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民俗产品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以海派都市民俗产品为例

2021-03-31 00:06李逸寒
西部皮革 2021年21期
关键词:灯彩面塑海派

李逸寒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海派都市民俗产品文化研究

有中国一线城市称谓的几大城市,不约而同的都把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纳入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中,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更多的人民,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写入报告中,为城市的精神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极其富饶的国际一线城市,从一个鱼米之乡发展为中国的金融中心,留存了大量的特色民俗文化,现有五批市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20 项,五批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共647 名,项目传承基地22 处。这些非遗文化彰显上海城市的时代特色。

民俗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生产和劳作中化作的风俗习惯。因为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生态状况,人文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民俗在空间上带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在时间上有着清晰的年代特色。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民俗又有着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变异性也是民俗的特征之一。上海民俗产品的形成和演变同样的具有以上几个特征,但是又同时具有其自生独特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包容并蓄的特征。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而产品的创造与发展也与移民息息相关。上海发展的过程中,文人墨客,名士官员、手工艺人,从各地迁移到上海,共同推进这上海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南宋迁都,大批北方的人士移居江南,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手工从业者,也将故乡的手艺做成产品。流入繁荣的街道和市民的生活中,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文化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新的习俗。

其二是丰富性。上海地广人多,并随着不断有新河滩浮出水面,西至太湖,东至南海,东西不生产力的不平均使得,人民在生活上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造就了民俗产品的分支广泛,产品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最后是具有实用主义的商业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像一只无形之手决定了民俗产品的走向,其民俗产品带有明显的商业性的特点。

2 海派都市民俗产品调查分析

2.1 海派剪纸艺术

上海剪纸最早始于清朝嘉定年间,在当时上海的中心松江府开始发展,由苏浙民间手艺人传入上海,他们大多没有固定职业,靠着走街串乡,摆摊剪纸维持日常生活所需。早期上海剪纸,内容多为民间风俗活动,带有江南细腻婉约的特色和节日装饰,题材上有吉祥图案、民间神话人物。腊月二十四日除夕的前一天为小年夜,“旧时人家灶台上贴有灶王爷灶神奶奶神像,神像两边贴有饼祀灶。”来向灶王爷祈福“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1]。又如在清明丧事,婚礼喜事摆放的喜花、寿花也都是剪纸而成。随着经济在上海的发展,老上海八仙桥,城隍庙陆续出现了摆摊剪鞋花,绣花的剪纸艺人。城隍庙出的剪纸种类多样,满足大部分层次的需要,最受人喜爱。

上海的文化底蕴是使得海派剪纸保持这百花齐放的状态海派剪纸艺术就是有上海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而来。而海派剪纸随着时代变化,民俗迁移造就自己特殊的审美风格。海派剪纸由始于鞋花刺绣,在图案图案设计上就避免大块面,线条具有流畅性和疏密性的特点,就要求更为严格。

从上海民间剪纸作为民间艺术是积淀时代的符号,人民生活的风貌,承载着一代代手艺人艺术的理想,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它的传承与发展见证了上海地区民族手工业与工艺美术系统的盛衰盈亏。透过小小的剪纸,折射出上海近一个世纪内传统民间美术乃至都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2.2 海派面塑艺术

中国面塑从糕团店手捏花色糕点演化而来源于汉代,主要作为一种祭拜用的贡品,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上海地区自南宋经济中心转移,来往名人官员频繁,上海老城厢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吸引了大批手工业从事者,海派面塑便起源于老城厢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海派面塑不局限于固有定式[2],从历史题材中需寻找装饰动机,继承北方传统的精髓根柢,清朝末期到民国期间上海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塑艺术也受到影响,在模样、制作技法上有很大的不同,逐渐形成了细致、优美、生动的艺术风格。对技术手法、人物造型、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从题材上海派面塑吸收北方面塑的节日题材(通常表现为嫁娶殡葬,祈福祭奠等主题),加入传统戏曲剧目、神话典故等贴近限时的内容,扩展内容的同时,更具有现实意义如林冲叶奔。关公读春秋、天女散花。八仙过海等。在人物造型上,融汇了中西方艺术的精华吸收西方雕塑的手法,人物动作生动,表情饱满立体。面塑精细雕琢,生动传神。在色彩运用上不在是传统的纯色高浓度的大块对比色,不强调单个作品的色彩突出,而注重细节上的整体颜色刻画。面塑作品从而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海派面塑作为民俗产品特立独行的一支,也是海派工艺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到了在传统中融合创新,在现代的背景下面塑任然停留在街头艺术的层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很难吸引年轻人。海派面塑的精髓所在,是其如面团一样无限可能的包容性,海派面塑包含了艺术家的审美,文化的延续,和人们赋予的批判现实的内涵。其存在是社会环境中的一环,拥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它凝结了民间艺术的精华、丰富了海派文化,也改革创新出新的艺术风格。面塑艺术要不断发展,适应快节奏的城市速度,成为新民俗、新产品发展其更多的艺术价值。

