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入手设计主问题

2021-04-02 10:14黄秋香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本素养

黄秋香

“从言入手设计主问题”是指从品词、析句的角度去设计主问题;或者说,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设计引发思考、讨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重要句子加以理解、品味、探究,从而解决问题。这样就促进了“言”与“文”的有机融合,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进行的教学实践谈谈心得。从言入手设计主问题,可以让文言文课堂更精彩。

一、互动激发,愉悦共享

实践证明,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堂教学,是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才是精彩课堂的保证。从言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降低教学难度,可以让看似古板、生硬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活力。

有情趣的课堂自然就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如教《诫子书》时,我由“君子”这个关键词切入,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论语》中找到“君子”的意思,学生踊跃地举手,连平时很内向的一位同学也举了手。学生的学习热情之火一下子被点燃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设计主问题: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学生踊跃回答(生1:“要有德,有才。”生2:“德才兼备。”生3:“德需养也,才需学也。”),课堂十分热闹。然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加以翻译,强调重要字词,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读懂文本。最后又抛出一个问题:成为“君子”之后,还必须做什么?(生1:“为社会做贡献。”生2:“为国家做贡献。”)师生互动激发,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又马上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地、痛苦地记忆字、词或句子的意思,而是在问题的牵引下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文本中去,并主动参与探究文意。这样互动激发的课堂,学生又怎么会厌烦呢?学生一边快乐地学习,一边享受着与同学一起探究的过程,关键是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学生如鱼得水,怎能不欢呼雀跃呢?

二、突破重点,高效生成

主问题通常都是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的,这样更容易引领学生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思考、讨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构建出高效课堂。

我在教《狼》这篇课文时就思考用人物关系来设计主问题:“屠户与狼是如何交锋的?”后来还是改变了思路,让学生说说与狼有关的成语,从成语中了解狼的本性是什么? 接着围绕“狼性”来设计主问题——文中体现“狼性”的句子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在文中寻找相关句子;接着让学生讨论哪些字、词更能体现狼的本性。学生在探讨中主动翻译了关键句子,教师强调重要字词,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读懂文本。然后探究课文,理解狼的本性。前两部分的铺垫,使第三部分理解主旨变得水到渠成。当提问到“主要写的是屠户呢,还是狼”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发言,他们从标题、描写的重点、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找到了充足的证据。

从狼的成语入手设计主问题,对狼性的分析就成为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的主要手段。这样既突破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这种少教多學,效率既高、效果又好的文言文课堂,让学生寻找到走进文言文殿堂的最佳途径,怎能不让人为之叫好呢?

三、自主建构,开拓思维

主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快速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并能主动参与探究问题,与文本对话,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如执教《曹刿论战》时,就从“请”字入手,自主建构主问题:“曹刿请见”的“请”字看出曹刿的什么?(生1:“刿很勇敢。”生2:“曹刿有责任感。”生3:“曹刿有气魄。”)

主问题抛出之后,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讨论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我走到学生身边,了解到一个学生认为曹刿很勇敢,分析原因说得头头是道。“齐师伐我”之时,曹刿请见,齐国是大国,而鲁国是弱小国,鲁庄公此时应该是焦头烂额,可能一怒之下会杀了曹刿。另一个学生则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角度,分析出曹刿有担当。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远远超出我的预想。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有深度,这让我兴奋。一个小组因意见不统一,辩论非常激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有的认为乡人们说的这句话是对曹刿的关心,有的认为乡人们说的这句话是对曹刿的嘲笑、讥讽。学生在辩论中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更加透彻、深入。最后让学生说说鲁国为何能以弱胜强,学生不仅能从政治上、军事上概括原因,还能从人物上分析原因:因为鲁国有曹刿这样勇敢、有责任、敢担当、有胆识的士人,同时还有一个开明的国君。在主问题的带领下,学生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并由此引发出思考、讨论、探究,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对文本的解读更多元。

从言入手设计主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辩论中碰撞出思维火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在开拓思维中提升自我,锤炼自我。这种“自主建构、开拓思维”的课堂,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呢?

四、增长能力,提升素养

文言文积淀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又都是文质兼美的瑰宝,但现实是精髓、瑰宝却很难传承下去。中学文言文教学很尴尬。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教师唇焦口燥,学生不但不领情,而且抱怨多多。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但没有丰富文学素养,而且很想远离这些精髓。从言入手设计主问题,不仅让学生在巩固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还能够让学生探究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鉴赏和评析文本,长远来看,无疑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7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明确指出,文言文的课程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中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与鉴赏能力,能力的培养是“渔”,而非或多或少的“鱼”,这也要求教师的“教”,能够更多地考虑学生文言文学习鉴赏能力的培养。如执教《强项令》这课,我从“强”字切入,引导学生品味“硬”与“脖子”的内涵,“强”应该理解为气节或性格。接着设计主问题:“董宣的言行哪里体现‘强?”引导学生找出体现“强项令”性格硬的关键字、词、句,翻译句子,品味这些字、词、句的妙处,并由此来分析本文。学生不仅提高了品味语言的能力,同时又被董宣的大义凛然、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宁死不屈的气节所折服。显然,学生在品味、鉴赏、感悟中,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品位,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素养。这种“增长能力、提升素养”的文言文课堂,我们怎能不为之点赞呢?

如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 让文言文课堂更精彩 。教师可以“从言入手设计主问题”,由言悟文,因文品言,促进“言”与“文”有机融合,给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带来鲜活和灵动,达到“呆而不板,凝而不滞”的效果,成功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本素养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