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2021-03-31 05:04张永平
中国乳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吸虫病吸虫绦虫

张永平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十字路镇防疫检疫所,山东临沂 276600

0 引言

羊寄生虫病是由寄生在羊体内的各种病原性寄生虫引发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羊感染寄生虫后,寄生虫通过吸取羊只机体血液及其他营养,导致羊只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机体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极大地降低饲料转化率,影响羊的生产性能,同时还降低机体免疫力,诱发其他疾病,直接或间接地给羊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羊的寄生虫可分为体外寄生虫和体内寄生虫两种,前者寄生于羊皮肤表面,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后者则寄生于羊的组织器官或体液。羊群中体外寄生虫病主要有羊鼻蝇蛆病、羊螨病及羊蜱类病等;体内寄生虫病主要有线虫病(如消化道线虫、肺线虫)、绦虫病、吸虫病(如片形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和原虫病(如泰勒虫病)等,其中有很多寄生虫病属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因此,防治羊寄生虫病不仅影响羊场的经济效益,还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1 羊消化道线虫病

1.1 诊断要点

1.1.1 流行情况

羊消化道线虫病是由多种线虫寄生在羊的消化道内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常见的有捻转血矛线虫病、仰口线虫病(钩虫病)、食道口线虫病(结节虫病)和毛首线虫病(鞭虫病)等[2],多呈混合感染,分布广,危害大。

羊消化道线虫属土源性发育,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随宿主粪便排至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化为感染性虫卵和感染性幼虫,附着在土壤和牧草上,羊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或幼虫所污染的饲草、饲料及饮水,即可引发疾病。仰口线虫除经口感染外,还能直接钻入皮肤引发感染。

1.1.2 临床症状

羊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真胃,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毛首线虫都寄生在肠道内。这些虫体的前端刺入胃肠黏膜,引起羊只不同程度的损伤、炎症和出血。严重感染时,病羊呈慢性消耗性贫血、消瘦,胃肠炎导致腹泻、下痢,有些病羊还会出现下颌间隙、颈胸部水肿。羔羊感染消化道寄生虫后,生长发育停滞,严重感染时病羊衰弱致死。剖检病死羊,有时在真胃、肠道内可见到大量相应的线虫成虫;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水肿,有时胃壁、肠壁上可见因虫体机械性损伤留下的瘢痕性斑点和结节。

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或直接涂片法检查,可以发现大量相应线虫的虫卵。

1.2 防治措施

1.2.1 预防

根据当地流行情况,每年春秋两季全群预防性驱虫;放牧时尽量避开潮湿、低洼地带和幼虫活跃时间;划区轮牧,适时转移牧场,适当控制载羊量;建立清洁的饮水点,合理补饲精料。

1.2.2 治疗

治疗时,可选用盐酸左旋咪唑片,5.0~10.0 mg/kg体重[3],一次混饲或混饮;或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7.5 mg/kg体重,一次皮下或肌内注射;或伊维菌素注射液0.1~0.2 mg/kg体重,皮下注射。此外,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噻苯唑等均有效。

2 羊肺线虫病

2.1 诊断要点

2.1.1 流行情况

羊肺线虫病是由丝状网尾线虫和胎生网尾线虫寄生于羊的呼吸器官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羔羊,呈全国性分布,温暖时节多发常见。

丝状网尾线虫和胎生网尾线虫的雌虫在羊的气管和支气管内产卵(已含幼虫),大部分卵被重新咽回口腔,进入消化道;少部分卵伴随羊咳嗽随痰或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最终蜕变成感染性幼虫,附着在青草或落入水中,随着羊在吃草、饮水时吞入消化道。在消化道内含幼虫的虫卵,经血液和淋巴循环进入小支气管和支气管内发育为成虫而染病[4]。

2.1.2 临床症状

患病初期,幼虫移行只会引起病羊肠黏膜血管壁和淋巴管的机械性损伤,常不表现肉眼可见的临床症状。当成虫游行到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时,可引起发炎而表现阵发性咳嗽,尤以清晨和夜间休息时更甚,常咳出黏液性团块,有时会咳出成虫。随病情发展,病羊鼻孔中排出脓性分泌物,干燥后形成鼻痂,呼吸困难,甚至伴随贫血,下痢,头、胸和四肢水肿,严重者死亡。