2.3 何克明灯彩艺术

上海地区赏灯习俗由来已久,如元宵赏灯这一传统创始于西汉,胜于宋唐,鼎盛与明代。据光绪年间《月谱志》记载:“十五日元宵,预取竹竿立交通衢,于是十三日试灯。是夜击锣鼓,曰“闹元宵”。放火爆及烟火,谓之“挑竿”。好事者遴骏童,扮演故事,或为渔婆采茶,以金鼓导从。夸多斗糜,分社争胜,名曰“走灯”。至十八日以后方撤[3]。”又如花会节俗,又名花神节,盛行花神灯。清代末年邑人毛祥麟在《墨余录》;“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蚕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4]。”

上海的灯彩名灯层出不穷、在宝山、嘉定、南汇等地,能工巧将的手艺为最.如松江最富盛名的夹纱灯。1957 年何克明出席全国工艺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副主席亲切接见。何克明亲手制作的灯具曾赠于海外领导人,其影响也远播海外他的动物灯彩姿态传神,造型生动,色彩浓郁,既有雕塑的立体感,又有绘画的装饰元素具有鲜明的江海地区的艺术风格和海派特点,并且每一个灯具背后的故事也充满内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灯彩流派。与此同时,上海灯彩业在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从不足30 人的传承,增加至1970 年的300 余人,随着国外先进的材料和设备,新技术的革新,上海灯彩开始尝试运用新材进行突破,用金属代替竹编,用塑料代替木头,减少成本的同时,更加丰富其综合艺术的观赏价值。20 世纪90 年代后,灯彩已经成为每年上海旅游节的一大景观,可以看到各种新型的材料运用在灯彩中,吸引大批年轻人,为大众所喜闻乐见。2007 年“何克明灯彩‘被评选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次年又被评选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何克明灯彩作为何全国灯彩中独树一帜的瑰宝,必将在21 世纪接续“慎终追远”的情怀,追溯一种海派的记忆。

3 海派都市民俗产品创新思考

海派民俗产品表现出精致性、包容性。商业性和开放性特色。20 世纪80 年代海派文化研讨会上学者们吧海派的特征总结归纳为多元、崇实、开放、善变、创新,非常适用于对海派产品的创新发展的描述,上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民俗产品的发展,移民所驱使的市镇的发展形成大量的集市,繁荣的市场使得产品表现出商业性、精致性的特点,上海民俗文化深厚的底蕴给予海派民俗产品丰富的文化自信和自我革新能力。吸纳了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精粹,多元文化雅俗共赏、兼容并蓄,促成特有的艺术风格。然而曾经的“新旧对立”、“中西冲突”同样的出现在都市民俗中,新与旧的矛盾转移为乡村与城市的对立,中与西的矛盾转移为青年势力、与中老年人群的矛盾。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地区都大力举办“非遗进社区”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确实可以充实中老年群体精神方面的需求,但是中老年群体大多比较节俭对于民俗产品的消费能力有限,基本上都是需要政府补贴的的活动,对于民俗产品长期的发展十分不利一旦政府停止了投入,这些措施很快就会失去热度。都市民俗产品应该跳脱出传统的视野,把目光聚焦在现代中产阶层和学生阶层,民俗中的“民”不在是乡民的民,而是掌握科学生产力,受过高等教育的都市市民亦或是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传承中华文化的学子们。从实现角度将,研究都市产品对于中产阶层的生活品味的探索,和对新一代青少年审美需要和文化需求的研究,是长期发展都市民俗产品的关键,这可能需要行业从业者和教育者们进行诸多的尝试,设计出符合现代文化需求、审美需要、社会供求、实用需求的好产品。

4 结语与期望

民俗产品要实现在当代社会的转型,走向现代都市民俗产品,不仅在视野维度上要从乡村转移到都市,扩大研究内容和对象超越传统的范畴,改变传统的研究方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不少民俗产品研究者依然深受传统文化遗留和对奇峰异俗的复刻的思维影响,现代都市民俗产品应该突破这种思维定势,顺应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算力的提升和自媒体的普及化,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以往的交互方式。现代都市民俗产品有了无限多的可能,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通过学习心理学、传播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发挥民俗文化的跨学科优势,注重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时尊重历史,遵守规范,抓住机遇,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灯彩面塑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衰落与突围:佛山灯彩传承发展的路径探析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何氏灯彩,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Surgical method choice and coincidence rate of pathological diagnoses in transduodenal ampullectomy: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