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现状与反思
——基于CNKI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04-02 03:32:02温军英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异地子女政策

温军英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福建 福州 350117)

2018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超过2.8亿,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1.4亿[1]89。大规模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重大变迁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两为主”政策基本解决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的执行却始终困难重重。因此,厘清异地高考政策的研究现状、政策实施的社会效应及研究的不足之处对于破解异地高考困境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CiteSpace5.6.R2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72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相关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借以对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化梳理,厘清该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脉络和前沿,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数据选择

将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作为检索来源,通过高级检索,检索关键词“异地高考政策”,期刊来源不限,截止检索日期2019年12月31日,结果显示2012-2019年共有相关文献178篇,剔除6篇会议、新闻报道类等非直接相关文献,共得有效文献172篇。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使用CNKI文献计量法以及CiteSpace5.6.R2可视化分析工具,在关键词相关图谱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而结合文献阅读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类和综述评价。通过CiteSpace5.6.R2对所获取的172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时间聚类、关键词突现等可视化图谱的处理,借该分析工具直观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相关研究信息,把握研究动态[2]1。

二、异地高考政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一)异地高考政策研究发展状况

相关文献的逐年发文量可以直接反映该研究领域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度。“异地高考政策”研究文献检索结果趋势图(如图1),因2020年数据尚不完整,该年发文量在下图中并未标出。如图1所示,2012年以前异地高考政策未出台,所以发文量从该年开始;随着2012年“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2013年相关文献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其发文量是2012年的6.2倍,随后发文量逐年减少,反映其研究热度下降,表明政策的出台是研究热点的主导因素,同时说明异地高考政策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关注热点的转折,即有关键词突现。

图1 “异地高考政策”研究文献检索结果趋势图

(二)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高度浓缩的文章精髓之所在,是最能准确反映一篇文章主题特性的词汇或短语。关键词共现图谱可清晰呈现各文献中的高频词汇及其与主题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如图2所示,该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共有节点数218个(关键词个数为218),图中共有连线数454条,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密度为0.0192。图中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共现频次越高,在来源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字体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越强,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概率越大、联系越紧密。

图2 异地高考政策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选取前16个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及中心性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综合图2和表1可以看出,中心性与共现频次并不存在严格的正相关关系,图2中共现频次最高的前三位是“异地高考”“教育公平”“随迁子女”,其中“异地高考”的共现频次与其中心性较为匹配;“教育公平”的中心性位列第一,表明教育公平是异地高考政策研究中的核心主题,与其他关键词联系最为密切;而“随迁子女”的共现频次较高但并不是研究热点(中心性大于0.1为研究热点),表明该关键词在来源文献中出现次数较多,但在共现网络中与其他关键词共现概率较低,说明在异地高考政策研究中关于随迁子女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户籍制度”“义务教育”的中心性分别排在第三、第四,表明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与其他关键词具有高度关联性且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农民工”“社会融入”“合理性”这三个关键词中心性较高,表明其对异地高考政策研究中各关键词联接性较强,但其共现频次较少,说明尚未受到广泛关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1 异地高考政策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统计

从以上对关键词共现图谱及高频关键词共现统计表的分析可得,除核心检索关键词外,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现状中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包括“户籍制度”“义务教育”“高考政策”“升学考试”等异地高考政策相关制度的研究热点;第二类包括“农民工”“困境”“高考移民”等与当前异地高考政策执行困境相关的研究热点;第三类包括“教育公平”“社会融入”“利益博弈”“合理性”等与异地高考政策社会效应相关的研究热点。

(三)异地高考政策研究前沿——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变词指的是频次变化率高、频次增长速度快的词汇[3]64。通过CiteSpace中的突变检测算法在相关文献中提取突变术语,以辨识和追踪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4]6。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突现词图谱如图3所示,“政策网络”“政策执行”“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首发年份均为2012年,表明在异地高考政策刚出台时这些关键词都有被提及;“政策网络”突现于2014年并结束于2015年,这是因为大部分省份的异地高考政策是于2014年开始实行,同时说明政策制定是异地高考政策研究早期受关注的主题,且该阶段的异地高考政策制定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政策执行”突现于2016-2017年,表明该阶段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已经基本完善并过渡到关注政策执行、政策实施阶段;“随迁子女”与“社会融入”突现于2017年并一直保持热度,其中“随迁子女”突现强度最强,表明对随迁子女等政策目标主体的关注成为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的转折点;同时,结合突现图与CiteSpace节点连线技术显示随迁子女及其社会融入问题,主要包括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心理资本、文化适应等相关内容将作为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的前沿主题持续受到广泛关注。

图3 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突现词图谱

从整体上看,图中“政策网络”“政策执行”“随迁子女”“社会融入”四个突现词反映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的关注热点从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再到政策目标主体、政策实施的内部社会效应,其内在逻辑从显性、宏观到隐性、微观,从关注异地高考政策的理论探索到实践困境再到政策的根本目标达成度,还将异地高考政策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关注异地高考政策探索阶段、关注异地高考政策执行阶段、关注异地高考政策效应阶段。

