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森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黑龙江 北安 164092
有研究指出对行LC治疗的患者展开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其阻滞效果显著,麻醉深度能充分符合LC需求[1]。并且其还能够减少术中以及术后麻醉与镇痛药物的使用,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2]。而本次则针对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LC麻醉深度和阻滞效果的影响展开研究。详细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本院展开LC治疗的40患者纳入研究,并以随机双盲法分成A组与B组各20例。其中A组患者年龄21-67岁,年龄均值为(42.44±3.71)岁;12例男患、8例女患。A组患者年龄20-69岁,年龄均值为(44.03±3.98)岁;13例男患、7例女患。以上患者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与功能监测仪连接,密切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桡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等。并予以A组患者喉罩全身麻醉,应用0.04mg/kg的咪达唑仑,0.06mg/kg的罗库溴铵,0.05mg/kg的舒芬太尼及2.50mg/kg的丙泊酚行麻醉诱导。然后置入喉罩并展开机械通气,术中保持35-45mmHg的二氧化碳分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及罗库溴铵维持麻醉。B组患者展开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使用超声诊断仪进行引导,并将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6-12MHz。将探头放至腹壁双侧肋缘下,并地对腹横肌3层肌肉、腹内斜肌、腹外斜肌、深部腹腔内容物进行显示[3]。并在超声引导下将2ml生理盐水注入肌层,将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分离,如果腹横肌平面被撑开则表明注射部位正确,然后在对患者展开喉罩全身麻醉。
1.3指标观察 (1)对比两组麻醉恢复情况,其包括对比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2)统计术后两组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并计算发生率;(3)使用VAS量表对患者术后6、12、24h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与对比。
2.1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 AB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分别为(9.76±1.81)min与(6.18±1.48)min,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9.21±0.79)min与(7.09±0.83)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5.71±0.63)min与(4.80±0.42)min,组间差异较大,且均呈现统计学对比价值(t=6.848,P=0.000;t=8.274,P=0.000;t=5.375,P=0.000)。
2.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A组患者术后出现呕吐与头晕各1例,恶心2例,总发生率20.00%(4/20),B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组间差异较大,且均呈现统计学对比价值(x2=4.444,P=0.035)
2.3对比两组患者VAS评分 术后6hVAS评分A组患者为(3.12±1.02)分,B组为(2.47±0.74)分;术后12hA组患者为(2.79±0.68)分,B组为(2.21±0.84)分;术后24hA组患者为(2.37±0.52)分,B组为(2.04±0.39)分;组间差异较大,且均呈现统计学对比价值(t=2.307,P=0.027;t=2.400,P=0.021;t=2.270,P=0.029)。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致使LC逐渐应用到胆囊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该种手术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损伤较少,可促进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4]。但是该种手术方式对术中麻醉要求较高,患者常会因为气腹而造成术中应急反应,并且手术麻醉程度过深或过浅,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大脑缺氧缺血症状,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延迟苏醒症状,还有可能发生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并发症,因此术中麻醉深度至关重要[5]。而维持好适当的麻醉深度,能够明显减少低温体外循环时间、手术用时和阻断主动脉时间,同时还可为麻醉师使用药物剂量提供参考,预防发生麻醉意外情况,以保证手术成功完成,同时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同时也可有效预防和减少麻醉药物剂量使用过少或过多情况,有助于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避免患者知晓术中发生情况,降低患者术后治疗舒适度[6]。
而本次研究将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到LC中,其结果显示B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且麻醉恢复情况优于A组,组间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进一步说明,通过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降低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并减少术中维持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缩减阻断主动脉阻时间和手术用时。同时高中麻醉方式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小,可显著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并且其镇痛效果较为显著,还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应用镇痛类药物的使用量,进而加快患者的康复,使其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对行LC治疗的患者展开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其麻醉效果显著,意义积极,值得被广泛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