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斌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胸外科,辽宁 沈阳 110001)
肺癌又称为原发性支气管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属于肺部最常见的肿瘤[1-2]。肺癌发病率占男性肿瘤的首位,且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也位居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 年公布的资料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全球癌症首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报道,我国2002年世界人口调查肺癌男性发病率为42.4/10万,病死率为33.21/10 万;女性发病率为19.0/10 万,病死率为13.45/10万[3-4]。肺癌包括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中的占比>80%,包含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腺鳞癌等[5]。临床上通常将手术疗法作为肺癌的常用治疗手段,但传统肺癌根治术的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术后恢复较差。随着医疗技术及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探究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开胸肺癌根治术在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参照组男21 例,女17 例;年龄 42~73 岁,平均(57.83±3.09)岁;病程1~3年,平均(2.29±0.45)年。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2~74岁,平均(56.88±3.83)岁;病程1~3年,平均(2.02±0.53)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标准》肺癌诊断标准[6];经病理检查、CT、超声检查确诊为肺癌;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随严重精神类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伴随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伴随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腔镜手术因粘连重、胸膜转移、肿瘤侵犯范围大等因素转为开胸手术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患者保持健侧卧位,同时予以气管插管麻醉,创建单肺通气通道。于后外侧第5肋间保留前锯肌做一手术切口,切口长度约为20 cm,随后使用撑开器打开切口。如有必要,可切断第6后肋。清除病灶,并实施纵膈、肺门淋巴结清扫,最后缝合切口。观察组应用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开展临床治疗。患者保持健侧卧位,同时予以气管插管麻醉,创建单肺通气通道。取腋中线第7或第8肋间,沿肋间做一长约1.5 cm切口作为胸腔镜光源切口,手指探查,如有胸膜粘连,用手指或器械分离,然后置入胸腔镜套管。经由该套管将已使用消毒液擦拭过镜头的胸腔镜置入胸腔进行探查,通过电视显示器观察肿瘤的大小、部位、粘连情况、浸润程度及有无胸腔内转移,明确病变部位并确定治疗方案。另取腋下第4或第5肋间6~9 cm(平均8.4 cm)辅助小切口,应用胸腔镜相关的手术器械在电视监视下及辅助小切口直视下进行全肺切除或联合淋巴结清除术。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第1 天胸腔引流量、住院治疗时间。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气胸、胸腔积液、肺部感染。③比较两组术后12 h 疼痛评分。疼痛程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总分10 分。若患者无明显疼痛感,则标记为0分;若患者存在轻微的疼痛感,则标记为1~3 分;若患者表现为适度的疼痛感,则标记为4~6 分;若患者存在相对严重的疼痛感,则标记为7~9分;若患者存在难以忍受的疼痛感,则标记为10 分。疼痛剧烈程度与分值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第1 天胸腔引流量、住院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第1天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第1天胸腔引流量、住院治疗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第1天胸腔引流量、住院治疗时间比较()
组别参照组(n=38)观察组(n=38)t值P值术中出血量(mL)266.67±24.38 169.39±20.38 8.457 0.001手术操作时间(min)139.78±15.45 143.44±15.92 0.475 0.103首次下床活动时间(d)4.22±0.73 2.18±0.37 9.303 0.001第1天胸腔引流量(mL)359.23±47.48 220.38±35.45 9.445 0.001住院治疗时间(d)15.42±4.29 8.03±3.23 8.495 0.00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低于参照组的3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术后12 h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12 h疼痛评分为(3.27±0.13)分,低于参照组的(5.94±0.2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780,P<0.05)。
以往临床上通常将开胸肺癌根治术作为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易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术中出血情况较严重,且术后极易出现切口感染、气胸、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患者难以获得良好预后。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一种全新的微创外科手术。随着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逐渐成熟化和规范化,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逐渐成为治疗肺癌患者的主要手段[7-8]。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能通过电视图像清楚观察胸腔内部情况,操作方便,且具有术中切口小、损伤小、无需切断肋骨等优点,对患者呼吸肌功能及胸廓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由于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急性期的反应相对较小,尤其是对身体虚弱或风险较高的患者,相较于传统根治手术恢复更快。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第1 天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参照组,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参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应用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疼痛应激反应是评估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2 h 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应激反应,减缓患者的疼痛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的应用效果明显高于开胸肺癌根治术,该术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降低患者疼痛应激反应,有利于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同时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