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玲,吴晓华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杭州311300)
森林公园因其景观游憩与生态价值,现已成为落实生态文明可持续化建设和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场域[1]。2016年1月,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蓄势要将森林旅游景点建设成最生动的自然教育教室,以促进自然知识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普及和建设[2-3]。而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森林公园内完善的自然解说系统[4]。
但当前,森林公园自然解说系统研究仍处探索阶段[5],解说受众作为自然解说系统运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使用自然解说系统的行为研究是自然解说构建的基础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6-9],结合当前专家学者,如马剑[10]、黄涛[11]、王屏[12]等人的研究结果。本文遵循自然教育理念,以解说受众行为作切入点,获取受众对自然解说的偏好需求,探究解说受众行为的特征及形成因素及自然解说对森林公园解说受众行为的作用结构,以重塑受众行为为明确目标推导自然解说系统体系,为我国森林公园自然解说系统构建、落实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森林公园解说受众主要是指游客[13]。
自然教育是指在自然生态场域,让参与者以感知为枢纽,通过教育活动使其与自然世界建立紧密联系并学会和谐相处[14]。
自然解说是进行自然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运用某类解说媒介或手段,对自然环境进行介绍,包括自导式解说和向导式解说[15]。
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桐庐县,园区风景秀美,资源丰富,是休闲览胜、科普教育的绝佳去处。但景区内并未构建完善科学的自然解说系统,消极的环境行为正严重阻碍景区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2.2.1 问卷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并汲取专家的建议,借鉴相关研究的问卷量表构建经验,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现实情况,确定调研地的数据置信区间,得出所需样本数量,以1:1.5的大致比例发放问卷,以确保在剔除无效问卷后样本量达到规定范围;
二是问卷采用封闭问卷方式,主要包括:游客结构特征(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来源地、出游次数、出游方式、旅游意愿、旅游质量),行为驱动因素(环境知识、环境敏感性、地方依赖、参考群体),游客感知特征(满意度和偏好需求),其中自然解说满意度评价采用(LIKERT)量表法。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有效性,前期进行预调研工作,通过在研究地选择30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合预调研结果调整问卷内容。
2.2.2 数据采集
本次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为99.3%。采用实地观察和随机抽样的方法,结合高峰和低谷时段的抽样,主要利用高峰数据。问卷调查时间为5-10月,每月根据研究地旅游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选取公园内的主要景区与游客集散地进行问卷发放。
2.2.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20.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4 量表检验
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60,说明问卷信度较高。通过KMO与Bertlett球形检验,量表效度为0.858。
3.1.1 样本基本特征
样本的社会经济结构具体统计结果如下:男性43.4%,女性56.6%;事业单位人员16.98%,医务工作者1.89%,个体户5.66%,国有企业职员7.55%,退休人员1.89%,私营企业职员33.96%,学生20.75%,其他11.32%;月收入1 000元以下9.43%,1 000~3 000元39.62%,3 000~5 000元24.53%,6 000元以上26.42%;18岁以下1.89%,18~25岁33.96%,26~35岁18.87%,35~45岁24.53%,46~55岁11.32%,56岁以上9.43%;初中及以下15.09%,高中及专科26.42%,本科及以上58.49%;本地游客18.9%,省内其他地方45.3%,省外32.1%,国外游客3.8%。
3.1.2 样本的行为特征分析
①游客环境知识现况。
游客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少数高学历者拥有较高的环境知识水准,权衡数据分析,得出学历与游客环境知识掌握程度呈明显正相关。84.91%的游客对自然教育这一概念了解较为浅显,并从未深入探究自然教育的功能及参与相关体验。
②环境态度现况。
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游客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并基本赞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大多数游客并不情愿牺牲自身的利益去真正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同时游客更多重视自身出游的舒适度与方便程度,很少会思考出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游客对出游地的地方依赖性水平较低,即多数游客对景区持冷淡态度;同时出游次数限制、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较为薄弱,没有形成对出游地的强烈地方认同感。
③游客环境行为现况。
游客对于出游地的污染影响,多数采取消极和漠视应对的行为。
游客对导游人员的介绍与建议、亲朋好友的参考规范较为重视,证实了对游客主动的引导比被动的让游客自我约束管理更加切合实际;游客对解说媒介的重视程度较低,这说明解说系统设置不合理,无法引起游客的兴趣,从而无法发挥其功能。
