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杏格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培养的路径策略上已建构完成,但可操作性欠缺。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本,厘清概念,科学合理地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切实让学生走进经典,感受文化传承,准确定位语文素养的各项元素,探究培养语文学科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途径,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文化传承与理解;实践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接受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下面是笔者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几点思考。
一、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可操作性欠缺
通過研究笔者发现,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策略上,理论建构已基本完成,但具体可供操作的东西还是捉襟见肘,显现出不足与缺乏。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过一些见解,但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以文本文化为载体,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基础之上,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不明确;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实施路径不明确;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主旨不明确。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主要以课本中的古诗文为载体,科学合理地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切实地让学生走进经典,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感受文化传承,借助历史文化和古代名人故事,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对接点,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得学生能够站在时代、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课题研究,将以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个研究工作,重视学生认识结构的状态、外部环境对学生认知形成的影响,通过控制相关因素,帮助学生建立高效科学的认知理念,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涵养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和责任担当。同时,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找到落实发展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突破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切实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要求,一是将知识系统化,逐步积累,夯实基础;二是集中突破,可分专题训练、专项检测,借以形成能力;三是从基础到能力、知识到方法,融会贯通,分门别类,因人而异,探寻适合不同个体对古诗文的探究性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针对性不强
本课题研究旨在深入学习,厘清概念,以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准确定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各项元素,探究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途径。以课本为主,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名著,丰富教学内容;关注生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通过本课题研究,紧紧围绕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文化传承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教师大多关注学生的分数,这样就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偏离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方向,学生只是停留在字词句的表面理解和机械记忆的层面,无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立足文本,更要注重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背景进行深刻的认读和理解,从而真正解读文本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主动汲取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语文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强化、凸显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语文教学要结合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涵养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和责任担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旨在形成具有可借鉴意义的教学策略。结合文本,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文化认知,将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把“文化传承与理解”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定位不够准确
叶嘉莹说:“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的确,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有许多深刻的内容需要我们后人不断地汲取与学习。如传统儒学中的“仁”“礼”的思想,传统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墨家思想中的“节俭”“尚贤”,法家思想中的“法治”等等,都值得今人不断地进行探索,这些文化传统历久弥新,在今天更见其深刻的价值,对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目标作了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具体说明。新高考基于这一精神,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最佳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被重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强化文化传承与理解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始终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联,凸显现代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的高度统一;还应站在更广阔的角度关注文化演进与发展的脉络,了解主要文化的内在结构及思维特征,具备追求人类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思想,追求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感的自然融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整合文化共性,尊重文化差异,把握文化的鲜明个性,从而将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融为一体,汲取其精华,并创造性地转换为自我文化成长的重要资源。在风云变幻的当今时代,文化在民族发展和国家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繁荣发展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深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养,它包括文化修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等,而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以及情感价值的综合体现,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还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社会责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给学生以文化滋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索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二是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一个民族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自身优秀文化的积极引领和强力支撑。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实施策略研究”的结题成果]
[作者通联:河北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