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术群,陈月忠,屈笑琪
(1.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长沙410007;2.湖南省林业局,长沙410004)
2008年初,我国中南地区经历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在这次冰雪灾害中,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为促进灾后森林生态功能恢复和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实施了世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与发展项目。项目规划实施区包含湖南省22个县(市、区),项目受益人则是生活在以上区域内被规划为生态公益林范围的人工林中或其周边的个体农户、林场、村组和社区[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世界银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和发展项目总体设计和竣工验收资料分析总结基础上,探讨项目取得的成效,总结实施中经验与问题,为今后林业工作提供借鉴。
本文根据世界银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和发展项目总体设计和竣工验收中设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同时考虑湖南省22个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的分析评价方法。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来源于项目总体设计文件,项目投资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林业局外资办提供的各年度财务报表,项目效益指标来源于项目实施期监测数据及市场实地调查数据。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依照项目总体设计目标与规划流程,制定了项目参与式规划行动指南,通过层层培训,采用“自下而上”机制推进利益相关者共同磋商、协调与沟通;项目树种选择、经营形式、合同签订、土地利用规划、投资、利益分配、项目监测与评估和项目后续管理等充分听取主管部门、各级林业工作人员和林农的意见,充分维护农民权益,项目规划设计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农户的意愿。
项目的目标是在湖南省森林资源遭受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严重地区,通过建立新的森林经营模式,重建和恢复森林资源,增加树种多样性,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灾害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增强其环境功能。
2012年4月,根据冰雪灾害发生三年后的观察,由于缺少森林的环境支撑作用,种源及传种机制缺失,通过自然更新而恢复的林地比例很小,受害地区土地退化、陆地生态系统退化加剧,发生其他自然灾害风险增加。为提高受灾地区森林的稳定性和活力,重建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湖南省林业外资办组织技术力量,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本项目的森林恢复经营模型与实施技术指南,建立了新的森林经营模式[3]。
根据湖南省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受灾损害情况,设计了8个经营模式(4个造林恢复经营模式、2个补植促进恢复经营模式、1个竹乔混交林经营模式和1个促进天然更新的恢复经营模式)。
在项目施工中保护好周围生态环境是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为此,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一是造林地选择在遭受冰雪灾害时森林毁坏严重、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状况脆弱的地区,坡度在35°以上的坡地不能选为项目营造林地;二是在树种选择与配置上,造林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严格控制同一树种比例和连片种植规模;引进树种和品种时要严格把关,引进在当地经过试验取得成功的树种和品种,绝对禁止引进列入有害生物名录或有可能给当地造成不良影响的树种;在树种配置上采用多个树种营造块状混交林,使其与现有森林和天然植被形成块状混交;三是在清理林地时严禁炼山;块状或带状清除妨碍造林的杂灌(草),堆积使其自然腐烂分解;保留原有天然阔叶树;溪流两侧划出一定范围的保护区。保留好山脚、山腰、山顶的原生植被;四是幼林抚育时,坡地采用局部抚育法,保留幼林地的原有天然植被,除草后的植被剩余物留在林地里内作为覆盖物。在营林便道布设上,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林间小路布设,修建时尽可能沿等高线进行,路面宽0.8~1 m,不能大开大挖,尽量减小破土面;五是在农药和化肥使用上,使用世卫组织规定的三类以上的杀虫剂;采用科学合理的配方施肥,肥料施于穴的上坡向,施后立即覆土,严禁撒施;农药、肥料容器统一收集,严禁在水源处清洗容器,也不能在畜牧饮水的水体处清洗;六是采伐与集材时禁止皆伐,采用择伐;采伐时注意保护林下植被,采伐后当年进行更新;竹林采伐采用择伐的方法,保持合理的立竹数和林龄结构[4]。
为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在22个项目县(市、区)林业局分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每个生态环境监测站配备2~3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及相关设备。每个项目乡设置1个观测点。监测站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水土流失及对项目区涵养水源、森林碳汇、防风固沙、植物多样性、森林防火与病虫害发生发展等的影响及时登记上报,以便采取预防与治理措施。
3.4.1 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种质资源与技术
