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1-03-31 17:35沈慧岚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实施策略

沈慧岚

摘    要:基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实施思维导学课堂教学策略,可以通过课前导入激发思维、课中教学发展思维、课末总结提升思维、课后迁移运用思维,以有效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思维导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实施策略

思维导学,是基于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思维结构智力理论(心理学界称其为“三棱结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造条件发展并优化学生的思维,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策略,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在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并没有带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究其深层原因,是师生间的互动仅停留在“笑”果之上而忽视了其内在的思维互动,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却忽视对知识的有效反思。针对以上现象,笔者尝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思维导学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课前导入激发思维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更是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前奏。通过研究学生,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引导其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一)多元引入做好铺垫

多元引入策略是依据课程内容,灵活采用观察体验、逻辑推演、分析时政热点、提出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思维发展做好铺垫。

案例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这一课共包括三框内容,分别为“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如果教师都用一种类型的导课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感,而通过变化不同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具体如下:第一框,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视频导入,同学们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从情感上带入到“尊重他人”这一课的学习中来;第二框,从一组网络热点新闻入手,呈现“孩子的教养暖爆朋友圈”和“高铁霸座事件”图片,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正反两组案例对比又能触发学生对“以礼待人”的思考;第三框,让学生情景表演“季布一诺”的故事,在历史典故中体会到“诚实守信”的意义,为课程学习做了思想准备。

多元引入策略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水到渠成地激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充分把握教学重难点,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有效设计出能引发学生知识建构的课堂导入,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借助辩论充分热身

辩论策略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其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案例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

“深深浅浅话友谊”是该课的第二框内容。教师在开始这一框内容的授课前,可先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辩题:七年级同学甲和乙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班里一名学生的高级进口计算器丢了,他非常着急,到处寻找。同学乙帮着这名同学找,但没找到。晚上乙去甲同学家玩时,恰巧看到甲正用着那个计算器做题目。在乙的不断追问下,甲最终还是承认是他拿了那个计算器,并请求乙帮他保密。如果你是乙,你会怎么做?将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正方,告诉老师,公开指正错误;反方,隐瞒实情,维护同学情谊。结果全班同学在激烈的辩论中,对友谊的理解从感悟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导入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厘清两方面的观点和理由,思考不同观点的利与弊,并做出选择。作为课前导入,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认知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

二、课中教学发展思维

课中教学是实施思维导学策略的关键环节。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关注知识学习的条件化、情景化、结构化,重视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深层次地参与课堂教学,发展学科思维,促进学科素养的培育。

(一)巧用探究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实施该策略,教师要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设计情景问题链,帮助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积极思考,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透过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本质、抓住问题核心、揭露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能力。

案例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

在讲授该课第二框“公平正义的守护”第二目“守护正义”时,教师以“7·5杭州公交车纵火案”材料链为课堂主线,通过两次投票、两次“灵魂拷问”,触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整个课堂教学一气呵成。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在展示材料后,马上开展全班同学的第一次投票“面對燃烧着的公交车,你会不会第一时间不顾一切奋勇救火”,记录下全班同学投票的情况。紧接着,进入第一组“拷问”:假设你是路人,你会怎么办?假设你是小店老板,你会怎么做?假设你是记者,你的第一抉择会是什么?问题链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个人应该如何守护正义。然后,抛出第二组“拷问”:如果当你因救人而受伤,社会并没有对你进行及时救助,也没有任何肯定和表彰,那么下一次当你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还会毫不犹豫地冲向火海吗?然后,进行全班的第二次投票。通过前后两次投票人数的对比,同学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维护正义”,以及“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的道理。

将“身边事”搬进课堂,层层递进,巧妙设计一系列情境追问来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思考的深处,在价值冲突中辨析现象、提炼观点,充分锻炼辩证思维能力,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任务学习拓宽学生思维广度

该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设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挑战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创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在教授较为抽象的国情、法律等知识点时就可以运用这项策略。

案例4: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公民义务”