三、基于文献阅读的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现状

(一)关注异地高考政策探索阶段

异地高考政策探索阶段主要指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即各利益相关者将其利益诉求投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之中,政策制定主体通过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整合其利益诉求并构建实现各利益主体利益均衡的异地高考方案。因此,关注异地高考政策探索阶段主要包括对异地高考问题根源的追溯和异地高考政策内容及其制定过程的分析。

关于异地高考问题根源的追溯。从目前国内学者对异地高考政策的研究现状来看,政策探索阶段中对于异地高考问题的根源大多聚焦于省际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区域间人口的大量流动、二元户籍制度与高考的捆绑、高考制度设计的不合理等原因。如翟月玲、姜世健等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地高考问题的根源在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省际间高考录取率差距大、省内分数线不统一[5]25。伍宸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提出异地高考问题的出现,包括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区域间人际交往量大且频繁以及行政干预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影响所导致的现实必然性,也包括因高考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偶然性[6]22。欧颖从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的异同比较出发,提出异地高考问题的根源在于户籍地高考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矛盾,高考移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招生利益分配的地区不均衡[7]9。李涛跨越异地高考命题本身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在政治社会学视角下提出异地高考问题是中国社会生态历史演进与结构变迁所导致的“个体化社会”兴起于“底层社会”形成的直接后果,并指出当下中国“异地高考”议题的核心在于,两种不一样的教育公平辩护策略因缺乏真正理性的公共性平台空间与公共治理决策机制为基础而难以形成思想的交汇[8]28。

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内容及其制定过程的分析。多数学者对于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分析主要是基于政策和权力的视角,包括政策制定过程的话语权分析,政策制定网络构成中各主体的互动情况及弱势群体在政策制定中的边缘人角色等。彭华安从多重话语互动视角指出异地高考政策制定中政府话语处于“保守”状态,缺乏与其他话语的互动[9]105。也有学者指出绝大多数省份的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在前期的民意调查和搜集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导致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难以顺畅表达其利益诉求。李根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在“强国家”与“弱社会”的关系格局下,异地高考政策中非正式舞台的行动者需要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曲径通幽”,由中央舞台的行动者来实现他们的利益诉求[10]16。多数学者提及外来务工人员在政策议题网络中的“失语”现象,如张攀借鉴公共行政隐喻理论提出基于社会设计的异地高考政策应当从“国家的视角”或“精英的视角”走向“公众的视角”乃至“弱势群体的视角”[11]55。刘世清针对30个省(市、区)异地高考政策内容中的家长及学生准入条件、报考院校类型规定及执行方式进行梳理和比较,同样指出大部分异地高考政策制定过程中地方政府背离中央政策原意,异地高考方案存在不可控指标,公众参与度较低、缺少参与的渠道和程序等不合理之处[12]23。

(二)关注异地高考政策执行阶段

异地高考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从宏观角度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二元户籍制度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异地高考政策背负着打破身份壁垒和阶层固化的紧迫性,但异地高考政策的高利害性和相关利益群体的复杂性却使得政策执行困难重重。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其政策执行困境进行窥探,主要提及央地权责不明晰、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户籍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冲突难以协调等。

多数学者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视角对异地高考执行困境进行深度分析,如崔自勤提出异地高考执行现状在政策工具认知、政策执行、区域间政策协同、政府职责定位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13]78。邓凡依据英国学者罗德·罗茨对政策网络的研究指出异地高考执行的三大困境所在:政策社群、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之间权责分配不当、合作与冲突并存;府际网络与议题网络之间的联合与抗衡;议题网络间互动不足,存在话语权较弱和内部分化明显的情况[14]60。也有学者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认为异地高考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利益相关者围绕各自的利益诉求展开的激烈博弈,其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以此透视异地高考执行过程随迁子女与地方政府、当地考生,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随迁子女及当地民众的博弈行为[9]15。一些学者指出异地高考政策执行困难的原因在于政策自身存在冲突之处,包括异地高考政策内容和与高考相关的制度设计等。如彭华安认为异地考高方案存在政策目标多重且冲突、政策内容模糊、央地权责关系不当,政策主体重心下移、准入门槛过高,政策目标群体惠及面窄等三大原因[16]54。张娜在多源流理论(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视域下通过对异地高考政策中的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配套措施的比较分析指出异地高考政策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是招生体制的限制、户籍制度的阻碍及各利益主体间的冲突[17]36。姚松从异地高考政策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入手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野,指出异地高考政策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会引发政策信息损耗、降低执行效益和诱发奖惩错位进而造成政策运行偏差[18]76。

(三)关注异地高考政策效应阶段

随着异地高考政策的落实,学者们对异地高考政策的关注重点也从异地高考政策的理论探索转向实践层面的社会效应,主要包括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的影响研究和部分省(市、区)异地高考政策的开放程度研究。