粪便检查,可发现大量丝状网尾线虫和胎生网尾线虫的幼虫。

2.2 防治措施

2.2.1 预防

本病流行严重的地区,每年要对羊群进行定期驱虫。特别是在冬季来临前,由放牧转为舍饲前后,进行1~2 次预防性驱虫。成羊和羔羊要分开饲养。不到潮湿低洼、沼泽地带放牧。注意饮水卫生,粪便集中堆积发酵。

2.2.2 治疗

该病治疗方法同上述羊消化道线虫病。

3 羊绦虫病

3.1 诊断要点

3.1.1 流行情况

羊绦虫病是莫尼茨绦虫、无卵黄腺绦虫、曲子宫绦虫等多种绦虫的成虫单独或混合寄生于羊的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莫尼茨绦虫、无卵黄腺绦虫、曲子宫绦虫的中间宿主均为地螨。成虫寄生于羊的小肠,其孕卵节片或虫卵随粪便排出,被地螨吞食后,六钩蚴发育为似囊尾蚴。羊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后,似囊尾蚴在消化道内逸出,附着在肠壁上发育为成虫而染病。该病通常发病于开春,流行于夏季[5]。

3.1.2 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食欲减退,前胃迟缓,反刍停滞;被毛粗乱无光,不愿站立,渐进性消瘦;腹泻,粪中常混有成熟的虫体节片,有时可见一段虫体吊在肛门外;有时病羊出现神经症状,无目的转圈,头向后仰,空口磨牙,口角有泡沫,反应迟钝甚至丧失。大量绦虫寄生时,可导致羔羊肠阻塞,表现肠臌胀,腹痛,严重者肠破裂后羔羊死亡。

剖检病死羊,可在其小肠中发现数量不等的绦虫成虫。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检查虫卵。使用驱虫药进行诊断性驱虫,可发现有绦虫节片排出。

3.2 防治措施

3.2.1 预防

该病流行地区,发病前3 0 天进行预防性药物驱虫;驱虫后的粪便集中堆积发酵。舍饲环境定期消杀。不去沼泽地带放牧,避免雨后、清晨、黄昏时段放牧。结合牧场改良,进行草地深耕,种植优质牧草或实行农牧轮作。

3.2.2 治疗

该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丙硫咪唑,病羊禁食12 h以上,按5.0~10.0 mg/kg体重口服投药,多饮清水,驱虫后舍内饲养24 h以上。氯硝柳胺(灭绦灵)、硫双二氯酚、吡喹酮、甲苯咪唑等药物均有效[6]。

4 羊片形吸虫病

4.1 诊断要点

4.1.1 流行情况

片形吸虫病(肝蛭病)是片形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片形吸虫的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淡水螺(椎实螺)[7],多发于夏秋多雨年份的低洼地、湖泊草滩、沼泽地带。

4.1.2 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的羊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急性型病羊多发生于夏末和秋季,因幼小的虫体大量集中侵入而致病,病初发热,离群呆立,偶有腹泻;肝区叩诊,半浊音界限扩大、压痛明显;严重者突然死亡。临床上最多见的是慢性型,病羊渐进性消瘦,黏膜苍白、贫血,异嗜土块、塑料等,眼睑、颌下、胸前、腹下等多处水肿,便秘、腹泻交替发生,奶山羊泌乳量明显下降,孕羊流产。

剖检急性死亡的病羊,可见肝肿大,表面有纤维素性包膜和许多暗红色虫道,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童虫;腹膜炎。慢性病例肝实质萎缩、变硬,胆管肥厚、扩张,内部含有大量黏液和成虫,并有大量磷酸盐结石,呈黑褐色或黄褐色。

4.2 预防措施

每年冬、秋两季,或根据当地本病流行情况,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驱虫后1 周内的粪便集中堆积发酵;结合水土改造,选用1∶50 000硫酸铜溶液或2.5 mg/L血防67浸杀或喷杀椎实螺;注意饮水及饲草卫生,推行划区轮牧,不去沼泽、低洼地放牧,饮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保证水源清洁卫生。

