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红敏
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会引发心律失常,诱因与心肌细胞传导膜电位降低引发,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有较多的治疗方法,但是治疗后仍存在并发症,因此在治疗期间配合科学护理具有重要意义[1]。为此,本文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诊疗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循证护理的有效性和价值。
1.1患者资料 选择从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4例,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划分研究组(n=32)和参照组(n=32)。研究组研究样本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最大年龄为67岁,最小年龄为43岁,年龄均值为(62.5±5.2)岁。参照组研究样本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最大年龄为66岁,最小年龄为42岁,年龄均值为(62.7±5.4)岁。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 参照组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内容为:健康宣教,普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有关知识和诱发机制,将注意事宜告知,严格遵医嘱用药,告知保持良好心情和充分休息的必要性。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则开展循证护理,包括:(1)循证小组的建立。小组成员有医师、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构成,之后展开有关知识的培训,加深进一步认知并充分掌握护理工作的内容。(2)实施。确定循证问题:护理人员接待患者后需主动交谈,并对用药史和既往史进行了解,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评估,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也需详细记录。查询资料:结合总结出的问题查询资料,并配合有关文献和资料对论证支持进行总结,之后与患者自身状况相结合将科学护理方案进行拟定[2]。(3)护理内容。心理疏通:对患者进行引导,熟悉环境,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理变化高度关注,若患者焦虑情绪严重及时进行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宣泄,使其负性情绪消除的同时心理状态得到稳定。观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探视次数、时间合理把控,告知家属讲话尽量压低声音,防止对患者休息造成影响。(4)生活指导。充分了解患者的排便状况,若排便困难需及时上报医生。告知患者排便不得过于用力,防止加大心脏负荷致使病情发生反复,引发心律失常。(5)饮食护理。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并将科学饮食计划予以制定,发病12小时内可给予流食,患者病情有所改善后可适当摄入胆固醇和脂肪,控制钠盐用量,确保营养均衡[3]。
1.3观察指标 对两种患者护理后的各项满意度评分进行统计,包括:基础护理、护理针对性、专业护理、循证支持和总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PS22.0软件检测64例进行观察的样本信息,分析结果中利用(均数±标准差)显示计量数据,予以t检验。并将样本结果中的对比进行百分比展示,实施卡方计算,所有数据结果中,P<0.05,统计学有意义;反之,统计学无意义。
研究组患者开展循证护理,基础护理评分(23.1±0.6)分,护理针对性(23.5±0.3)分,专业护理(23.7±0.4)分,循证支持(23.8±0.2)分,总满意(93.6±2.8)分,参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基础护理评分(18.4±1.0)分,护理针对性(18.2±0.5)分,专业护理(17.4±0.5)分,循证支持(17.5±0.6)分,总满意(80.3±2.5)分,对比后发现,研究组基础护理、护理针对性、专业护理、循证支持和总满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t=22.7893,59.1786,55.6574,56.3489,20.0433。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内科疾病,由于冠状动脉长时间闭塞会致使心肌局部出现缺血性坏死。有学者研究后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内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律失常后1小时内有较高的死亡率,说明对于该类患者而言,科学有效的抢救和全面护理对患者病情的保证具有积极作用[4]。
经本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基础护理、护理针对性、专业护理、循证支持和总满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说明对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获取更高的认可。通过循证小组的建立,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措施可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进一步认知,同时可将患者对病情和治疗的疑虑消除,引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不良情绪消除的同时使患者对病情恢复信心得以提高[5]。另外,实施循证护理后可促进患者身体各系统循环和恢复,从而加快病情恢复速度。
综上所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开展循证护理可使患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