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的影响研究。吕慈仙以心理资本和社会融入两个切入点进行异地高考政策的实证研究表明,随迁子女对异地高考的政策感知会通过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而帮助随迁子女在身份认同、文化适应和心理融入这三个维度上促进社会融入[19]94。智晓彤针对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期望研究中指出异地高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随迁子女对群体边界可渗透性的感知,并提出异地高考政策会正向调节个体学业成就、家庭社会资本、学校阶层隔离和社会歧视知觉等微观、中观到宏观因素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期望[20]89。而吕慈仙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也验证了异地高考政策会削弱社会歧视知觉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负向影响,而随迁子女的社会支持感是调节教育期望的中介[21]37。可见,对异地高考政策的感知会影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学习投入、文化适应以及心理健康等,因而异地高考政策的开放程度及宣传力度能够有效调节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情况。

针对部分省(市、区)异地高考政策开放程度的研究包括政策门槛、异地高考准入条件等的探讨,主要涉及“高考洼地”的反“高考移民”政策以及北京、上海的异地高考政策准入门槛高、开放程度低等。由于北京、上海是人口流密集地区,其异地高考政策属于迫切开放的形势,因此受到了较多学者的关注。郑若玲通过对上海市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双方的访谈调查了解到上海市所实行的异地高考与居住证积分制捆绑的举措对考生家长的学历背景,技术职称等要求过高,“拼爹”成分过大,难免让人觉得上海需要的是“三高”人群——高学历、高收入、高能力,有失公允。这让处于底层的外来务工人员产生了被排斥感,同时指出因缺乏顶层设计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将绝大部分随迁子女挡在就地接受教育和升学考试的大门外,且放开高职难以满足随迁子女升学要求[22]67。程晨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的200名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研究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对上海市异地高考政策的了解程度和认同感较低,68.23%的外来务工人员认为上海市积分制居住证评分标准不合理,70.59%的外来务工人员认为上海“异地高考”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绝大多数考生难从该政策中获益[23]34。北京市的随迁子女即使考生家长连续缴纳六年社保以及满足全部条件也仅能报考高职院校,也有学者指出北京市开放高职的原因是北京市的高职学校每年都处于招不满的状态。吴霓通过对10个城市异地高考政策的实证研究表明高职难以满足随迁子女升学要求,同样指出职业教育未能有效增加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后的选择机会[24]43。

上述表明,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开放高职难以满足随迁子女的升学愿望,部分省(市、区)的异地高考政策目标并未从随迁子女的升学需求出发,更多的出发点在于为本省的招生属地化披上合法性外衣以及防止本地考生的既得利益被稀释和冲击,这也表明随迁子女就地接受教育仅仅是眼前利益,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争夺才是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诉求目的所在。

四、异地高考政策研究现状的评价与反思

(一)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现状研究有待加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将持续存在,而且人口流入密集地区的随迁子女数量大都超过户籍地居民子女数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关注随迁子女这一庞大群体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现状等微观层面的相关研究不容忽视。上述异地高考政策的相关研究在异地高考政策的社会效应上主要是关注政策的外部目标达成度等宏观效应,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心理融入、文化适应以及身份认同等社会融入现状研究十分有限,特别是针对社会资源弱势群体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校园生存状况、学习投入、教育期望、心理资本及学业成就等相关研究更是亟需广泛关注。

(二)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概念界定模糊

因随迁子女是异地高考政策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该词汇在关键词共现中的共现频率名列前茅,但基于上述异地高考政策相关文献阅读可知,大多数学者并未对随迁子女这一群体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而,实际上随迁子女是否属于弱势群体还要取决于其父母辈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所处的社会阶层。首先,由陆学艺的社会阶层划分依据可知,外来务工人员包括具备经济、文化、社会资源优势的,如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商业工作人员等,也包括不具有各类优势社会资源的,如农业劳动者、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及失业待业的其他劳动者等,其随迁子女也相应地包括引进人才随迁子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或农民工随迁子女等[25]9。其次,按照我国二元户籍制度的人口管理办法来看,随迁子女也包括农村户籍的随迁子女以及城市户籍的随迁子女;根据流动情况还可分为跨省流动或省内跨市流动的随迁子女。此外,根据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年龄、生活时间、就学年限等条件随迁子女类型中也包括流动儿童甚至是高考移民等。因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概念的清晰界定亟需进一步探讨,这对于异地高考政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论层面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匮乏

结合上述文献研究分类可知,关于异地高考政策的思辨研究较多,大多学者都是借助相关理论对异地高考政策进行理论分析,从实证研究出发的量化研究文献较少,特别是对政策制定“失语者”,如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等边缘群体进行访谈、观察、调查问卷等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且样本范围也较小,使得研究结论难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推广性。与此同时,对于异地高考政策执行困境的分析大都是基于现有的政策内容、制度设计等站在“顶层设计”的视角进行从上到下的审视,难以挖掘政策落实在最底层的真实情况。上述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异地高考政策的理论研究,但异地高考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关键还在于倾听决策边缘人的声音,扭转其处于政策行动舞台边缘的局面,帮助弱势群体将其利益诉求呈现于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决策主体的广泛关注。

猜你喜欢
异地子女政策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2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你适不适合异地恋
文苑(2015年10期)2015-10-09 11: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