治疗羊片形吸虫病,可用碘醚柳胺(重碘柳胺)7.5 m g/k g体重,一次灌服,驱杀6 周龄以上的片形吸虫童虫和成虫。或硝氯酚4.0~6.0 m g/k g体重,一次口服,驱杀成虫效果较好。或三氯苯唑1 0.0 m g/k g体重,一次口服,驱杀1 周龄童虫和成虫有效。或溴酚磷1 2.0 m g/k g体重,一次口服,对童虫及成虫均有效。此外,硫双二氯酚(别丁)、氯氰碘柳胺钠、双乙酰胺苯氧醚、丙硫苯咪唑等均有效。

5 羊前后盘吸虫病

5.1 诊断要点

5.1.1 流行情况

羊前后盘吸虫病(胃吸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前后盘吸虫(殖盘吸虫、腹袋吸虫、菲策吸虫、卡妙吸虫、平腹吸虫等)寄生在羊消化器官(前后盘吸虫成虫寄生于羊的瘤胃和网胃壁上,童虫常寄生于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等处)而引起的一种消化道寄生虫病。

前后盘吸虫的生活史中需要淡水螺蛳作为中间宿主。肠道内前后盘吸虫的幼虫经小肠黏膜移行至胆管、胆囊和真胃,在瘤胃和网胃壁上发育为成虫,其虫卵随粪便排出,依次发育为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最终因羊吃入黏附有囊蚴的水草而染病[8]。该病全国分布,但以南方发生较多。

5.1.2 临床症状

童虫移行时对羊的危害最大,常表现为顽固性拉稀,粥样或水样稀薄,恶臭,有时粪中带血并含有幼小的虫体。颌下、腹下甚至全身水肿,渐进性消瘦、贫血。

水洗沉淀法反复检查病羊粪便,能查到虫卵;剖检病死羊,在寄生部位可找到前后盘吸虫成虫或童虫。

5.2 防治措施

5.2.1 预防

可参考上述羊片形吸虫病。

5.2.2 治疗

氯硝柳胺60.0~70.0 mg/kg体重,一次口服;硫双二氯酚80.0~100.0 mg/kg体重,一次口服;六氯酚15.0~20.0 mg/kg体重,一次口服,效果可靠。

6 羊泰勒虫病

6.1 诊断要点

6.1.1 流行情况

该病因泰勒虫寄生于羊的红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中而染病,主要通过蜱传播,因此,该病的流行季节与蜱活动习性有关,常发生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5月为高峰;1~6 月龄羔羊发病率最高,1~2 岁羊次之,3~4 岁羊几乎不发病。周岁内患病羔羊死亡率高。

6.1.2 临床症状

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42 ℃,高热稽留4~7 天,呼吸促迫,弓腰缩腹;反刍、胃肠蠕动减弱或停滞。有的病羊排出恶臭、稀软、夹杂黏液或血液的粪便,部分病羊尿液混浊甚至血尿。贫血、消瘦,鼻液黏稠,可视黏膜充血、黄染,体表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且有痛感。肢体僵硬,行走困难。多于病后1 周内,在痛苦呻吟、不断翻滚中死亡。

6.2 防治措施

6.2.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和灭蜱工作。羊圈(舍)墙壁及周围环境,可用0.3 3%的敌敌畏或0.20%~0.50%的敌百虫溶液全面、彻底喷洒,以消灭幼蜱[9]。为保护疫区的羔羊,发病季节内可用贝尼尔3.0 mg/kg体重,注射用水配成7.00%的溶液,肌内注射,每隔半个月注射1 次,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6.2.2 治疗

治疗羊泰勒虫病可用三氮脒7.0~10.0 mg/kg体重,注射用水配成1.00%~5.00%溶液,肌内分点注射,1 次/天,连续注射2 次。咪唑苯脲、阿卡普林、贝尼尔等药物均有效。