④游客感知评价现况。
18.87%的游客认为此次森林旅游与解说体验较好,对此非常满意;26.42%的游客对此较为满意;54.72%的游客认为此次旅游体验较差,其中75.7%的游客表示景区解说系统设置不合理,解说内容枯燥无趣,单一冗杂,无法增强游客与自然的联系,无法促使游客实行生态环保行为。游客对园区自然解说效果的总体评价得分为2.99,根据解说系统评估分级标准,处于中等级,园区自然解说系统应采取改进策略。
一是游客对自然解说内容的偏好分析。游客对自然解说内容的偏好依序为:森林知识与文化风情(76.32%)>景区动植物信息与知识(67.37%)>自然生态科学知识(65.79%)>区域环境背景(39.47%)>服务设施(34.21%)>交通引导(21.05%)>管护制度(6.32%)>其他(1.05%)。
二是游客对自然解说方式的偏好分析。游客对自然解说方式的偏好程度依序为:解说牌(65.79%)>视听器材(59.47%)>展示设施(54.21%)>人 员 解 说(50.00%)>印 刷 品(16.32%)>互联网(12.11%)。
三是游客对环境解说活动的偏好分析。游客对环境解说活动的偏好程度依序为:身临其境(66.32%)>手 工 制 作(52.11%)>触 摸(51.58%)>角色扮演(50.00%)=讨论(50.00%)>有奖竞答(47.89%)>听讲解(38.95%)>闻气味(34.21%)>观察(23.16%)。
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行为驱动五大变量因素之间的正负相关性。数据显示:①环境知识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敏感性,影响系数为0.87。受众环境知识水平越高,其环境敏感性就越强;②参考群体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敏感性,影响系数为0.41。受众参考群体越规范,其环境敏感性就越强;③环境敏感性能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影响系数为0.80,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友好行为,影响系数为0.35,地方依恋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友好行为,影响系数为0.63。受众对游览地表现出的环境敏感性越强烈,地方依恋也越强,越容易表现出环境友好行为。
其次将受众的社会结构因子与环境友好行为共11个因子变量运用Spearman进行分析,以判断受众社会结构特征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表1 游客环境友好行为与游客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1可知:受众的出游次数、旅游质量、旅游意愿与环境友好行为有着极为显著的相关性。受众出游次数越多,对游览体验与解说教育要求更高,其较容易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受众的旅游质量越高,表明园区配套设施完善,自然解说系统更好发挥功能,受众越容易接受自然教育,规范其环境行为;受众的旅游意愿越强,其得到自然解说教育的机会越多,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的潜质就越高。受众的学历与环境友好行为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高学历的受众对教育学习需求更高,环境友好行为更明显。受众的年龄与环境友好行为存在一定负相关性,调查显示,年龄较小的少幼儿不具备自我管理行为的意识,年纪较大的老人因自身教育程度和素质问题,存在一定的不良行为,且这两类人群对自然解说系统的使用较少,中青年在友好环境行为人群中占据较大比例。游客的性别、职业、收入、出游方式、来源地与环境友好行为无相关性。根据上述结论,科学合理的分类受众类型,为园区自然解说系统构建与优化提供依据。
4.1.1 构建受众年龄分层适用性自然解说系统
受众的年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受众的自我思考效能及主观行为能力,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差异,将受众分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三个层次,在设计自然解说系统按照解说服务的内容、解说方式及技巧等方面,设置解说员活化解说、互动式标识牌解说、印刷物图画解说、网络智能线上解说、景观生态体验解说等不同类型的解说模式,极大地加强了园区解说的趣味性及教育性,全方位迎合不同年龄段受众的使用需求。
4.1.2 构建实用有效的生态型自然解说系统
学历的高低、出游次数的多少、旅游质量的好坏、旅游意愿的强弱会影响受众本身的行为质量,基于上述不良环境行为的形成原因,自然解说系统的建设包含如下内容:摒弃枯燥乏味的传统解说模式,大量设置较为趣味生动的体验型解说系统;系统化规整解说内容,循序渐进传递自然教育理念,改善受众不良环境行为;充分考虑解说设置的有用性和必要性,避免出现冗杂多余的解说组件,成功发挥自然解说的生态教育与信息传递功能。
通过构建自然解说对环境友好行为的作用结构图,全面展示自然解说的作用过程:传播自然知识—传授生态技能—培养环境意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受众的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参与意识。
图1 自然解说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作用结构图
4.1.3 构建改善受众行为的自然解说系统体系
园区自然解说系统体系可通过4个步骤建立。①分析解说受众的行为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变量,得出关键性影响变量因子,构建变量因素之间的作用理论结构框架。②针对受众不良行为,选择不同类型的自然解说媒介。③基于以上结果,分类受众,提出完善合理的自然解说实施形式,构建自然解说影响受众行为的作用模型。④根据自然解说影响行为的作用模型,针对不同受众提出自然解说方案。根据受众游览森林公园的旅游日程与反馈,构建自然解说评价体系,以促进园区自然解说系统体系结构和内容的优化深化。
本文以解说受众这一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探究受众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借助受众对解说效果的评价和偏好需求,得出当前森林公园自然解说系统的实际表现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