猜你喜欢
苏北攻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抗战时期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