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本
(辽源市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 辽源 136300)
水稻是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水稻先进栽培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稻单产水平也不断提高,水稻每公顷单产水平在7500~9000 kg。水稻播种面积的不断增加,水稻病虫害也不断增多,水稻病虫害种类增加,危害面积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严重阻碍了北方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北方水稻生产过程中,必须重视防治病虫害,促进水稻正常生育,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北方水田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曲病等四大病害;水田虫害有稻潜叶蝇、稻负尼虫、稻水象甲、稻二化螟等四大虫害[1]。
1.1.1 为害症状、发生规律:水稻潜叶蝇是北方水田发生最早的虫害,水稻插秧后缓苗期前后出现为害症状。主要是幼虫钻蛀叶片,取食叶肉。一般在5月末至6月上旬发生,幼虫取食水稻叶肉,被害的稻叶呈现出不规则的白色条纹。幼虫贴近水面的叶片为害为主,严重时上部叶片和心叶也发生,水田灌水深的地方发生越严重,大面积发生时全田稻苗白色枯死。
1.1.2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技术:清除田边、池埂、沟边、河边杂草,减少虫源;培育水稻壮秧,增强抗虫能力,田间采取排水晒田、浅水灌溉等方式,降低灌溉水位,减轻虫害为害。化学防治技术:一是苗期喷药。插秧前3~5 d苗床上喷施农药,带药插秧。施用40%氧化乐果乳油对水1000倍液喷施在苗床,防治水田潜叶蝇。二是水稻插秧后,北方稻作区6月上旬稻潜叶蝇侵入叶片前喷施药剂进行防治,施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施。也可以施用甲拌磷、溴氰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
负尼虫又称为背粪虫、金盖虫、巴巴虫等,北方稻作区均发生危害。
1.2.1 为害症状:负尼虫成虫、幼虫均为害水稻叶片,北方水稻生产田主要出现在水稻分蘖期,6月中、下旬发生为害。主要取食叶肉,残留表皮,以取食叶片为生,被害的叶片成不规则的白点。
1.2.2 防控方法。农业防治技术:清除田边、池埂、水沟等杂草,以防治成虫。同时田间水稻负尼虫幼虫1~2龄期,早晨有露水时用扫帚扫2~3次,把幼虫轻轻扫落到水中。早晨扫虫时均匀扫平,不能漏扫,更不能伤叶。化学药剂防治:负泥虫幼虫有小米粒大小时,施用2.5%敌杀死或20%速灭杀丁3000倍液,每公顷喷450 kg。或者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1000陪夜、敌敌畏1000陪夜均可以防治稻负尼虫。
稻水象甲是北方水稻生产区近几年新迁入的一种水稻害虫,发生面积广,为害非常严重。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均为害水稻,发生严重时稻苗死亡[2]。
1.3.1 发生规律、为害症状:稻水象甲成虫外形象大米甲虫一样,外壳坚硬灰色、紧挨头的背部有三角形的黑斑。成虫在山坡或田边池梗的土表内越冬,苗田或水稻刚移栽后一般早晨9点前和下午4点后的冷凉的气候下成虫就开始为害叶片。被害的叶片顺叶脉边缘很整齐的条状变白。6月上中旬产卵,六月中下旬孵化成线形,幼虫头部红色,白色幼虫潜入到地下为害水稻根系,根系周围成群白色幼虫,啃食根系,水稻生长缓慢,不能正常分蘖,严重时稻苗枯死,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1.3.2 防控技术。农业防治技术:减少虫源,清除田边、沟边、池埂等杂草侵入水中。结合春耕灌水,及时捞出浮在水面上的杂草,捞出深埋杀死成虫。还可以利用光谱、甜物等诱杀大量成虫,减少虫源。化学药剂防治:北方水稻生产田,5月末主要防治成虫,成虫迁入稻田产卵前防治,主要防治靠近旱田、沟塘、荒地、草丛、林地等附近稻田。第1次喷施象甲王、象甲净、呋喃丹等药剂防治成虫。第1次施药后5~7 d再次进行喷药防治成虫,第2次施药可以防治成虫和产卵后孵化出的幼虫,防治幼虫为害水稻根系。一般插秧后发现成虫开始为害稻叶时,联合周围的农户一起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防止稻水象甲反复侵染为害,重复喷药防治,浪费人力、物力,影响防治效果。