项目改扩建2个中心苗圃。项目良种使用率为100%,I级苗使用率达95%以上[4]。项目实施期间,从福建洋口林场杉木三代种子园引进优良无性系、从南京林业大学引进青钱柳,并示范推广。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推广生态造林,在低产低效林改造中,积极推行近自然林业和混交林理念,并开展香樟、红榉等主干不明显的珍贵树种控枝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宣传与示范,项目实施单位及周边林农对优质种质资源特别是珍贵树种种质资源的认识得到了很大提高,营造珍贵树种已经蔚然成风。
在设计与实施中,项目推广的林业先进技术主要有:ABT和GGR生根粉系列技术、杉木产地区划及立地分类技术、马尾松容器育苗技术、马尾松切根育苗技术、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优良无性系推广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
3.4.2 创新性设计
项目创新性设计体现在:一是结合本土环境和土地条件,采取乡土树种造林为主的总体策略;二是实施混交林造林,提高防护效能和稳定性;三是积极推进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抵御自然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四是鼓励和支持林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造血的能力。
3.4.3 建立示范林和示范苗圃
项目建立了示范林744.0hm2,建立了苏仙区中心苗圃和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心苗圃。展示先进的营林模型和先进的育苗技术,特别是珍贵乡土树种的育苗、栽植技术。
3.4.4 开展了不同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研究
科技支撑单位对湖南主要的针阔混交造林模型进行了林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林地维护等方面的研究和总结。分析了混交模式对树种生长量、材性等方面的影响,选择出了一批适应湖南省不同地貌的混交造林模式,为今后湖南省乃至相似气候区营建针阔混交林提供了依据。
3.4.5 探索了乡土树种碳密度及各模式碳汇功能
完成了湖南省25种乡土树种幼龄林乔木层碳含量的测定,掌握了四种模型幼龄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特征,为指导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碳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3.4.6 优良种质资源与育苗新技术在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
项目实施期间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从湖南省及周边省份广泛收集了楠木、榉木、木荷、黧蒴栲、南酸枣、红锥、红椆、青冈、钩栗、青钱柳、红豆杉等15个珍贵乡土树种的优良种质资源980份,共收集乡土珍贵树种优树种子4 630kg,调拨给22个项目县(市、区)进行育苗,同时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为项目区培育楠木、红椆、钩栗、红锥等乡土珍贵树种轻基质容器苗和富根苗300余万株,并指导项目县开展轻基质容器育苗。
3.4.7 开展经营技术培训与推广
本项目设计的技术模型已于2015-2018年推广到全省12个县市的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项目、54个县66个林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52个县市长江防护林项目、60个县市造林补贴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4年时间推广总面积11.8万hm2。并向全省有关县市编制和发放了1 440本经营技术资料,资料得到了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和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的好评与广泛的实际运用,使我省在珍贵树种种苗培育和混交林的营建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4.1.1 项目投资情况
①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项目建设投资总额72510.58万元,其中森林恢复与重建66 992.59万元,机构支持与技术增强5 393.07万元,先征费124.92万元[4]。
②贷款资金使用情况。世界银行贷款资金总额8 000.00万美元。按资金使用情况分:森林重建与恢复7 532.00万美元,物资采购172.00万美元,咨询服务、培训、示范276.00万美元,先征费20.00万美元。其中,贷款使用额年度统计情况见下表1[5]。
表1 项目贷款使用额年度统计情况表
③配套资金使用情况。配套资金完成21 179.04万元。其中省级配套资金2 873.6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4 058.86万元,受益者现金投入2 173.20万元,受益者劳务折抵12 073.33万元[4]。
4.1.2 项目财务经济分析
①项目产量。
a完成合格面积(见表2)。
表2 世界银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和发展项目竣工面积表
b单位面积产量。根据项目监测数据,工程完成规模与质量均达到预期效果,各模型生长量指标采用原预测指标。根据《少数民族发展计划》,5个少数民族县共完成经济林营造470.1hm2,主要品种为柑桔、黄桃、核桃、油茶等,因柑桔为最主要品种,效益分析以柑桔为代表进行分析,单位产量指标参照湖南省世行贷款林业持续发展项目指标拟定。
c项目产量。根据各模型经营措施,项目经营年限定为30年,项目采伐主要是疏伐和下种伐,速生、中生树种的疏伐年龄为10年,下种伐年龄为20年;慢生树种的疏伐年龄为15年,下种伐年龄为28年;活立木蓄积为林分生态间伐前的蓄积。
根据各模型树木生长情况,疏伐、下种伐年龄,单位面积生长量,疏伐、下种伐商品材出材量等指标和相应的造林面积进行测算,本项目30年经营期内活立木蓄积量为961.40万m3,立竹为8.93万t,可产商品材64.66万m3,薪材28.44万t,竹材21.69万t,竹笋4.54万t,经济林产品(柑桔)6.49万t,苗木1 278.95万株。
②项目产值。根据各产品产量及目前市场价格预测,项目总产值为924 722.27万元,其中木材销售收入或立木价值858 911.15万元,毛竹活立木价值、竹材销售收入及竹笋收入增量34 760.43万元,薪材收入8 525.07万元,经济林产品(柑桔)收入19 462.14万元,苗木收入3 063.48万元。