针对第二框“依法履行义务”的内容,设计模拟法庭活动来帮助展开教学。课前准备为:在学生中招聘“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检察官”“律师”和“陪审团”等,成立模拟法庭;学生寻找生活中自己面临的或者自己从新闻当中看到的、难以解决的法律问题,提交给“法庭”;指导学生分析案情,收集证据,拟写起诉状、答辩状和代理词,准备辩论材料等,做好开庭准备。课堂上进行开庭审理,具体流程依次为“法官”“书记员”和“陪审团”出庭;“原告”“被告”及其“辩护律师”出庭;介绍案情;起诉与答辩,原告方宣读起诉书,被告方宣读答辩状;法庭调查取证,原告方举证,被告方举证,原、被告双方进行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

以上教学过程模拟了庭审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扮演相应角色“亲身”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法律纠纷,锻炼了其演绎推理能力,增强了其责任和程序的意识,提升了法治素养。

三、课末总结提升思维

课末总结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总结课堂所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基于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小结的相结合,关注知识结构与认知发展相统一。

(一)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小结相结合

教师要加强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对知识归纳概况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对重难点与知识体系再提炼的能力,通过设问等多元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积极性,引导其自主生成。

案例5: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发现自己”

教师对第二框“做更好的自己”进行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让我们明白了不论是谁都会有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正确地认识自我应该是?生: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师:只要定下目标,更好的自己就会出现了吗?生1:需要扬长避短。生2:需要主动改正缺点。生3: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师:有没有督促自己实现的好方法呢?生: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

以上案例,呈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清晰的梳理,总结提炼也水到渠成。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会有成就感,认知和情感上也更认同。

(二)关注知识结构与认知发展相统一

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不断形成和改变。[1]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落实基本的知识点之外,还应该让学生熟悉知识形成的原因、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形成、建立和发展属于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

案例6: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公民义务”

基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在集体中成长”(七年级下册)、“遵守社会规则”(八年级上册)等内容,教师在讲授“依法履行義务”一框内容时,与学生做了如下知识梳理。

师:如果当合作中产生利益和负担怎么办?生:人们需要分享利益、分担负担。师:依靠什么来约束?生: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师:如何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与公民义务有什么联系?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体现在信守承诺、承担责任,履行法定义务。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切入进行课后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链接,从而体会到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就是沿着“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三个层次展开。

四、课后迁移运用思维

课后迁移的目的,在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其他情境中去,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用辩证统一、分析综合、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强化逻辑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一)学习迁移灵活运用

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能够有效进行学习迁移,是思维导学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阶段,也是检验阶段。

案例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习新天地”

教师在结束“学习伴我成长”这一框内容时,让学生将“学习压力”变换为“人际交往压力”,迁移得出应对“人际交往压力”的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进行体悟分享。运用这一策略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为后续“友谊的天空”和“师长情谊”课程学习做好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运用这一策略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能够抓住知识与方法之间的渗透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与多“题”归一的能力。

(二)去粗取精构建体系

在复习教学中,经常还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独一节或一章节内容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一旦把几个章节内容融合到一起,容易发生混淆。运用这一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从“精”到“略”的知识梳理,打通章节知识之间的链接,最终构建更宏观的知识体系。

案例8: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权利”

学生在学习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后,已对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等基本权利的内容做好了梳理(如图1左半部分),我们把这些知识网络比作纬线。当学生学习完第二框“依法行使权利”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串起知识网络的经线:即厘清“公民基本权利”之间、“公民基本权利”和“依法行使权利”之间的内在并列关系、包含联系,进而提炼形成整一课“公民权利”的思维导图(如图1右半部分)。

精细的知识梳理在学习具体框目时是需要的,从精到略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综合的知识体系,有助于训练学生系统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具有“相似性”或“从属关系”的知识点,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归纳概括。

通过实施思维导学课堂教学策略,可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深度学习,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引起、维持、促进学习的设计者和守护者;教学过程高认知、高互动、高反思、高生成。 当今世界正处于重大的发展、变革和调整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对新时代的中学生,需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培育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意在与教育同人一起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导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将持续实践完善,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178.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实施策略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职业院校中和谐德育思想的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