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莲 陈丽敏 张云逸
(1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广州中医药大学 2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3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1〕。医养结合发展策略提出至今,全国各地的医养结合实践均取得不少成就。广州市是我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也是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之一〔2〕。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为161.8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03%,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83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63个,民办养老机构120个,具有医养结合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覆盖率已达85%以上(包含内设医疗机构和签订医疗服务协议)〔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吴炳义等〔4〕、全旭红等〔5〕学者聚焦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实践情况的研究,但总体上该方面的文献不多,而关于老年人生存质量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按其研究对象划分,以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的研究居多,研究所运用到的量表包括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 等。生存质量是评估个体或群体健康水平,评价健康促进工作的综合指标之一〔6〕,老年人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1.1调查对象 选取广州市5家养老机构共288名老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入住时间达12个月以上,年龄≥60岁,精神状况良好,视力、听力正常,能进行语言沟通且知情同意本次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9份(93.0%)。
1.2调查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当月收入水平、慢性病患病情况、子女月探望次数、每月参与活动次数共9个问题。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7〕共8个维度36个问题。其中,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4个维度相加为生理健康(PCS);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4个维度相加为心理健康(MCS)。目前,国内外研究〔8,9〕证明SF-36 应用于生存质量评价的信效度较高,同时适用于测量老年人生存质量。
1.3质量控制 在问卷设计阶段时注重查阅相关支撑文献,科学合理地制定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审慎选取生存质量测量量表,并进行预调查。在正式调查过程中,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现场开展一对一的询问调查,调查完成后即时对问卷有效性进行审核,保证问卷回收数量和质量。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1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存质量总体情况 279名入住老人PCS得分为(65.80±15.34)分,MCS得分为(65.63±17.56)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GH得分明显低于常模〔10〕(P<0.05),MH得分明显高于常模〔10〕(P<0.05)。见表1。
表1 广州市5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存质量与常模比较情况
2.2不同因素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比较 除月收入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慢性病患病情况、子女月探望次数、每月参与活动次数等8个因素都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生存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P<0.01)。见表2。
表2 广州市5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
续表2 广州市5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
2.3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将生存质量的两个综合指标PCS和MCS作为因变量,性别(男=1,女=2)、年龄(60~69岁=1,70~79岁=2,80~89岁=3,≥90岁=4)、婚姻状况(在婚=1,丧偶=2,离异=3,未婚=4)、文化程度(文盲=1,小学=2,初中=3,高中或中专=4,大专及以上=5)、宗教信仰(无=0,有=1)、慢性病数量(无慢性病=0,患有一种=1,患有两种=2,患有三种及以上=3)、子女月探望次数(1次及以下=1,2~3次=2,4次及以上=3)、每月参加活动次数(无参加=0,1次=1,2~3次=2,4次及以上=3)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宗教信仰、慢性病数量最终选入回归方程。年龄、宗教信仰、慢性病数量是影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PCS综合指标的主要因素(P<0.05),宗教信仰、慢性病是影响入住老人MCS综合指标的主要因素(P<0.05,P<0.01)。见表3。
表3 影响生存质量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综合指标的因素多元回归结果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群疾病谱更加多样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也应运而生。医养结合有效融合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养老机构当中。本研究发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生存质量总体高于独居老人〔11〕的生存质量,这可能是因为相对独居的老人而言,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老人不仅饮食起居能够得到工作人员的照料,还便于医疗护理服务的获得。同时,虽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因年龄较大GH得分低于普通人群,但其MH得分则高于普通人群,究其原因:一是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已有子女赡养或靠养老金支撑,不再需要养家糊口,生活压力比普通人群要低;二是目前的养老机构日益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多样化需求,机构内外经常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了入住老人的晚年生活,使入住老人能够心情平稳,生活稳定而规律。
本研究结果与陈正英等〔12〕研究结果一致。此外,有配偶的入住老人其SF和RE得分均高于无配偶的入住老人。配偶是老年人重要的信息支持、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者〔13〕,特别是在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无法实现对子女的情感依赖而产生孤独感时,配偶就成其主要的精神支柱。因此,有配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轻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心理压力,增强其社交和情感能力。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入住老人其RE也较高,这可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人更懂得控制自我的情绪,并且善于借助各种工具(如书籍、网络等)获取知识或抒发情感。有研究〔14〕证实,中国老年人主要信仰佛教。值得说明的是,按常理经济能力是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经济能力越高其生存质量越高,但本研究中的月收入因素与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存质量的各维度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本研究的调查区域有很大关系。广州市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且老年人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后大多只需要向养老机构付费,其他额外支出较少,因此对其生存质量影响不显著。老年人对死亡有着更为强烈的恐惧感,当自身患有慢性疾病时其心理负担也会明显加大,而子女的探望和关怀无疑是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最好的心理慰藉,同样通过参加养老机构的各种活动,也有利于老年人达到身心愉悦。
老年人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减退,日常活动受到限制,因而生理健康情况也随之变差。所以,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应重点关注高龄入住老人的生理健康,给予优质的医养服务,并鼓励他们适当参与文娱活动,协助延缓衰老,改善生存质量,还要重视高龄入住老人的临终关怀工作。
同时,宗教信仰和慢性病患病情况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两者均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PCS和MCS产生影响。第一,罹患慢性病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生存质量有负面影响。李琼莲等〔6〕认为慢性病病程长,病情迁延反复,老年人的机体功能受疾病损害较严重,对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和身心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罹患慢性病数量越多的入住老人其生存质量越低。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先是定期开展老年人预防慢性病相关系列活动,通过加强宣教降低慢性病患病率的可能性;其次,建立针对老年人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的专业团队,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实践,增强团队的专业能力,真正实现医疗、护理、养老三者的有效结合,提供更为优质的医养服务;此外,还应积极与医学院校合作建立科学研究基地,为老年人慢性病治疗提供更多的借鉴经验。
第二,宗教信仰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生存质量有正面影响。研究表明〔15〕通过学习宗教功课及宗教教义等能够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同时信仰宗教还有助于老年人克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根据世界观调查,2012年我国信仰宗教的老年人口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19.69%,总体比例不高,但至今该趋势或已有所上升。因为信仰宗教可以进行祷告、原谅、获得宗教资源、规制老年人健康行为,给予老年人心慰藉〔16,17〕,信仰宗教逐渐成为老年人应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方式之一〔18〕,许多养老机构(友好老年公寓等)也因此开始设置宗教相关的设施,如佛龛等。宗教信仰具有长期性,老年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且信仰宗教的优劣尚未明晰,因此,目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应尊重入住老人的宗教信仰,同时要加强宗教信仰的引导和管理,淡化宗教色彩,如必须要建立信众场所,务必选择适当的方式,保证合法、科学、合理。
综上,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生存质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年龄、宗教信仰及慢性病患病情况的影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应通过稳步推进医养硬件设施,提高医养服务人员配置标准,加强机构管理等改善入住老人的生存质量,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而努力。