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不寐用药规律分析

2021-04-02 15:08江小奇
中医药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频数

●江小奇 林 杰 王 永

不寐,又称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现代医学称不寐为“睡眠障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患病率达10%,持续1个月的失眠经历者约45.4%[2],是当代亟需解决的社会健康问题。中医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不寐具有较好的疗效,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其有“不得卧”“不得眠”“卧起不安”等描述,其辨证施治为后世诊治该病提供辨证思路和治则治法。

《伤寒论》中的不寐可见于阳虚的干姜附子汤证、阴虚的黄连阿胶汤证、热扰胸膈的栀子豉汤类证、燥实内结的大承气汤证、阳虚兼水饮痰浊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阴虚火旺兼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

《金匮要略》中的不寐从发病学角度可分成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独立病证,如《血痹虚劳病脉证》中的虚劳失眠。二是他病的兼见症,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的百合病、狐惑病;《水气病脉证并治》的黄汗;《水气病脉证并治》的心水;《黄疸病脉证并治》的黄疸;《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的吐血、衄血。三是他病疼痛造成的不寐,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的肺痈、咳嗽上气;《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的胸痹;《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的支饮;《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的产后腹痛;《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的转胞。

纳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症见不寐且附有方剂的条文,统计治疗不寐的主要方剂共有22首,包括:干姜附子汤、猪苓汤、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类(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类(包括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百合洗方、栝楼牡蛎散)、甘草泻心汤(包括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方)、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皂荚丸、括蒌薤白半夏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小半夏汤(包括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十枣汤、木防己汤(包括木防己汤、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小青龙汤、枳实芍药散、肾气丸。

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不寐的方药统计分析

1.1 方剂药味数及占比分析通过对上述22首治疗不寐的主要方剂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其中药味最多8味,组方2~5味占72.6%,可见张仲景配伍精炼、用药精简。见表1。

表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不寐的22首方剂中药味数及占比统计结果

1.2 药物频数、占比分析通过对22首主要方剂中用药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可知总共用药有106味,去掉其中重复的药后,统计共用57味中药(见表2),按频数降序排列,其中频数大于等于3的共有13味,这13味药占整体的48.1%。分析106味药物的组方特点和功效,可见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不寐主要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其中桂枝、芍药最常用,在被称为“仲景群方之魁”的桂枝汤中是调整人体阴阳的关键,桂枝辛温助卫阳、通经络,芍药酸收益阴敛营,助阳药与益阴药共用,共奏调营卫、和阴阳之功[3]。体现张仲景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用阴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1.3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把表2药物以《中药学》[4]为标准,进行四气、五味和归经分析。

1.3.1 药物四气分析 由表3可知,通过对药物四气频数和占比的分析,可将四气分为寒凉、平性、温热三大类,其中寒凉药物占40.6%;温热药物占41.5%;平性药物占17.9%。其中,“大寒”“寒”“微寒”“凉”药物频数统计为43,“微温”“温”“热”“大热”药物频数统计为44。四气寓有阴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张仲景灵活运用药物的寒温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恢复脏腑经络正常机能,达到治疗目的。

1.3.2 药物五味分析 由表3可知,张仲景治疗不寐善用“甘”味,药物以甘草为代表,属于补益药,体现了“保胃气”的思想。中医认为“人以胃气为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主要指胃的生理功能,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脾为其行气于三阴三阳,一般多以脾胃合称,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理情况下,脾升胃降,燥湿相济,达到相互调和以养五脏;而当脾胃功能异常,气血生化乏源,心神无所依、无所养,或是脾胃升降失司,浊气不降,上扰心神,都会导致不寐,同时影响五脏六腑功能,机体防御力下降,百病由生。后世医家李东垣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脾胃学说,主张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5]。“甘”味药的使用也说明治疗不寐并非专用安神药,其它种类的药物也具有较好疗效,体现了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表2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不寐的22首方剂中药物频数、占比统计结果

排在并列第二位的“辛”和“苦”(包括“苦”“微苦”)体现辛开苦降法治疗不寐的临床思路,张仲景基于《黄帝内经》升降相因说首创辛开苦降法,辛能行、能散,苦能泄、能燥、能坚,辛属阳,苦属阴,辛苦并用,开结降泄,调整气机[6]。不寐的患者心肾不交,肾阴不上滋心阳,心阳不下温肾阴,肾阴与心阳不交,而交通心肾关键在于调畅气机,其中着重调和脾胃,脾胃气机若升降有序,则水火相济、心肾相交,否则阴阳难通,阳不入阴,必致不寐[7]。同时配合协调肝肺,肝升肺降,其中肺主一身之气,对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作用,气机升降相宜则阴阳调和,故可安寐。结合药物四气分析,发现张仲景治疗不寐运用甘辛苦寒温之品居多,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表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不寐药物四气、五味统计结果

1.3.3 药物归经分析 不寐病位在心,《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神安则寐。探求其机理,可以概括为阳盛阴衰,阴阳不交。从虚实角度分为邪扰和正虚两方面,有邪多实,无邪皆虚,虚者以阴虚不足,虚火妄动为主,表现为虚火扰神,实证大多为火热炽盛,邪热上扰神明为主[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作为一切事物的纲领,若阳盛则扰神,阳虚则心神失养,若阴血不足则不能潜阳,阴阳不交则不寐,是以阴平阳秘对睡眠具有重要的影响,若阴阳失调则夜寐不安,故治疗上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为原则。

五脏藏五神的“五神脏”理论提示与不寐的发生关系密切,或虚或实导致五脏藏神功能失调,五神不安,则发不寐[9]。五脏六腑经络上相互属络,生理上密切相关,而病理上相互影响,通过药物归经频数和占比统计,张仲景治疗不寐的用药归经中,虽然不寐的病位在心,但同时涉及肺、脾、胃等多个脏腑,体现其诊疗的整体观,对后世多有启发。见表4。

表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不寐药物归经统计结果

2 总结

通过统计分析,张仲景治疗不寐用药中多用甘辛苦寒温之性的药,其中以心、肺、脾、胃经论治为主,从虚实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另外治疗不寐除了与心经密切相关,同时要注重调畅气机,其中以中焦脾升胃降为主,配合肝升肺降调节,以期达到交通心肾,治疗不寐。

猜你喜欢
张仲景伤寒论频数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善良的打劫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