水稻二化螟为南方虫害,通常情况下在东北不能越冬,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变暖,北方水稻生产田发生较重,为害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1.4.1 发生规律、为害症状:水稻二化螟主要为害水稻外,还可以为害玉米、谷子等作物。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7月上旬,水稻分蘖期开始产卵,卵块多产在近水面叶片正面的中上部;水稻拔节后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使距水面叶片的基部叶鞘上呈不规则型黄色。二螟的幼虫初期以取食叶片基部的叶鞘的叶肉为生,7月中下旬幼虫就蛀入茎秆,出现白穗,稻穗空粒秕粒增加,大量发生时被害率可达40%。
1.4.2 防控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秋收割稻尽量齐泥处割下来,以杀死部分幼虫和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稻二化螟为害严重的稻田,及时清理稻株,燃烧稻株,杀死稻植株中幼虫。秋季进行深翻地、毁稻茬,杀死越冬幼虫。5月上中旬翻地整地后灌深水4~5寸,淹浸3~4 d,淹死部分蛹和幼虫。白穗出现初期,大量的幼虫还在植株上部为害时,要尽早将白穗植株连根拔出,带离稻田,以减少幼虫转株为害和降低越冬虫源。结合拔除田间杂草,摘去卵块。化学药剂防治:搞好预测预报,在螟虫孵化高峰期施药。施药最适时期为幼虫钻入稻株前,一般在7月中旬施药防治。每亩施用50%二嗪磷乳油75 mL,加水50 kg喷雾;或20%三唑磷乳剂油150 mL,加水50 kg喷雾。也可以施用杀虫双、杀虫单、乐果、稻螟散等内吸型药剂进行防治。稻二化螟成虫出现时期长,产卵期也长,出现后期危害加重的现象。7月下旬幼虫基数高,必须进行第2次防治。水稻出现白穗时,虫害钻入植株,危害加重,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喷药没有防治效果。
2.1.1 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主要症状。北方水稻生产区水稻7月中下旬发生叶瘟,稻叶瘟主要发生在水稻底部叶片上,从分蘖期至拔节期发生。叶瘟分为慢性型和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为梭形病斑,病斑边缘黄色晕圈,其次是褐色,中间灰色或白色斑点,并具有坏死线,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面有灰色霉层。急性病斑为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背面病斑上有大量的分生孢子,黑褐色霉斑,标志着稻瘟病大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节瘟。发病在水稻节上,节变黑,凹陷、弯曲、倒伏。水稻茎节部微带蓝色的黑褐色斑点,以后扩展到整个节部,使整个节部和附近的茎秆变成褐色,节部最后干枯,易折断,形成白穗。8月中下旬发生穗颈瘟。主要发病在水稻出穗后,发病初期穗轴基部变褐色小点,逐步在穗基部扩大到整个穗颈上,穗颈病斑黑褐色,严重时整个穗变成白色,不结粒,造成水稻绝收,对水稻产量影响最严重。8月末至9月发生稻谷粒瘟。病斑发生在稻谷粒上,水稻颖壳上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大小与发病早晚有关,发病早,病斑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时米粒变黑,碎米率提高,出米率低。
2.1.2 稻瘟病防治方法。稻瘟病防治重点防治叶瘟和穗颈瘟,特别是防治好穗颈瘟。北方稻区种植感病品种、优质米品种,遇到低温、连雨高湿季节,必须重视防控稻瘟病。在防治稻叶瘟的基础上,重点防控穗颈瘟。在叶瘟发生初期应尽早施药控制叶瘟扩大扩散,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药剂1次进行防控。每亩用40%富士1号乳油药剂90~150 mL,对水30~60 kg,进行喷雾防治。也可以每亩施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 g,对水30~60 kg,进行喷雾防治。为了保提高防治效果,应该注意药量精准,喷水量充足,喷施均匀,稻株上下部叶片、叶片前后均匀喷施到药液。喷施药液时,选择晴天,稻株叶片上无露水时进行喷施药液,喷施药剂后3 h内下雨,必须重新喷药防治。
