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晔 韩敏 唐艳娟 田子良
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病症,患者的发病较为突然,在短时间内病情会出现较大的进展,出现头痛、头晕、多功能丧失等症状,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治疗效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辅助,能够更好的对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改善,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2]。本次研究即分析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成果如下。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均分两组,各38例。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以了解研究内容,且签署同意书。其中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2:16,患者年龄在5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35±9.34)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3:15,患者年龄在5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54±9.46)岁。两组上述基线资料的对比上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护理,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体位调整,做好体征观察等。研究组患者进行全程优质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1健康教育护理 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其各方面资料进行了解和完善,主动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和住院环境介绍[3],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向其介绍急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典型症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和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1.2.2卫生护理 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对病房环境卫生的护理,在不影响患者休息和治疗的基础上勤打扫,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对病房的温度、湿度进行设定和调节[4],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
1.2.3心理护理 患者发病后通常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消极情绪,对治疗的配合性较低,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用亲切的语气态度对患者进行鼓励,结合患者的神态举止等评估其心理变化,及时进行疏导和安抚,通过播放音乐、听故事、病友交流等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5]。鼓励患者对自己的疑问和情绪等进行表述,并给予详细的讲解。
1.2.4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塞患者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需要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肢体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而在患者恢复的早期阶段,需要对其进行基础性护理,提高患者的各项基本能力[6]。首先要注意帮助患者进行口腔异物的排除,保持通畅的呼吸功能,帮助患者及时对体位进行调节,并进行按摩,保证肢体和关节的活动性。如果患者的饮食功能存在障碍,可以对其采取鼻饲喂养,监督患者按照医生建议科学用药[7]。在患者的病床安装护栏,防止其摔伤,并综合考虑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训练方案的制定。
1.3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治疗的用时及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1.4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资料使用SPSS19.0软件统计处理,卡方检验中等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t检验中计量资料以均数±平方差表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1对比两组护理后住院治疗的用时 研究组护理后患者住院治疗(8.18±1.84)d,参照组治疗(14.42±2.65)d。在治疗用时的对比上,研究组更低,对比有显著差异(t=11.923,P=0.000)。
2.2对比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研究组出现感染、褥疮、继发癫痫等不良反应患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参照组共9例,发生率为23.68%。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对比,研究组更低,对比差异显著(χ2=5.208,P=0.022)。
全程优质护理是当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模式,是在传统护理基础上进行完善的一种措施,通过从患者入院的健康教育,到对患者的心理、环境康复等方面进行干预[8],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使其更愿意主动配合,治疗有效性更高,同时对具体护理措施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动态调整,让护理工作的开展有更强的针对性[9-11]。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在住院治疗用时及不良反应的对比方面,研究组均较低,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全程优质护理能够让患者恢复速度更快,并且减少各种风险因素对其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塞后,对其进行全程优质护理,能够让患者得到更快的恢复,减少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时间和费用,同时较大程度的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出现,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