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军 柳成益 唐力为 刘 余 杨 梅 肖 恩 杨建春*
(1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四川攀枝花 617001;2四川省烟草公司攀枝花市公司,四川攀枝花 617000)
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属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猴头菇科,猴头菇属[1]。猴头菇因其形状酷似猴头而得名,又名猴头菌,猴菇,猴菇菌,猴蘑、刺猬菌等,是一种名贵的珍稀食药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2],如抗炎[3]、抗溃疡[4]、增强免疫力、抗肿瘤[5]、降血糖、降血脂[6]、抗氧化[7]和抗衰老[8]等。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增强,猴头菇需求日益增长,价格也随之上涨,市场潜力巨大。
密集烤房是烟叶生产的重要设施,由于烟叶烘烤时间集中,致使烤房较长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这是各烟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资源闲置利用率低的共同现象[9]。目前,一些烤烟区开展利用烤房栽培食用菌的探索,如姬菇[10]、双孢蘑菇[11]、草菇[12]、姬松茸[13-14]、香菇[15],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随着猴头菇深加工产品陆续推出,猴头菇产业快速发展,其栽培模式也不断创新。主要栽培模式有林下栽培猴头菇[16]、塑料大棚栽培猴头菇[17]和工厂化栽培猴头菇[18],利用密集烤房栽培猴头菇未见报道。四川省烟草公司攀枝花市公司于2018 年设立科技专项经费开展利用密集烤房栽培猴头菇探索,经三年试验获得成功。现将利用闲置期密集烤房栽培猴头菇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四川省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部“攀西大裂谷”川滇交界处,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亚湿润立体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海拔最低937 m,最高4 195 m,年平均气温19.4~22.1 ℃,全年日照时数2 300~2 700 h,年总降水量760~1 200 mm,全年无霜期长达300 d 以上。攀枝花市是全国优质烤烟产区之一,烤烟主要种植在二半山区(海拔1 800~2 000 m)。烤烟非烘烤期为当年10 月至次年的6月,这时期区域内气温为10~22 ℃,全年最低温出现在1 月,持续时间短,温度回升比较快,加之密集烤房具有控温控湿设施,因此在攀枝花市利用密集烤房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一般在当年10 月至次年6 月为攀枝花市二半山区密集烤房的闲置期,此时烤房室温在20 ℃左右,因此密集烤房栽培猴头菇可安排在冬、春两季。一般每年在7-8 月备料。冬季出菇:8—9 月制袋,9—11 月发菌,11 月—次年2 月出菇。春季出菇:10—11 月制袋,11 月至次年1 月发菌,1—4 月出菇。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优质、高产、商品性良好、抗逆性强、适合袋料栽培的优良猴头菇品种。菌种应无污染、菌丝活力强、无老化。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经过三年的试验,筛选出适合密集烤房栽培的猴头菇品种HD、长刺猴头等。
猴头菇母种培养基:1/2PDA 综合培养基+1/2MMN培养基,pH 4.5~5。原种培养基:小麦97%,石膏2%,蔗糖1%。
猴头菇属于木腐真菌,栽培料以木屑、玉米芯、棉籽壳作为主料,以麸皮、米糠、玉米粉、石灰、石膏粉等为辅料。栽培料须干燥、无霉变、无虫、无杂物,颗粒大小为0.2~0.5 cm,一般提前一个月备料。攀枝花市种植大量的芒果、板栗、蚕桑,可用废弃果枝屑和烟秆屑作为主要栽培料,常见配方如下:
