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健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 双鸭山 155811
冠心病是高发于中老年群体的一类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而无痛性心肌缺血乃普遍贯穿于其病程进展中的病理状态[1]。由于该病不常伴有明显疼痛感,以致猝死、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风险加剧,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加之老年人本身便属于特殊群体,身体机能与耐受力普遍较差,所以有必要通过加强护理提升疗效[2]。为明确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护理中的运用效果,现将护理方法效果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10月到我院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人数均等的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6.19±2.36)岁;病程0.5~7年,平均病程(3.24±1.62)年。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5.84±2.52)岁;病程1~8.5年,平均病程(3.77±1.4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均经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确诊[3]。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相对均衡,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心电监护、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措施[4];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加以优质护理:①病情监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对患者进行实时心电图监测;加强日常巡视、增加巡视频率,给予高危人群重点关注;检查心电监护仪器是否运行正常,床边常备急救物品,以便及时实施救治。②健康宣教:通过讲座、宣传册等形式讲解本病发病特点、诱因、危害、治疗及预后,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对疾病的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一定的预防意识;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并对检查操作的必要性及安全性加以说明,促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③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耐心答疑解问,着重强调负性情绪对疾病治疗的不利影响[5];针对不良情绪根源,及时提供心理疏导;使患者可以掌握自身情绪,保持乐观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介绍以往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抗病信心,提高临床依从性。④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日常饮食遵循低盐低脂原则,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易消化食物;忌烟酒,禁食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以利于胃肠蠕动,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可通过腹部按摩促进排便,以免患者因用力排便而致心脏病发作。⑤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每日适当运动,运动量、运动时间及运动方法视其身体状况而定,运动时以感觉良好为度,切勿过度劳累,以免增加心脏负荷、诱发不良事件[6];一旦出现疑似心肌缺血前期症状(心悸、气促等),应立即停止运动改为休息,若症状仍未缓解则应及时就医,谨防病情恶化。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主要包括发作次数、时间、ST段压低减少次数、ST段下移减少量等指标[7]。
2.1对两组患者心肌改善情况进行对比 观察组经护理后的心肌缺血发作次数(4.62±1.21)次、发作时间(14.37±5.09)h、ST段压低减少次数(151.36±23.28)次、ST段下移减少量(0.07±0.03)mV;
对照组经护理后的心肌缺血发作次数(8.15±2.04)次、发作时间(21.43±5.72)h、ST段压低减少次数(81.77±24.61)次、ST段下移减少量(0.04±0.03)mV;
观察组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时间、ST段压低减少量、下移减少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85.65±2.76)分;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53.73±4.52)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无痛性心肌缺血广泛存在于各类型冠心病中,极易因心脏损伤而危及生命。可见,早发现、早诊疗无疑为临床控制病情的关键举措;当然,疾病治疗中科学、高效的护理配合也实属必要。常规护理因缺乏针对性而护理效果不理想,优质护理是要以人为本,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以患者需要而服务,针对老年患者发病特点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进而发挥最佳护理效果。
本研究对观察组40例患者联施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相较于单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次数、时间、ST段压低减少次数、ST段下移减少量明显更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更高,观察组临床护理效果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能通过控制病情降低死亡风险,值得临床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