③经营成本。项目经营总成本128 357.10万元,其中木材采伐费19 399.18万元,竹材采伐及竹笋采集费用16 040.82万元,木材伐区设计费387.98万元,竹材伐区设计费216.86万元,森林保险费10 232.80万元,销售费6 237.03万元,肥料费998.96万元,施肥等抚育费3 384.72万元,管护费65 220.26万元,采摘费4 865.54万元,苗圃经营成本1 372.95万元。
④净收入。项目总收入924 722.27万元,扣除总投资72 510.58万元、经营成本128 357.10万元后,项目净收入总额723 854.59万元[4]。
⑤项目财务分析。
a项目主要财务评价指标。
本次测算财务分析净现值(基准收益率8%)18 789.14万元,内部收益率9.08%。
b各模型主要财务评价指标(见表3)。
表3 项目各模型主要财务评价指标表
⑥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a经济分析方法的考量。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市场资源配置效能已能得到充分发挥,产品市场价格以货币形态反映其边际产出效益,生产要素投入也能反映边际机会成本。但本项目是一个具有明显“外部经济性”的项目,项目效益不仅体现为直接的财务效益,更主要的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主要体现为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本分析对其中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三个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进行评估,计入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之中。
b经济分析主要参数。本项目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生态效益监测站点的长期、连续监测以及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数据与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等。
碳汇价格以世行认可并采用的最低价格40美元/吨[4]计算;各模型单位面积碳汇量由碳汇监测人员根据监测数据及以后年度的推算得出。
涵养水源和保育水土价值根据世行项目评估专家提供的程序计算得出。程序中所使用价格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社会公共数据表(推荐使用价格)中数据比较,程序中价格偏低。程序中水源涵养价格为1.600 5元/吨,水土保持价格为10.56元/吨;规范推荐使用价格中森林涵养水源价格采用近年水库建设单位库容投资6.1107元/吨及水的净化费用2.09元/吨,保育水土以挖取单位面积土方费用每100m3需42个工日,人工工资如以目前每天150元计,则水土保持价格达65元/m3[4]。
c项目主要经济评价指标。本次经济分析中净现值(基准收益率8%)189 323.36万元,内部收益率为21.32%[[2]4]。
d各模型主要经济评价指标(见表4)
表4 项目各模型主要经济评价指标表
4.1.3 风险分析
因本次经济评价中采用效益计算指标均为低值,项目经济效益不会低于本次计算结果,项目风险极低。
①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②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增加534万人次就业机会,区域内人均增收627元,直接参与项目农户人均增收7 400元。项目实施以来,有431个乡镇(场)的2 238个村(工区)、14.61万人参与到项目,同时辐射影响2 520个村的众多农户。
③项目扶持了22个示范合作社,示范合作社的成员为4 072户,辐射带动了103个农村合作社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实施期间,示范合作社累计培训管理人员503人、社员2 737人。
④项目参加人员中有贫困农户2 993户、8 588人,他们通过开展营造林和森林抚育等劳务活动从项目中获取了一定收益,其中有8 090人通过项目建设脱贫,贫困农户从项目获得经济收入介于500~6 000元/年、平均为1 877元/年。
⑤有11个项目县(市、区)4 135户(16517人)少数民族农户参与项目,施工面积9 753.7hm2。共培训少数民族农户4 960人次。5个少数民族县共营造经济林470.1hm2,户均增收9.2万元。
⑥项目建设除了可创产值924 722.27万元外,还可带动当地种苗、林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项目建成后,新增森林面积32 651.6hm2,提升森林质量29 335.1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55个百分点左右。经监测估算,项目生态效益达1 650.94万元/年,其中森林涵养水源价值为800.61万元/年、保持水土效益为69.96万元/年、固碳释氧效益303.03万元/年、林木积累营养物质效益15.21万元/年、净化大气环境效益39.59万元/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422.54万元/年;项目林新增碳储量为131.71万t/年,增加碳储量的国际碳汇价为4 214.70万元/年[6]。
项目充分吸收了三十年来湖南省已经实施的四期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等外资项目的成功经验,采用林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推广了新的科研成果,项目设计理念具有前瞻性,示范效应显著,项目是成功的。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劳动就业机会,对项目区的环境及社会状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项目实施效果好,生态风险小。
①将项目林地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享受公益林补偿政策,保障项目实施主体,尤其是个体农户的经济利益[6]。
②加大对项目抚育管理的资金投入,并纳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确保项目后续抚育管理资金的稳定性。
③鼓励项目实施主体开展森林多资源利用,充分利用森林土壤、森林气候、森林微生物、森林景观等资源,开展林下种植、森林蔬菜、食用菌培养、生态旅游等生产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