(1)板栗木屑67%,棉籽壳15%,麸皮15%,石膏2%,石灰1%,pH 6.5~7.0;(2)桑枝木屑40%,板栗木屑40%,麸皮16%,石膏1%,玉米粉2%,石灰1%,pH 6.5~7.0;(3)芒果木屑59%,棉籽壳20%,麸皮15%,玉米粉3%,石膏2%,石灰1%,pH 6.5~7.0;(4)烟秆屑42%,玉米芯20%,棉籽壳15%,麸皮15%,玉米粉5%,石膏2%,石灰1%,pH 6.5~7.0。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所需原料,先将主料混合预湿,堆1 d,使其充分吸水。再将辅料加入,与主料混合均匀,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pH 调至6.5~7.0。
栽培袋选择18 cm×35 cm×0.005 mm 规格的聚乙烯耐高温折角袋,使用机器或人工装袋均可,装料高度19~20 cm,松紧适度,再窝口插棒(使用塑料阶梯插棒,规格2 cm×16 cm)。
灭菌方式有常压和高压两种。高压灭菌:冷气排放后,温度121 ℃,0.14 MPa维持2.5 h;常压灭菌:料袋中心温度100 ℃维持12 h以上。
灭菌结束后,温度降至50~60 ℃时开锅出袋。袋温降至28 ℃后接种。接种前需对接种环境进行消毒灭菌。消毒方法:高锰酸钾和甲醛混合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1 g 高锰酸钾和10 mL 甲醛,熏蒸消毒2~4 h。采用枝条菌种,发菌点多,生长速度快,缩短发菌时间。接种时一人拔接种棒,一人放枝条种,一人用无菌海绵塞封住接种口。
接种后料袋移入培养室上架或“井”字形摆放3~5 层发菌。发菌培养期间要控制温度在20~25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每天通风换气2~3 次,每次20~30 min。接种后每隔2~3 d 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有污染袋及时剔除。每隔10 d翻堆一次,防止出现高温“烧菌”现象,共翻堆3 次。通常培养30~40 d 菌丝长满袋,再后熟培养7~10 d,菌丝生理成熟。
在烤烟结束后,将烤房清扫干净,并进行简单的改造。一是在未水泥硬化的地面上铺3~5 cm 厚的细沙,细沙中混10%的生石灰,再在细沙上铺一层草垫,草垫之上可再铺一层废弃的遮阳网,这样保湿作用更佳。二是在烤房最上层烟架上方安装两根内径为25 mm 的喷雾水管,每隔2 m 安装一个雾化喷头(加装一个增压器,雾化效果更好)。三是将烘烤散叶用的竹片分风板平铺在烤房内烤烟架最顶层。四是准备一个“人”字梯,方便菌袋上架和采菇。
烘烤烟叶后烤房经过高温烘烤,烤房内基本没有害虫,有害微生物数量也较少,因此栽培猴头菇前基本上无需消毒灭菌,如需消毒处理可参照接种室消毒方法。
攀枝花市密集烤房(8 m×2.7 m×3.5 m)前后都有通风口,有便于观察烤烟烘烤情况的玻璃窗户;烤房内有三层烤烟架,烤房中间和左右墙壁都有烤烟支架横梁,每层支架间隔0.75 m,最高层支架高约2.5 m。将培养好的菌袋垂直倒置吊在竹片分风板上(图1),每个菌袋前后左右保持30 cm间距,每一串最后一个菌袋离地面20~30 cm,并固定在地面上。在挂袋前,菌袋的顶部一边用小刀开长1 cm的口,在下部的对侧开一个同样大小的口作为出菇口。
图1 猴头菇烤房出菇
吊袋2 d 后开始喷水,使开口处菌丝恢复。出菇期间要注意调控烤房内温度、湿度、空气,保持烤房内空气相对湿度80%~90%,温度15~22 ℃;打开烤房的前后顶部排风扇隔板,通风换气,每天早中晚打开烤房门通风0.5 h;猴头菇原基分化需要散射光刺激,烤房前后的玻璃窗户基本可满足光照要求,如光照不足,可在烤房内安装LED 补光。一般从出现菇蕾到采收需要15 d左右。
为了保证猴头菇的产量和品质,要做到适时采收。猴头菇子实体采收标准:子实体洁白、肉质坚实、菇形饱满,球状或猴头状,表面出现菌刺,菌刺长度0.5~1 cm,孢子尚未弹射时采收最合适。采时一手抓住菌袋,一手拿住子实体轻轻旋转摘下菇体。猴头菇一般可采收3~4潮,前2潮的产量最高且品质最好,一般占总产量的70%~80%。每次采收前4 h停止喷水,采收后减少喷水次数,使菌丝恢复生长,待第二次原基出现时按照第一次的出菇管理,一般采菇后15 d左右会出第2潮原基。每次采收后要清理基部残留物,以免残留菇体腐烂造成感染。
采收后猴头菇可直接鲜销,也可制成干品。干制可太阳晒干或者干燥箱和烤房烘干,烘干时起始温度为35~38 ℃,起始温度不宜过高,烘烤过程中要通风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