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利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为慢阻肺,老年群体是此疾病的高发人群,其也是现今导致老年患者致残及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1]。慢阻肺的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可引发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等症状,通常病程较长且难以治愈,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能力的降低,一旦发病可严重影响其肺功能,从而影响其运动功能,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多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或控制其病情进展,但仅靠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还需结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确保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提升肺功能,使其运动功能得以改善,从而保障其生活质量[2]。为此,本文就人性化护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作探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本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9月诊治的6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3例,参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69.3±3.7)岁;病程3~13年,平均(7.5±2.2)年。实验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0.1±3.5)岁;病程2~13年,平均(7.9±2.1)年。①入选标准:均达到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的相关确诊标准;病情均于稳定期[3];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②剔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哮喘、支气管扩张、糖尿病、高血压、肺结核、自发性气胸及严重脏器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病情监测、用药、排痰、氧疗和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人性化环境护理:确保病室温湿度适宜,即温度在24 ℃左右,湿度在55%左右,定时消毒和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及光线自然。在病室内摆放新鲜绿植;墙上悬挂美丽的壁画;活动区域放置与疾病相关的书籍,以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加强其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避免影响患者休息。护理人员执行护理服务时需仪表整洁,面带微笑,耐心细致的完成护理工作,并为患者解惑答疑,使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受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满足其身心需求。②人性化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予以热情接待,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并细致的告知患者病区环境、住院须知、探视制度及相应的医护人员。随后通过组织讲座,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微信群宣教及科室设置宣传栏等多样化的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慢阻肺疾病知识教育,如治疗方法、生理反应、药物作用、运动方法、合理饮食、有效咳嗽及如何应用吸入药物等。同时告知患者坚持氧疗的意义的目的,并通过调节吸氧的温湿度及控制夜间氧疗噪音等来提升患者氧疗依从性。③人性化心理疏导:负性情绪不仅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而且还会增加机体耗氧量。护理人员需随时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加强与其交流,耐心聆听患者内心想法,对其所产生的困惑及遭遇表示理解,通过安慰、支持、鼓励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来疏导患者释放不良情绪,在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其感受到充分的关爱和温暖。④人性化饮食及运动指导:了解患者饮食及运动喜好,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其需求,按照其喜好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确保营养供需正常,指导患者多食新鲜蔬果,多饮水,以免引发便秘增加心肺负担,并管控糖分摄入,以免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对病情稳定者根据其心肺功能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如慢走、打太极拳和骑自行车等,以提升其体质和呼吸功能,嘱咐患者运动时需循序渐进,以自己耐受为度,若发现不适需立即停止运动。⑤人性化家庭及社会支持指导:邀请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相关健康教育,以提升其对疾病的认知度,更为重视患者病情,并嘱咐其日常生活中多予以患者关心及照顾,告知来自家人的关爱对促进患者病情康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经济紧张患者帮助其通过单位或社会支持缓解经济压力。出院后予以患者定期随访,了解其康复进展,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肺功能评价指标为: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FEV1/FVC);运动功能评价指标为:运动耐量时间和最大耗氧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FVC、FEV1和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肺功能指标比较(x±s)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运动耐量时间和最大耗氧量等运动功能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比较(x±s)
慢阻肺是患病率极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由于此疾病漫长的病程及迁延难愈等特点,导致患者长期受气促、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困扰,使其肺功能明显下降,从而影响其运动功能,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4]。虽然通过支气管扩张剂类药物和氧疗等治疗方法可缓解其临床症状,但为进一步提升患者通气及换气功能,确保预后效果,还需结合相应的护理干预。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将爱心、责任心充分融入到护理服务中的新型护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是此护理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其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不仅关注对于疾病治疗的护理服务,而且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精神及情感的需求,使其在整个治疗期间均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服务[5]。在孙瑾等[6]学者的报道中,通过对中老年慢阻肺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提示,此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从而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升。本文研究结果与之相似,经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相关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参照组,运动耐量时间较参照组长,最大耗氧量较参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人性化护理对确保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性。本研究在护理服务中为患者提供了温馨的住院环境,在治疗期间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对其进行关心和帮助,让其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和保障其利益;通过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和运动指导,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指导等全方面的护理服务,不仅促进了病情的康复,而且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精神及社会上均获得了满足感,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进而促进肺功能恢复,提升了运动能力,使其生活质量有了良好保障[7]。
综上所述,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从而提升患者运动能力,进而确保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