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东 铁岭市清河区医院 (辽宁 铁岭 112003)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分析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肝脏血管瘤患者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瘤疾病,术前对50例患者分别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超声诊断检查,其中将螺旋CT增强扫描的结果作为CT组,将超声诊断检查的结果作为超声组,对比分析诊断结果。结果:根据患者手术病理诊断,CT组扫描后,患者的肝脏血管瘤诊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声组(P<0.05)。结论:在肝血管瘤患者临床中运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临床诊断扫描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肝血管瘤疾病的发病率在肝脏类疾病中的占比比较高,在临床比较常见,且女性患者的数量高于男性患者,因肝脏血管瘤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属于良性肿瘤,如果患者在患病早期接受治疗,则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1]。因肝脏血管瘤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因而患者在体检期间容易被忽略,在患者病症被确诊后,患者往往错过最佳的治疗机会,因此需要在患者患病早期对患者的病症诊断,以此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下是本院具体的分析报告。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肝脏血管瘤患者50例,对上述患者分别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超声诊断检查,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30~76岁,平均(53.12±2.14)岁,病程4~10个月,平均(6.82±1.12)个月,体重45~75kg,平均(60.32±2.43)kg。
上述患者分别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超声诊断检查。扫描检查前,首先指导患者在检查前4~6h禁止进食,指导患者保持空腹的状态,在检查前的0.5h,患者需饮用100mL水,在检查前再次饮水200mL,让患者的胃肠道保持充盈状态,检查人员指导患者实施呼吸训练,在患者掌握基本呼吸训练后,方可进行扫描检查。
对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将螺距设置为1.25mm,矩阵为512×512,重建层厚为2.5~5mm,CT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为200~300mA,将CT检查的数据参数设置好之后,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确保患者足部先进入扫描检查仪,扫描部位为膈顶至肝下角,对患者进行加强扫描,主要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等多期增强扫描。对患者需要经CT高压注射器从肘前静脉注入碘海醇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1168,规格50mL,15g),按照1.5mL/kg的体重进行计算,注射速率为3mL/s,CT的扫描范围为8~15cm,在注射后直至CT值达到预期值,对注射造影剂后30s,观察的值为动脉期值,造影剂注射60s后为门静脉期的值,然后将扫描的成像资料送至科室主任处进行阅片诊断。
对患者采用超声检查,首先,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然后采用超声检查,将超声检查的数据结果送至临床经验丰富的科室主任处,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科室主任进行诊断会诊。
上述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50例患者中,诊断患者肝血管瘤疾病分别为原发性肝癌、肝囊肿、肝内转移瘤、肝血管瘤诊断病灶95个,根据螺旋CT增强扫描、超声诊断检查的结果对比分析临床诊断检出率。并对肝血管瘤的扫描形态进行分析。
此次研究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率(%)表示临床扫描诊断检出率,行χ2检验。P<0.05表示统计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50例患者实施手术病理诊断,共发现95个肝血管瘤病灶,其中CT组诊断检查后,确诊94个,检出率为98.95%(94/95),超声诊断检查后确诊77例,检出率为81.05%(77/95),CT组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声组(χ2=15.967,P<0.05)。
通过对肝血管瘤患者运用螺旋CT扫描诊断检查后,患者的影像特征如下:在动脉期,肝血管瘤的边缘出现斑点状、结节状,并且扫描的影像学呈现比较清晰,并且影像特征的增强密度接近于血管的密度;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增强范围增大,并且肿瘤向中央扩展;而在延时期则表现为强化范围进一步增大,并且肝血管瘤的整个肿瘤均出现强化,并且比正常的肝实质密度要高。因此可根据螺旋CT扫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肝脏疾病最常见的为肿瘤疾病,其中肝癌在临床中的发病率比较高,患者的病死率占比率高,因肝癌疾病属于不可逆性疾病,因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2]。为了提高患者对肝脏疾病的预防治疗效果,临床提出早期诊断、鉴别、治疗的措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螺旋CT增强扫描、超声诊断检查技术的运用频率比较高,但不同的扫描方法所得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院针对选取的患者就上述扫描诊断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肝血管瘤疾病的CT影像有显著特征,将会随着时间变化诊断强度明显提升,各个期间段影像将会有对应性表现。但,CT增强扫描模式不会在检查开始直到结束不间断。因为患者的个体存在差异,增强型扫描在各期阶段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对此,延迟扫描至关重要。
其中,不典型性血管瘤病症在临床中有一定性比例,疾病在CT影像中表现有很明显的不同,精准的诊断较为困难。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肝血管瘤疾病开展平扫的时候一般都是低密度性的占位灶,图像将会呈现出圆形亦或是椭圆形,图像的密度相对比较均匀,病灶处边缘较为清晰,CT数值将会在30HU上下。有少数患者的病灶影像会呈现出可因病灶内囊变与纤维性的不规则形态,可以看出不规则形态的更低密度区域,还可以见到裂隙状的转变,其中病灶的边缘不够清晰。针对于脂肪肝疾病患者,其血管瘤的密度将会超出亦或是等于肝实质,病灶处可以看出不规则性的钙化以及可见点状。增强性扫描可以更为清晰地将病灶处显示处于,一般状况下,病灶的动脉期间段将会呈现出边缘性结节状亦或是环状强化。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影剂将会朝着病灶的中央位置延伸,延迟扫描到7~15min,病灶处所呈现出的和肝实质密度进行等密度性填充,其中时间的密度曲线将会呈现出“慢显慢退”。肝动脉与门静脉一同对肝血管瘤疾病的血液实施供应。在肝动脉强化的时候,肿瘤的四周将会呈现出点状以及团块状强化灶。
在本次临床扫描研究中,本院对选取的50例肝血管瘤患者分别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超声诊断检查技术,螺旋CT扫描检查对患者的肝血管瘤扫描检查的符合率更高,对患者病症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针对肝血管瘤患者采取手术病理诊断,在手术前对患者采用扫描技术进行扫描诊断,然后与手术结果对比,对于螺旋CT扫描检查而言,螺旋CT诊断检查属于疾病的辅助检查工具,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螺旋CT诊断检查在临床中的运用时间比较长,其中CT平扫在临床运用时间比较早,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发展,CT扫描技术不断更新,因而螺旋CT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性更高[3,4]。因螺旋CT扫描技术属于三维成像技术,因而呈现的数据能够立体反映患者的病症,因而增加了临床诊断准确性。与螺旋CT扫描技术相比较,超声诊断技术获取的资料数据能够诊断患者肝脏血管瘤的病灶特征及数量,但对血管瘤周围组织无法全面检测,因而在临床诊断中存在一定的不足[5-7]。
综上所述,将CT增强扫描诊断技术运用于肝血管瘤的诊断检查中,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同时也能提高患者对肝血管瘤形态的检查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