2.2.1 发生规律、主要症状:水稻整个生育期间均可以发生为害,主要发生在水稻分蘖期和出穗期,以水稻出穗期前后发病最多。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云彩状。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白穗。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容易脱落。
2.2.2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技术:稻田深耕深翻地,消灭稻田周围杂草,以消灭野生寄主,减少病原菌。稻田灌水时捞出漂浮病株、浮渣、杂草等,减少菌源,减少病害发生。改进栽培技术,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氮肥使用量,浅水灌溉,防止大水漫灌,适当排水晒田,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有效地防治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化学药剂防治:北方稻作区在7月下旬至8月初进行喷药防治,即水稻拔节期至水稻出穗前施药防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以前)或过迟(抽穗以后),5%井岗霉素水剂或纹霉清、粉绣宁、稻丰灵等药剂进行防治。均匀地喷雾在水稻植株整个植株上,尤其是植株中、下部一定要喷施到药剂,注意喷施农药均匀,以提高防治效果[3]。
2.3.1 发生规律、主要症状:主要发生在稻穗上,水稻灌浆期部分稻穗上出现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由黄绿色转变为黑褐色,病块大于正常稻谷的数倍,表面光滑,后期开裂,布满黑绿色粉末,看似黑粒,农户称之为乌霉。
2.3.2 发病原因:北方稻作区每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切开病粒,中心白色,外围分为三层,外层墨绿色或橄榄色,第二层橙黄色,第三层淡黄色。
2.3.3 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方法:种植当地能够安全成熟的抗病优质品种,提高品种的抗性,防治病害大发生。水田整地时,水田深耕深埋病残株,减少病原菌。田间进行浅水灌溉,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培育水稻壮秆大穗,增强抗病性。水稻收割时,发病较重的地块,进行单独收割、单独脱粒、单独运输、单独保管,单独销售,以免影响稻谷销售。化学防治技术:北方稻作区8月初,每公顷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0 mL,对水50 kg,在水稻孕穗期和始穗期喷雾;或者每公顷用50%DT可湿性粉剂1.5~1.25 kg,对水750~900 kg喷雾;或每公顷施用14%络氨酮水剂250~300倍液喷雾防治稻曲病。稻曲病发生较重的地块适宜防治2次,间隔7~10 d。
2.4.1 发生规律、主要症状:发病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退绿,初为暗绿色渍状短侵染线,很快变成暗褐色,然后在侵染周围形成淡黄白色病斑,继续扩展,沿叶缘两侧或中肋上下延伸,转为灰褐色,最后呈枯白色,发病重年份上部叶片全部枯死。病斑边缘有时呈不规则的波纹状,病健部界限明显。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常在叶缘或新病斑表面排出密黄色带黏性小露珠—“菌脓”。干燥后,成鱼籽壮小胶粒,易掉。
2.4.2 防治技术:农业防治上,加强水稻种子检疫工作,防治病菌侵入;加强田间管理,控施氮肥,防治水稻贪青徒长。药剂防治上,主要施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水稻出穗前后分别进行药剂防治,可以施用叶枯霜、叶青霜、龙克菌,叶枯灵,氯溴异氰尿酸,菌毒清等药剂,水稻出穗前、出随后分别进行喷药防治,喷施药剂一般隔5~7 d施药1次,连续喷施药剂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