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学英语教学法探索与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翁雨淋、李瑞超、白爱娃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3899-2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定价:76 元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在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校现代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课程教学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策略并加强教学实践研究,对于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翁雨淋、李瑞超和白爱娃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法探索与教学实践研究》一书,作者站在大学英语时代教学改革的前沿,为实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积极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作者通过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思想、模式等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归纳总结出针对英语教育的课堂教学规律及相关教学改革策略。该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并存,兼具实用性与专业性,值得高校英语教师阅读讨论。
《大学英语教学法探索与教学实践研究》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概况,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章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与研究,包括英语教学的起源、过程原理及英语学习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探讨。第三章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实践运用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策略进行了具体地分析介绍。第四章从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六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具体指导。第五章探究了大学英语的自主学习模式,针对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六章对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新的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该书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作者在进行理论阐述的同时指出了各类实践教学方案,对于提高当代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及高校学生英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人才是现代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该书指出,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作为新发展形势下有效推进高校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英语综合交流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跨文化语境下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改革期,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从实效性出发有效提升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对加强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缺乏创新教学理念。高校课堂作为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实施地。但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多数高校教师依旧采用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满堂灌”式的英语教学方式。这一教学观念夸大了英语语言学科的理论概念性学习,而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观念影响下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导致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此外,落后的教学观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作为英语课堂主体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的重要性,被动的知识接收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情感接收受到压抑,自身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认,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次,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仍采用一书、一笔、一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致使课堂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知识无法有效吸收消化,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不理想。不同于中小学应试英语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对英语作为一门实用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单一的教学手段太过重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语境下的语言文化表达能力,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太过机械式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在重复的课堂生活中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新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首先,教师应转变英语教学观念,整合教育资源。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高校英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新时代的国际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进行有效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该书指出在新的时代视角下,高校教师应积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大学英语课堂对学生成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要明确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将教学重点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书面阅读理解能力转变到提高语言交流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上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引领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和相关知识能力,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此外,在学校层面,高校应立足于实际,在充分调查了解的情况下构建完善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将大学英语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进行专业分类,最大限度提升高校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其次,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语言的感知能力。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改变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一方面,在新的科技时代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在课堂的运用对高校英语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技术手段使书本上没有生命力的文字变成鲜活跳动的动态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英语语言环境。同时,教师也可利用英文电影等形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改正英语语音语调等发音问题。另一方面,将英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各类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体验式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对语言学习环节的实际参与和感知,教师可通过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相关的英语语言交际环境,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最后,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完善高校英语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现代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评价考核阶段仍存在一定问题,许多高校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改革实效性不明显。《大学英语教学法探索与教学实践研究》一书中指出,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对英语课程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不断地修改完善。现有的课程评价考核机制是由学生的笔试成绩和平时课堂出勤率两部分构成,但这一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为前提的课程考核改革研究中,高校应将英语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列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将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现场表现及听、说、读、写分部考核纳入高校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中。在听力测评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听力发音的准确性及对词汇发音的深层次内涵理解,强化学生的听力练习。在口语测试环节,教师可通过设置相应的口语表达情境来测试学生的英语口语灵活应用能力,在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创造思维。同时,教师应相应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考核标准,进一步实现学生所学与所用的完美结合。此外,高校还可设置学生自我评价考核机制,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自身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升自我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是帮助高校学生掌握英语、提高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教学法探索与教学实践研究》一书立足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现状,对教学方式进行了跨越式的创新研究,从实践层面指出了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的可行性方案,对提升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及实效性具有重要实际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