7 羊鼻蝇蛆病

7.1 诊断要点

7.1.1 流行情况

羊鼻蝇蛆病是由狂蝇属羊鼻蝇的幼虫寄生在羊的鼻道及附近腔窦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羊鼻蝇蛆病的病原是羊鼻蝇。炎热的夏秋季,雌蝇与雄蝇交配后先栖息在安静处,待幼虫发育后伺机突袭,钻进羊的鼻孔甚至附近窦腔内产下幼虫即死亡,生命周期只有4~5 天。产下的幼虫在羊的鼻腔或附近窦腔内发育成第3期幼虫,之后由鼻腔深部爬出,或借助羊打喷嚏落到地面上,钻进土壤或羊粪堆中变为蛹,经1~2 个月后羽化为成虫即羊鼻蝇。

7.1.2 临床症状

羊鼻蝇成虫到处飞翔追逐,为躲避侵袭,羊只四处逃跑或相互拥挤躲避,因而使羊群骚乱不安,影响放牧、采食和正常休息,长期以往,羊只精神疲乏,逐渐消瘦,营养不良。

羊鼻蝇一旦钻进羊鼻孔并产下幼虫,进而发育到第3期幼虫长成,在其鼻腔内爬行时,其口钩刺激鼻腔和额窦、颌窦黏膜,可引起慢性鼻炎或鼻窦炎。初期,病羊流出浆液性鼻液,以后变为黏液性或脓性,甚至混有血液。患羊不安,空口磨牙,常打喷嚏,振鼻、甩鼻、磨鼻,眼睑浮肿、流泪。若幼虫钻入颅腔,损伤脑膜,可引起麻痹、晕厥、运动失调、转圈运动等神经症状,甚至死亡。

7.2 防治措施

7.2.1 预防

夏秋季节,尽量避免中午羊鼻蝇活跃时放牧,羊鼻蝇成虫刚飞出时,可人工捕捉灭虫,或使用诱蝇板灭虫;冬春季节,及时消灭从羊鼻内喷出的幼虫;春季可挖羊圈的墙角进行灭蛹;保持羊舍地面干燥卫生,定期消杀。

7.2.2 治疗

治疗可用1.00%伊维菌素注射液0.1~0.2 mg/kg体重,皮下注射;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0.1~0.2 mL/kg体重,皮下或肌内注射。当幼虫尚未钻入鼻腔深处时,可使用3.0 0%来苏儿喷鼻,刺激幼虫逃跑[10]。

8 羊螨病

8.1 诊断要点

8.1.1 流行情况

羊螨病是疥螨和痒螨寄生在羊体表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慢性寄生虫皮肤病。主要发生于冬季、秋末和春初,主要通过接触或通过被螨及其卵污染的圈舍、用具等间接引起感染。

8.1.2 临床症状

疥螨一般寄生于羊皮肤柔软且毛短的部位,常始发于嘴唇、口角、鼻梁及耳根,并蔓延至整个头部、颈部及全身;痒螨多寄生于毛长的部位,始发于背部或臀部,以后很快蔓延至体侧。病羊剧痒,时常在围墙、栏柱处磨蹭,导致患部脱毛,局部形成水泡、丘疹、结节甚至脓疱,以后形成痂皮、龟裂,危害羊毛、毛皮健康,影响奶山羊泌乳。

8.2 防治措施

8.2.1 预防

山羊抓绒后、绵羊剪毛后5~7 天,选择晴暖无风天气集中进行药浴[11]。规模养殖场使用水泥药浴池,散户可使用木桶、大塑料盆等。药液可用0.05%双甲脒、0.05‰~0.08‰溴氰菊酯等,药液温度保持36~38 ℃。药浴前,让羊饮足水;药浴持续时间1 min左右;药浴后认真观察羊群,注意有无中毒、感冒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加强饲养管理,注重羊只保暖,防止受凉感冒。

8.2.2 治疗

治疗可用伊维菌素注射液0.2 mg/kg体重,皮下注射,重病病羊间隔7 天再重复用药一次。

猜你喜欢
吸虫病吸虫绦虫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反刍动物三类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羊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防治
犬体内两种人兽共患棘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枝睾阔盘吸虫凉山分离株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测定与种系发育分析
骆驼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告
牛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一例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